美股大跌 关税战升级!美大学申请风向骤变 怎么办?(图)

图片来源: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过去十年,美国大学申请如同一场荒诞的“身份狂欢”:

有人夸大贫困背景,博取招生官同情;

有人虚构挣扎经历,试图绕过严苛的学术标准;

有人甚至直接捏造“社会不公”和“身份歧视”的故事,以求获得额外关注。 

然而,这场“花活”的狂欢终于结束了。

2025年,美国多个州正式废除DEI(多元化、公平与包容)招生政策,美国高校招生官摘掉了“政治正确”的眼镜,重回冷静而严格的学术审视。



那些曾经所向披靡的身份标签迅速失灵,AP、SAT和GPA这些被冷落多时的硬核指标,再度主导了名校录取的命运。

一场彻底告别“身份标签”的招生革命已经开始——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DEI政策最初并非出自大学,而是来自企业界的培训项目,后来却被美国高校迅速吸收,成为大学招生的一把“尺子”。

大学纷纷设立专门的DEI办公室和相关职位,推动师生接受多元化培训,招生官开始对拥有特殊身份背景的学生格外青睐。但这场“政治正确”的运动越走越远,逐渐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标签泛滥与造假现象202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4岁的学生Mackenzie Fierceton因自称来自贫困家庭,是家族中第一代大学生,还强调自己是LGBTQ群体成员,成功赢得竞争激烈的罗德奖学金,并获牛津大学留学机会。



然而不久后,她被匿名举报造假:她母亲是一名医生,她曾就读每年学费高达3万美元的私立学校,爱好骑马、跳伞和漂流,家庭住宅价值约75万美元。最终,她被指责“睁眼说瞎话”,罗德奖学金资格被迫撤回,牛津大学Offer被取消,宾大也暂停了她的硕士学位审核。这一事件曝光后引发公众广泛批评,舆论嘲讽:“如今名校录取不靠实力靠演技,申请者比拼的不是成绩,而是谁的故事更惨、更能打动招生官。” 招生公平性的巨大争议2023年6月,18岁的华裔美国学生乔恩·王(Jon Wang)在SAT考试中获得1590分的优异成绩(总分1600),但他申请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全部拒绝了他的申请。学校未给出具体拒绝理由,但学校指导老师和朋友却私下提醒他:“作为一名亚裔美国人,被顶级名校录取会相对困难。”

2023年6月29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乔恩·王起诉了这两所学校)在招生中考虑种族因素的做法违反了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类似乔恩·王的案例引发了公众对于DEI政策是否真正公平的广泛质疑。美国大学招生中过度关注种族和身份标签,却让那些真正学术能力突出、却“身份普通”的学生遭遇不公待遇,这种“反向歧视”引发了社会广泛不满。

不可否认,DEI政策在最初阶段确实为一些边缘群体争取到了受教育的机会,也推动了美国高校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重视。然而,当“身份优先”逐渐凌驾于“能力评估”之上,制度本身也开始承受道德与效率的双重压力,最终在舆论反弹中走向瓦解。 2023年,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签署法案,禁止州内公立高校继续执行DEI政策。

图片为佛州州长德桑蒂斯

德州、田纳西州、俄亥俄州随后跟进,纷纷取消高校的DEI相关部门。连自由派大本营加州大学系统,也在2025年3月取消了教师招聘时必须提交“多元化声明”的要求。这场政策的彻底转向,标志着招生回归理性:大学招生再次看重学生的真正实力,而非虚假的标签与煽情的故事。

美国高校中最热门的“标签”非LGBTQ莫属。在过去数年间,LGBTQ群体曾成为美国高校追逐“政治正确”的风向标。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顶尖名校纷纷成立专属的LGBTQ资源中心,提供奖学金和专项资助。哥伦比亚大学每年举办盛大的“Queer Awareness Month”(酷儿意识月),吸引大量媒体和社会关注。

图片来源:哥伦比亚大学官网纽约大学甚至开设了专门的LGBTQ研究学位项目,各种主题活动也层出不穷,彩虹旗在校园随处可见。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少申请者看到了机会:通过强调甚至夸大自己的LGBTQ身份经历,试图博取招生官的关注。例如,2019年,一位加州湾区高中生匿名承认,自己本身并非LGBTQ群体,却编造了一段“挣扎与出柜”的故事成功申请到名校。还有部分亚裔申请者为避免招生官对亚裔学生的刻板印象,特意强调自己的LGBTQ身份,反而引起招生官怀疑。然而,2025年起,LGBTQ身份在美国高校招生中的热度迅速冷却。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身份标签造假现象频发,严重损害了大学招生的诚信度,公众舆论逐渐反感这类过度包装身份的行为,质疑大学的多元化政策是否已偏离初衷。其次,更关键的是政治氛围的迅速转向。2023年以来,美国多个州陆续通过法律,禁止高校在招生中使用包括性取向在内的身份标签,强调回归到以真实能力为基础的招生标准。

图片为Lia Thomas特朗普政府也以宾夕法尼亚大学允许跨性别运动员参加女子运动项目为由,暂停了对该校的1.75亿美元联邦资助。此外,2023年丹佛公立学校强行将女生厕所改为全性别厕所,引发了家长和学生的大规模抗议,甚至招致美国教育部的调查,进一步让高校意识到“过度包容”的社会舆论风险。

如今,美国大学招生协会(NACAC)明确表示:“大学招生必须回归理性,更关注真实学术能力与诚信,而不是过度包装的身份故事。”LGBTQ的标签优势正在迅速消退,名校招生官再次强调:“我们录取的是学生本人,而不是标签或故事。”曾经风光无限的“花活”时代终结,招生竞争彻底回归到了真实学术实力的比拼上。

随着“身份标签热”迅速褪去,美国大学招生标准正迅速回归学术本质。名校的录取趋势再次聚焦于最传统、最客观的学术指标——SAT、AP与GPA成绩重新成为决定学生命运的关键因素。 1. SAT/ACT重返核心地位疫情期间,美国名校普遍实施“Test-Optional”(标化考试可选)政策,让不少申请者误以为可以长期避免标化考试的压力。然而,这种“宽松时代”正迅速结束。

早在2022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宣布恢复SAT/ACT提交要求,明确指出:“标化考试有助于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术准备程度,且有助于招生过程的公平性。”(来源:麻省理工学院官网声明,2022年3月) 2024年,哈佛大学也宣布从2025年入学申请起,恢复标化考试提交要求。哈佛文理学院院长霍皮·霍克斯特拉(Hopi Hoekstra)表示:“标准化考试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展示学术实力的机会,有助于评估他们在大学及未来的成功潜力。”同时,布朗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多所名校也陆续公布了恢复SAT/ACT考试要求的具体时间表。这意味着未来,SAT/ACT成绩将重新成为名校申请者必须跨越的学术门槛。 2. AP课程竞争空前激烈如果说SAT、ACT是名校的入门门槛,那么AP(大学先修课程)就是申请者学术能力深度的最佳体现。根据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2024年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里,全美高中生选修AP课程的人数持续快速增长,每年参加AP考试的学生数量达到创纪录水平。其中,微积分、物理、经济、生物、计算机科学等AP科目尤其受到热门专业申请者的青睐。 不少招生官普遍认可AP课程在体现学生学术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大学理事会明确指出:“AP成绩可以帮助招生官衡量学生是否具备成功完成大学学业的潜力。”3. GPA:长期稳定表现成为关键指标与SAT和AP这种阶段性测试相比,GPA体现的是学生长期稳定的学术表现,这正是招生官高度关注的指标之一。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24年招生说明会上明确表示:“我们的招生委员会首先关注的是学生高中阶段长期稳定的学术表现。高难度课程(如Honors、AP或IB)下的GPA比普通课程的满分GPA更具竞争力,这体现了学生在高强度学习环境下的适应性。”同时,普林斯顿大学招生官网也明确指出:“在招生时,我们非常看重学生高中阶段的整体学术表现,包括课程难度、成绩趋势和各学科表现的一致性。”



名校招生官强调,短期的突击备考再也无法弥补长期表现的不足。稳定、长期的学术表现,才是真正能够打动招生官的决定因素。4. “硬实力”竞争时代全面来临 在招生回归学术本质的背景下,美国大学再一次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名校录取的核心竞争,从此不再是故事、不再是标签,而是真实而明确的“硬核学术能力”。未来,无论你申请的专业是什么、来自什么样的家庭背景,你都将面对SAT、AP、GPA这三大客观学术指标的严苛考验。申请风向的变化,迫使申请者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抛弃过度包装的身份故事,招生官早已见多不怪;明确目标大学的学术要求,提前规划好AP课程和标化考试的准备节奏;回归学术兴趣与专业热情,文书和课外活动都应该体现真实的学术探索,而不是花哨的“感人故事”。

美国大学招生风向的转变,不只是政策调整,更是一场对“教育公平”的深刻反思。大学不再需要徒有其表的多元性,而更看重学生真实的能力与潜力。2025年的申请季,对那些还沉迷于“身份标签”套路的申请者来说,将是一次残酷的现实教育;但对那些始终坚守学术本质、默默积累实力的人来说,却将是一次历史性的机会。正如投资大师巴菲特所言: “只有当潮水退去时,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身份标签的潮水已然褪去,新的时代属于真正有实力的申请者。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