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迈古城的寺庙长阶,到芭提雅海边的落日余晖,从曼谷夜市小摊的中文点单,到甲米街头嘟嘟车上播放的抖音神曲——中国游客曾是泰国旅业最鲜活的色彩。
然而,如今那熟悉的身影却悄然褪去:蒸发50%。
一组组数据,一条条退订消息,一句句“泰国不安全、不方便”的网络刷屏,正在构筑起一道道看不见的墙,放缓了复苏的脚步。
他们,为什么不来了?
是购买力下降的事实,是那场缅甸灾害的余波,还是对园区担忧的惊雷?是信息过载的焦虑共振,还是信任褪色前的反复犹豫?
泰国网,我们并非在责怪谁,只是在寻找答案。

﹀
﹀﹀
今年宋干节面临重大考验!
单月赴泰中游减少近50%!


4月7日,据泰媒消息,泰国国家旅游局预计2025年宋干节期间有望迎来外国游客476,000人(+8%),旅游收入有望达265亿泰铢;而泰国本土游客将达4,418,500人次(+6%),创收约192.4亿泰铢。
但今年的国内外形势均不利于消费,主要的两大因素则是3月底发生的 缅甸灾害和全球“贸易战”。

同时,据旅游与体育部公布的今年前3月外游数据显示,累计接待外国游客超950万人,游客数量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中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度和韩国。
尽管中国游客数量仍排在首位,但较2024年呈急剧下降趋势,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游客有133万人,而去年同期多达176万人,减少了430,000人(-24.2%)。

>>>>若对比各月游客数量发现:
012025年1月662,779人,2024年1月508,563人,增长30.32%;
022025年2月371,542人,2024年2月674,558人,下降44.92%;
032025年3月297,113人,2024年3月573,216人,下降48.17%。

对此,泰媒称,今年的宋干节和泰国经济将面临重大考验,泰国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建立信心”的问题,包括安全、基础设施和国家形象等领域;同时,还需要积极与美国谈判以减少经济影响。
而政府应选择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而非如同 缅甸灾害预警信息一样的延迟。
﹀
﹀﹀
从“游客流失”看泰国旅业之痛:
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这场信任危机?2025年宋干节前夕,中国游客大幅减少的消息再次成为泰国旅游业的焦点。
数据显示,相比去年同期,今年3月赴泰的中国游客人数下降近48%,单月蒸发超27万人次。
一时间,“泰国旅业是否凉了?”、“中国游客还会回来吗?”等言论甚嚣尘上,社交媒体上更是充斥着各种情绪化的判断。
但在惊呼与惋叹之外,我们更需要一份理智——透视旅游业背后的多重现实,厘清那些被情绪放大的误解。

中国游客不来,或者世界任何游客来或不来,绝不是泰国做错了什么,或者做对了什么,理智成分更多的结论,无疑是泰国某一方面对了,某一方面错了,并且动态格局之下,毫无定论。
因此泰国走到今日的“泼水淡季”,因素的综合作用无疑是多元的,绝不是单一的量变引发质变。

﹀﹀
全球经济回落是真相,不是阴谋
首先,必须承认的事实是:中国游客减少,并非泰国单方面的“问题”。
疫情之后的各国经济尚处于恢复期,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仍未完全修复,出境游支出自然趋于谨慎。
在购买力不如当年的因素加持下,“去哪里都贵”的认知,都导致出境游人群从“高频刚需”转为“可选项”。

而泰国,过去几年一直是中国游客性价比最优的出境游目的地之一,如今却在全球通胀和运营成本攀升下,不得不面对“曾经的低价体验正在逐步消失”的现实。
当“便宜又好”的性价比印象不再牢固,游客的选择自然更趋多元。
旅业竞争的“卷”,成为了另一种“货比三家”且“无法长远”的“卷”。
有商家急着一口吃个大胖子,也有商家反其道而行。
自由行趋势下,泰国大型旅游跟团逐渐褪去“主流光环”;而在客量有限的势头下,低价引客的激烈竞争,“蛋糕”一分再分,大多旅游公司也无法做到少量多次,薄利多销。
此外,游客常见的心理,无非是国内游和泰国游究竟哪个更省钱、更省心——折扣亏本促销之时,游客自然爆满参与,但一旦恢复原价,理智的消费者决策机制便会从“经济导向型”出发,终止一切不必要的消费。
游客自然也会权衡:当前的存款,该用于“必要消费、对抗风险”,还是用于“可有可无的旅游体验”。

﹀﹀
王星事件后,安全信心尚未恢复
2025年年初“王星事件”引发的安全舆情,虽然最终被部分澄清,但却已在社交网络形成长期“泰国安全标签”。
某些情况下,一旦不良网红扎堆制造“流量密码”,部分平台算法决定了坏消息更易传播,极端个案被无限放大,导致许多中国游客对“在泰安全”心存顾虑。
加之近来泰国频发火灾、自然灾害、车祸等紧张事件,进一步削弱游客信心。同时,泰国的“赌场合法化”引发的系列问题,也成为外界游客担忧的主要因素。
有些游客不是不想来,而是“不敢来”。
也不是不喜欢泰国,或者以后都不来泰国,而是面对复杂的“人云亦云”,在缺乏泰语信息核实的情况下,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该不该来、能不能来”。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文自媒体及部分网红持续制造“泰国是缅甸电诈中转站”等片面叙述,甚至将泰国个别执法行动解读为“专盯中国人”。
这些内容在多个社交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已在无形中加剧了集体焦虑,导致旅游信心持续受挫。

﹀﹀
便利性打折,审查机制“矫枉过正”
2025年5月1日起,泰国即将上线强制填写“TDAC”数字入境卡制度。
该举措初衷虽好,意在提升边检效率与安全审查,但对于一部分依赖“说走就走”的游客而言,无疑是门槛的提升。
“嫌麻烦”、“怕填错”、“不懂流程”的情绪,可能会直接导致行程取消,尤其是银发族和技术操作能力较弱的旅客。

此外,近年来泰国内阁大力整治非法灰产,态度强硬、动作频繁。
然而在执行中却出现“误伤”现象——部分正规商务考察、市场拓展、医疗出行的游客,因不明晰的执法标准而被多次问询、拒绝入境、遣返,引发“好人也可能被当坏人”的担忧。
而泰媒在涉及外国灰产报道时,也往往只强调“外国人主动在泰作恶”,却极少反思“泰国多人桌下收钱生态”。
这种单向叙述,容易误导公众,放大情绪,对互信造成实质性伤害。

因此,曾有网友提议:泰国以后再抓“灰产”,必须要配套逮捕收了钱的泰国工作人员,以此保证公平,双向“擒贼先擒王”——同时破坏交钱和收钱的恶性勾结循环。
更清晰的案例,外国人酒驾未被处罚,除了将他抓回来之外,还应当逮捕收了几千泰铢(没有发票)就将其放行的值班泰警,一次抓“一对”,或者将这一格局摆上台面,蔓延至更广的层面。
否则,那种“外人全责,不怪自己人”的作风,很容易被外界视为极不友好。

﹀﹀
不是“下滑”,而是“转型阵痛”
中国游客的减少是现实,但不应将其视作“终结”,而应理解为“阵痛中的转型”。
一方面,中国游客的结构正在变化,从“跟团廉价游”转向“自由高端游”,从“拼低价”转向“拼服务”。
泰国旅业如果能在住宿体验、医疗旅游、文化特色、高端接待上发力,反而能吸引更加优质的旅游客群。
另一方面,中泰经济融合仍在深化。
即便旅游暂时承压,中泰贸易额、投资合作、教育交流等其他领域却持续向好。尤其是在EEC、陆桥、农业、绿色能源等领域,泰中合作潜力巨大。
于是,短暂的阵痛虽在眼前无比真实,但未来繁荣前景的发力却是势不可挡。多管齐下,泰旅业终究会闯过寒冬,在五彩斑斓的热闹中迎来终会抵达的复苏。
多位导游告知泰国网,他们不惧怕泰旅业的起伏,因为有旺季就会有淡季。泰国的景点魅力始终会在,时间也会在常理中证明那些饱受争议的“安全与否”。

泰国不完美,但泰国值得被理解。
一个与世界一样普通的国家,不应承受过度污名。
中国游客,也不应因为恐惧和误解而错失这个充满善意、热情与笑容的国度。
请还泰国一个公正的叙述空间,也请给予旅游业一个恢复的时间。
相信龙与象历久弥新的深厚纽带,相信理性终将战胜偏见,相信旅游的春天会如约而至。
我们相信,泰国旅业一定会再次起飞,两国友谊,也必将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