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需上传一张照片,敲下几个词,AI 就能把你“转生”成一张宫崎骏的吉卜力风格图片:温暖的光影、复古的笔触、飘动的发丝,仿佛下一秒就要走进《千与千寻》的世界。
这一切,来自 OpenAI 最新发布的多模态大模型:GPT-4o。
图像生成、语音交互、实时对话,这些能力刚落地不到一个月,却已经让无数人感觉到了:
我们离“一个人完成一部电影”,真的只差一个 prompt 了。
而在另一边,一段尘封多年的采访片段再度被翻出——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在观看 AI 自动生成的“怪物”视频后,面色凝重地说:
“我感到侮辱,我不喜欢这个。”
有人说,这代表了创作者对“机器创意”的天然抵触;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时代在告别。
但 OpenAI CEO Sam Altman 的回应,却冷静得近乎冷酷。他在昨天的一场访谈中说:
“未来不是没有工作,而是不再需要那么多人。”
“AI 不会一口气取代所有人,但它会让一小撮人,拥有十倍于他人的生产力。”
过去我们以为,AI 是来抢“饭碗”的。
但 Altman 告诉我们,那只是幻觉。真正的变化是:一场关于“谁还值得留下”的筛选,已经开始。
一、AI 正在干掉你身边的工作
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最新访谈中提到:
“我们即将突破每天生成十亿张图片的数量级。”
他还补充:
“现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用一句话描述一个网站,AI 就能把它写出来。你只需要告诉它你想要什么功能,它就会生成代码,发起 PR(代码合并请求)。”
一个人,一句话,做完了原来一个团队一整周才能完成的任务。
这不是试验室,这是实战现场。
这一次的访谈没有产品发布会的噱头,也没有 OpenAI 官博的花式宣传。Altman 在讲述了一个残酷现实:
“AI 正在重塑“效率分布”,把生产力极端地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如果你还觉得“努力工作”足以应对这场变化,可能太低估了这波技术红利的“碾压式分化”。”
这句话,击中了无数仍坐在电脑前工作的知识型劳动者。
它不是某种未来预言,也不是 AI 科幻小说,而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写照:
不是“AI 抢走了工作”,而是“同一个工作,不再需要那么多人”。
不是“你不再有价值”,而是“你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
过去我们以为的“AI 抢饭碗”,其实只是幻觉。
二、AI 不全替代,但会严筛你
当 Altman 被问到:“现在公司里还有很多设计师、剪辑师、程序员,我们以为 AI 会把这些工作都做了,结果好像还没?”——他的回答令人深思:
“我们仍然需要人来使用工具。只是这些人,不再是做所有事情的人,而是‘工具的经理人’。”
这就是工作角色的演化。过去我们是劳动者,现在我们是调度者。那些能把 AI 调教得像一个副驾驶一样的“新工人”,才是下一个十年最宝贵的资产。
Altman 的判断不是“未来所有人都失业”,而是一个看似温和却极具穿透力的趋势判断:
“有些工作确实会消失;大多数会被重构;更多的,是我们从未见过的新岗位。”
这句话几乎可以写进职场人的《AI 生存指南》。你不必和 AI 抢工作,但你必须要:
懂得管理它(Prompt 是起点)
能够评估它(判断力是核心)
不断重构自己的技能栈(学习力是壁垒)

Altman 甚至在采访中说得更直白:
“未来仍然需要人来让一个网站看起来更美,但美的标准会大幅提升。”
这句话像一把刀,切开了“AI 时代美工是否还有存在价值”的争议核心。你的价值不再在于你动手多快,而在于你动手前能不能想得更准、更远、更好。
是的,AI 不是取消手艺,而是把“标准”抬高到一个你不能混日子的位置。
三、被嘲笑的新工种,正在年薪百万
几年前,“Prompt 工程师”还是一个在招聘平台上都搜索不到的职位。
当你告诉别人:“我的工作是教 AI 说人话”,你会收获一脸困惑,甚至一句冷笑:“这也能叫工作?”
今天,这个岗位已经出现在众多 AI 独角兽的招聘表上,年薪百万只是起步标准。世界在变,而很多人对“什么是工作”的定义还没更新。
Sam Altman 在访谈中提到:“我们以前根本无法想象会有一个岗位叫 Prompt Engineer,现在它成了 AI 时代的标配角色。”
“在 AI 出现前,没有人知道什么是 Prompt Engineer,甚至很难想象这个职业的存在。而现在,它已经成了新生代中炙手可热的技能标签。”
他还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
“我小时候想学编程,很多大人都说‘这不现实,找个稳定工作去做医生、律师更靠谱’。但我隐隐觉得,他们错了。”
时代总是这样运转的:新兴职业一开始都会被低估,甚至被嘲笑。
YouTuber 曾被认为不务正业
内容创作者一度被贴上“低产”的标签
做 Wrapper(封装 OpenAI API 的应用)也被斥为“没有技术含量”
但 Altman 的看法截然不同。他在访谈中直言:
“如果你做的事情被人说成只是一个 GPT 的套壳(Wrapper),你可能正在做一件极具潜力的事情。”
在他眼中,未来的价值往往藏在被误解的位置里。
🎯 思考升级:什么才是“未来的职业安全感”?
在工业时代,我们说职业安全感来自“可重复”“可规范”“可被制度管理”。
但 AI 时代正在重新定义这个词,它更倾向于描述一个人是否具备这些特质:
1、“与 AI 协作”的能力
会用 AI,而不是被 AI 用
2、“系统式思考”的能力
能把 AI 当工具整合进流程,而非单点使用
3、“提出好问题”的能力
Prompt 本质是一门“提问的艺术”
Sam Altman 提醒我们:“当工具足够强,重要的不再是你写了什么代码,而是你要它解决什么问题。”
这不是未来主义,这是一个职场人当下就必须面对的转型逻辑。
四、创作力没死,只是门槛被拉低了
关于动画大师宫崎骏怒斥AI 取代创作者的视频,Altman 的回应则显得更加平静甚至理性。
他说:
“我完全理解这背后的情绪。因为你投入了几十年才练出来的技艺,突然之间,几秒钟的指令也能实现,这确实令人沮丧。”
但他紧接着补充道:
“试想一下 30 年前你要制作视频,你需要一台摄像机、一堆磁带、一整套编辑设备和极高的技术门槛。拍完后你还得找渠道发出去,根本没有 YouTube、没有 TikTok、没有分享平台。”
而现在,一部手机、一段灵感、一个 prompt,你就可以拍出短片、生成画面、创造角色、建模世界。
不是你变得更强了,而是门槛变得更低了。
这正是 Altman 强调的重点:
“普及创作工具,是技术最大的价值之一。”
🎯 AI 工具不是削弱创作,而是放大创意
Altman 提出的判断极具洞察力:
创作力不是工具赋予的,是人性中原本就有的东西;
AI 不会消灭创意,反而让更多人参与创意表达;
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因为工具便捷而退场,而是能驾驭工具,把创意升维。
你以前要成为导演,需要资源、团队、设备,现在你只需要想清楚你想讲的“故事”。
你以前想成为漫画家,要经过数年打稿修图的训练,如今你只需有一个鲜活的角色设定和分镜思路。
正如 Altman 所说:
“我看到很多人用图像生成器创造出从未见过的图像类型。它们不是复刻,而是人类未曾想象过的新美学。”
在这里,AI 并不是“偷工减料的机器”,而是一个新的“画布”。有的人拿它涂鸦,有的人用它登场。
区别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你是否真的想创造点什么。
五、AI 负责执行,你得负责判断

在过去的一年里,越来越多 AI Agent 工具陆续登场:从能查资料、改文件的 Research Agent,到能跑流程、写代码、发邮件的执行 Agent,AI 不再只是“回答问题”的聊天对象,而是逐步变成了“可以交代事情”的数字助理。
Sam Altman 对此非常明确,他在这次访谈中直接描述了他眼中的未来工作场景:
“你告诉一个 Agent:我想加一个新功能,它就自己去写代码、发起 Pull Request,并在写好后通知你:‘搞定了,可以上线。’”
如果你是一位产品经理,这句话听起来可能像天方夜谭;但如果你是一个正在用 GPT 写函数、改配置、查 API 文档的开发者,那你已经能感受到这个趋势正在飞快逼近。
更惊人的是,Altman 补充说:
“我相信,未来很多类似订外卖、安排会议、对接系统等任务,都会由 AI 自动完成。这种‘说一下就帮你搞定’的能力,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工作的定义。”
🧠 工作者的角色正从“亲力亲为”变为“思维驱动”
以前的你是 执行者:亲手点外卖、敲代码、查资料、发日报
现在的你需要是 任务定义者:你要清楚知道目标是什么、边界在哪、标准如何
换句话说——AI 不需要你“辛苦干活”,它需要你“清晰思考”。
而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
当任务都能被 Agent 完成,你作为“人类”的价值,到底在哪?
Altman 的回答是:判断、品位、上下文感知、人际协作,这些“软技能”,才是不会被快速取代的东西。
他在访谈中说:
“Taste 仍然极其重要。就算你用 AI 工具生成出几十种方案,最终拍板选择、判断哪种最合适的,还是人类。”
AI 会让事情变得更快、更便宜,但不会告诉你:你想做的这件事,到底是不是对的。
这正是为什么 Altman 多次强调:
会 prompt 的人只是第一层
会判断结果的,是第二层
能整合目标、上下文、流程的人,才是 AI 时代的“高价值人才”
🪄 小结:未来不是没有工作,而是不再需要“重复的人”
在这个新结构下,“动手能力”不再是壁垒,而是基础;“思维结构力”才是稀缺品。
一句话总结这一节的核心逻辑就是——
不是 AI 抢走了你的工作,而是你没准备好成为“AI 的上级”。
六、不拥抱 AI 的组织,你要快逃
主持人在访谈中提出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如果你在一家官僚、迟钝、对 AI 完全不上心的传统公司,而你无法说服他们改变,你会怎么办?”
Sam Altman 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
“我会离开。”
他接着解释:
“公司若对技术趋势视而不见,未来会很快陷入困境。”
“更重要的是,我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我要确保我暴露在一个能够让我持续学习和进化的环境里。”
这段话,或许会给很多“身不由己”的职场人敲响警钟。
在 AI 快速演进的今天,你所在的组织,不再只是“打工地点”,而是你能否跟上时代的“环境变量”。
很多人问:“AI 会不会让我失业?”
Sam Altman给出的答案其实是:
“不,是你的组织思维不进化,你才会被抛下。”
🧠 什么样的公司会被淘汰?
在 Altman 看来,不是所有公司都能从 AI 中获益。他甚至直言:
“很多老牌企业,即使看到了 AI,也选择视而不见。”
“因为这意味着要彻底重构流程,甚至打破自己赖以生存的规则。”
所以我们会看到:
有的公司还在用人海做报表,别人已经让 AI 自动分析图表
有的公司让销售“手写提案”,别人用 AI 智能生成、优化话术、演练对答
有的公司开一次会做三小时 PPT,别人用 GPT 总结、提炼、发行动计划
这不是技术优势,而是认知断层。
Altman 说:
“AI 工具不是用来省人力的,是用来提高决策水平和组织反应速度的。”
🧭 职业建议升级:去“有 AI 文化”的地方
如果你还年轻,如果你还有成长潜力——选对环境,比选对职位重要一百倍。
因为在这个时代:
一个落后的公司,会限制你的认知速度
一个 AI 驱动的组织,会逼着你快速学习,逼着你成为那个“会用 AI”的人
Altman 在访谈最后被问到一个看似轻松却意味深长的问题:
“如果你现在还是一个 20 岁的年轻人,你会选择去哪家公司?”
他笑着说:
“我不会选一家‘看起来稳妥’但没未来感的公司。”
“我会去那种正在尝试、被人嘲笑、但自己很有信念的地方。”
这话说出来,像是回答,也像是告诫。
七、做一个被误解的人

在这场访谈的结尾,主持人问了 Altman 一个几乎所有年轻创业者都关心的问题:
“如果你现在是一个 20 岁的 YC 创业者,正被人嘲笑‘你只是个 GPT wrapper(套壳)’,你会怎么想?”
Altman笑着答道:
“我会觉得自己可能走在正确方向上了。”
因为他太熟悉这个场景了:
当他决定要做 OpenAI 时,人们说他“不过是个研究所”,Google 很快就会碾压他们;
当创业者开始做 Prompt 工程时,很多人嗤之以鼻:“写写英语指令也能拿高薪?”
当年轻人说“我想做内容创作者”时,大人们还在说:“别闹了,找个正经工作。”
但今天我们都看到了结局。
这就是 Altman 反复强调的认知:
“未来有价值的工作,往往最开始都不体面。”
“伟大的创意,往往是从被误解开始的。”
他甚至坦言,最打动他的一篇文章,是他自己写的那篇《The Strength to Be Misunderstood(被误解的力量)》。
这是他给每一个创始人、每一位有创造冲动的人,最深的鼓励。
🌱 真正的生存力:不是迎合共识,而是洞察先机
你可能会被人嘲笑做的是“小工具”、搞的是“噱头”、拿的是“AI 皮”,但正如 Altman 所说:
“听起来愚蠢的点子,恰恰说明它够新。真正能改变世界的东西,在早期几乎都像个笑话。”
所以,我们不妨把这篇文章的主标题换一个视角再看:
“当 AI 能做 90% 的工作,留下的 10% 靠什么生存?”
也许答案不是努力加班,不是死磕执行力,而是:
提前理解趋势
敢于走非主流路径
拥有“被误解也坚持”的勇气
如果你愿意赌一次未来,那就记住 Altman 的这句话:
“别做别人的公司,去做你真正相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