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小编觉得这幅画怎么也说不上丑吧,顶多是有点····没精神?头发不在茂密,缺失光泽,嘴也像老人一样瘪瘪的,就像关了美颜,透露出些许衰败的气息。

“她肯定老了就丧失才华!”特朗普的指控直指画家2019年为奥巴马创作了“完美肖像”,却不把自己画的神采奕奕。

若将目光投向世界政坛的艺术长廊,只能说小巫见大巫了。
其实,政客们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的不竭灵感源泉,很少有人知道,小布什退休后的“副业”正是艺术,政客画政客,里面会有多少不客观的成分?会不会夹带私货?是不是笔触分外辛辣?咱们看看就知道了!

《每日邮报》看热闹不嫌事大,翻出小布什退休后创作,那叫一个精彩!他将普京画得“眼窝凹陷如僵尸”,默克尔则“五官错位似毕加索抽象画”,他也没放过布莱尔,那发际线由于太过真实,考虑到“英美特殊友谊”,至今悄悄悬挂在某个角落不便示众。

除此之外,2006年,乔治·康多为英女王创作的《女王的梦境与噩梦》也引发轩然大波:画中伊丽莎白二世脖颈如天鹅般抻长,鼻头浑圆如樱桃,缺失的嘴唇仿佛被永恒封缄。

王室收藏负责人连夜声明“此作永不入宫”,却挡不住它在拍卖行拍出百万英镑。
相比之下,特朗普肖像至少完整保留了标志性的红领带与蹙眉表情——用伦敦艺术评论家的话说:“这不过是给橘子剥了层皮。”
政治人物的形象焦虑,在数字时代演变成对每个像素的掌控。

斯图尔特·皮尔森·怀特曾将菲利普亲王绘成“赤膊农夫”,指尖生出水芹。
斯蒂芬·刘易斯·吉尔摩把查尔斯三世cosplay成“斩首戴妃的亨利八世”,这些作品引发的争议远不止于美学范畴。

它们像棱镜般折射出权力与艺术的永恒悖论——统治者渴望被铭记,却又恐惧被解构。
特朗普对科罗拉多肖像的暴怒,恰似现代版《皇帝的新衣》,画家笔刷下诚实的阴影,到底是刺痛了他。

其实,这幅画2019年川普第一次入主白宫的时候就在了,为啥现在才拿出来骂呢。
更深层的戏剧性藏在画框之外,特朗普这次骂画,也许有言外之意,要知道,他和被称为“极端左翼”的科罗拉多州长波利斯不对付,两人最近的矛盾焦点特别多,包括一位墨西哥移民的拘留事件——这场肖像风波,搞不好只是移民政策博弈的替身战场罢了!

回望艺术史,伦勃朗用光影雕刻人性的复杂,戈雅用暗色调揭露战争的疮痍。今日的政治肖像争议,又何尝不是时代的寓言?
比如普京的官方画像永远定格在“冷峻硬汉”,而小布什笔下的他却是“眼窝深陷的赌徒”;

默克尔被画成“五官失调的提线木偶”,却在现实中以“欧洲铁娘子”载入史册——这些扭曲的镜像,搞不好就是权力真实的倒影。

而特朗普——博德曼至少没像斯特拉·瓦因描绘戴安娜那样,让鲜血从他的耳朵滴落。

科罗拉多议会大厦没有听从懂王的建议,灼灼灯光依然照亮那幅引发风暴的肖像,让画中人的愤怒透过油彩持续辐射。

不过,伟大的肖像从不谄媚权力,它们只忠实于时光凿刻的痕迹。当百年后的人们翻开这页历史,或许会莞尔——比起小布什画作里“长着房顶帽子的卡尔扎伊”,特朗普的科罗拉多肖像,实在算得上21世纪权力美学的及格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