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名作是否真是岳飞所写的争论历史,温州网上《乐清日报》的一篇文章介绍的不错。网上显示的发表日期是2023年2月10日,这也是报纸发表日期吗?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公案从来考辨多 ——也谈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真伪之争辨]。我来转载此文,并且插入一些补充和点评。我的话用蓝色字或者楷体字显示。
关于《满江红·怒发冲冠》作者之真伪的辩争,历时漫长。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余嘉锡率先提出《满江红》真伪问题,为何此作三百多年来不见流传?之后半个世纪以来,词作真伪就成了文史学界争论不休的一段公案。概言之,所有论争要皆分为“证真派”和“辨伪派”两大阵营。
这段公案何止"半个世纪以来",至今已经历时将近90年了。
“证真派”代表人物有唐圭璋、程千帆、姚雪垠、邓广铭、王曾瑜、王瑞来、缪钺、周汝昌等。“辨伪派”代表人物有余嘉锡、夏承焘、钱钟书、饶宗颐、刘子健、张政烺、杨镰等。双方可谓旗鼓相当,词学宗师、文史巨匠都一一出手,孰是孰非?从情感上来说,岳飞作为一个经典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求真”始终是考证的根本目的所在,正如余嘉锡所说:“考证之学之于古书也,但欲考其文之真伪,不必问其理之是非。疑之而其词不因我而废,听其流行可矣。”其言自是。
“证真派”似乎是多数派、主流派。但是有人说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岳飞所写,这就是以偏概全了。哪里是普遍?距离普遍还差得远!
第一次大讨论
上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院士余嘉锡先生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认为是明人伪作,首次提出《满江红·怒发冲冠》的作者不一定是岳飞,论据有二:一是《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出现在明中期,宋元时期没出现过;二是岳飞儿子孙子搜集岳飞资料编撰的《金佗粹编》中没有这首词。
余嘉锡先生当年已考据得很明白:该词在宋元两代绝无记载,直到明嘉靖年间才被人收入《岳武穆遗文》之中。
不只宋元两代绝无记载,明朝前期也没有记载。在汉族政权明朝,宣扬汉族大将岳飞抵抗外族,并没有政治障碍。那么所谓的岳飞大作怎么迟迟才冒出水面?
明朝学官徐阶编篡的《岳武穆遗文》,并不是《满江红·怒发冲冠》最早的源头,而只是“流”,是紧连着源头的上游。
接着在1964年,饶宗颐撰《贺兰山与满江红》一文,进一步考据出这首词在明代出现的时间轨迹并作出梳理,《满江红·怒发冲冠》首次出现于载籍并以岳飞署名,是明代景泰六年即1455年刻版的袁纯《精忠录》——这也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文献来源。
信哉此言!所以才有了《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诗碑。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上表示,伪托的肇始者就是袁纯。
如果岳飞真写有《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他的儿子岳霖、孙子岳珂花费大心力搜罗编纂的《金佗粹编》与《鄂王行实编年》里,理应有这首词,然而却没有。该词通俗易懂便于流传,即便岳珂们没能见到,也应该见于宋元时代之人的记载,被人们传颂题咏,岂有尘埋数百年,直到明代中叶才突然冒出来的道理?因此余嘉锡先生在文中说:“如其有之,而为珂不及见,亦当先见于宋元人之纪载,或题咏跋尾,恶有沉霾数百年,突出于明中叶以后者乎?”
说得好!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在2023年也指出:“从“学术源流”角度做出判断:既不见于岳珂编录《岳武穆文集》、又不见于其他宋元人记载的岳飞诗文,基本上都应出自后人伪冒其名,而不会是真正的岳飞作品。”
其后,夏承焘、张政烺、刘子健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考据,认为将《满江红·怒发冲冠》的作者确定为岳飞缺乏史料依据。
至于以邓广铭先生为代表的另一批学者,虽坚定认为《满江红·怒发冲冠》的作者是岳飞,但多止于以猜测来回应余嘉锡等人的质疑,如称岳珂未尽全力搜集祖父遗文,故《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漏载云云,乃至于以非岳飞不能做此词为“证据”。
宋代历史专家邓广铭此言差矣。这是把岳飞和这首词神化了。能写这首词的人岂止岳飞?邓广铭在论证岳珂不够认真的时候举例说:
[南宋人赵与时的《宾退录》卷一,有一条记事:
绍兴癸丑(按即绍兴三年,亦即1133年),岳武穆提兵平皮、吉群盗,道出新淦,题诗青泥市萧寺壁间云: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候。
淳熙间,林令(梓)欲摹刻于石,会罢去,不果。今寺废、壁亡矣。其孙类《家集》,惜未有告之者。]
这是说,岳飞的孙子不知道岳飞这首题壁诗,所以遗漏了,这件事说明他搜集祖父诗文的时候不卖力气。然而问题是,岳飞真有这首诗吗?
赵与时、赵与旹是同一个人,是南宋末年的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是进士和丽水的地方官。《宾退录》成书于嘉定十七年(1224),距离上述那首诗的出现时间已经有91年,那么他是怎么知道那首诗的?不会是亲眼看到岳飞题诗的,他是听客人说的吧?这部书汇集作者平日见闻及其与宾客所谈论的内容,在客人走后笔录成编,所以叫《宾退录》。
这种客人讲的故事有多可靠?究竟是大道消息还是小道消息?真有那首诗吗?真是岳飞题写的吗?岳飞的孙子不收录这首诗,也许是因为这个故事没有传到到他那里,或者他不相信这是真的。
Advertisements另据王曾瑜先生回忆,他在学生时代向邓广铭先生询问《满江红·怒发冲冠》词的真伪,邓先生的回复是“现在《满江红·怒发冲冠》就是岳飞,岳飞就是《满江红·怒发冲冠》”,并披露邓先生“曾向夏承焘先生劝说,何必写辨伪的文字”。遗憾的是,“《满江红》就是岳飞,岳飞就是《满江红》”这个现实,并不能改变《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出现于岳飞死后约三百年的明代中期这个基本事实。至于近年来发现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在宋元时代流传的所谓新证据,经反复辨析也皆无法成立。
什么叫“《满江红·怒发冲冠》就是岳飞,岳飞就是《满江红·怒发冲冠》”?这是在谈论历史科学还是在谈论宗教信仰?离开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仍然是一首好词,离开《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岳飞也仍然是大英雄,仅仅是身上的文学光环少了一些,这无损大节,无伤大雅。
对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的真伪的争议,最初是在几位著名的前辈学者中进行的,除了余嘉锡和饶宗颐先生,还有夏承焘、张政烺和邓广铭先生,各持针锋相对的议论。龚延明先生在《岳飞研究》第2辑《关于岳飞〈满江红〉词讨论综述》中介绍了相关情况。
此后,夏承焘先生于1962年9月16日在《浙江日报》发表《岳飞满江红词考辨》一文中,则判定此词作者是明朝大将王越,夏先生认为:“我认为,这词若不是他作,也许是出于他的幕府文士。”后来,此文搜入《月轮山词集》时,改为“如果如我的猜想,这首词的作者是参与这场斗争(按:指对鞑靼作战)或对这场斗争有强烈感受的人,可能会是王越一辈有文学修养的将帅(他们的身份正和岳飞相同),或者是边防幕府里的文士”。
夏先生的理由其实也简单,一为地理。夏承焘认为岳飞的敌人在东北,为何词中要写贺兰山?所以不是岳飞写的;二为胜仗。明代王越在贺兰山打了一个大胜仗,岳飞从来没在贺兰山打过仗!因此是王越写的。
还有张政烺先生在《张政烺文史论集》的《岳飞“还我河山”拓本辨伪》一文中指出:“《满江红》词从命意和风格看可能是桑悦的作品。”张政烺先生认为,此词“像是一个失意文人落魄江湖的情调”。
当然夏承焘的论文发表后,持不同意见者也迅速发表多篇文章驳斥。这些学者认为“贺兰山”只是一个虚指,如果真要硬说,《满江红·怒发冲冠》里还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照原作者的理解方式,岳飞真的吃敌人肉,喝敌人血吗?还有人认为,天山比贺兰山更偏西北,陆游写“心在天山”,辛弃疾写“何日去,定天山”也是伪作?满江红里面还有“匈奴血”,南宋的时候匈奴已经跑到欧洲去了吧。本身贺兰山就是一个指代。
我同意这些说法,认为不必纠缠于地名。
这一来一往,许多文史学者都纷纷发表多篇文章进行论战,这也引发第一次关于《满江红》作者的大讨论,不过这次讨论大都局限在专业学者之间,对普通人影响很小。
古人文学作品的真伪,一直是学术圈乐于争论的话题。反正也很难得到100%确定的结果,可以水很多论文。最出名的,当然就是《红楼梦》和红学。选入语文课本的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也有不少人认为是伪作。对这首诗的“证伪”的证据,其实还真不少。当然,也有不少人坚信是真的。人们可以对《满江红》词提出一些疑点,但如要断然判定为伪作,只怕拿不出充分的证据,这在邓广铭先生的文章中已作论证。(未完待续)
贴主:Weiggg于2025_04_05 12:53:50编辑
贴主:Weiggg于2025_04_06 10:38:59编辑
喜欢Weiggg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Weiggg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