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说北洋海军的失败是由于列阵失误不过是50年前的老生错谈而已
送交者: 王文清41[♂☆鄙视五毛狗☆♂] 于 2019-09-18 20:22 已读 3107 次 1 赞  

王文清41的个人频道

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的失败是由于丁汝昌的列阵失误吗? 


由用户历史风云录提供的知识:

问题里“丁汝昌的列阵失误”,应该指的是甲午黄海大战里,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排出的“雁翦阵”战斗阵型。

在好些甲午战争题材的野史乃至影视剧里,这“雁翦阵”,一直被当成北洋水师的惨败原因。某老戏骨扮演的日本舰队司令,更是在影视剧里对这奇特阵型一通嘲讽。于是“北洋水师败于列阵失误”的说法,也就长期流传。排出此阵型的丁汝昌,身后更是背上“昏聩无能”的骂名。甚至被好些历史票友们,言之凿凿称为北洋水师的罪人。


但是,就是在甲午战争后落幕后,美国海军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却亲口给这“雁翦阵”正了名:“可谓适得其当”。在那场中日舰队惨烈碰撞的黄海大战战场上,备受争议的“雁翦阵”,竟是北洋水师可以做出的最好选择?

如果单看黄海大战爆发时的情景,这个“雁翦阵”,效果确实十分坑:1894年9月17日10点30分,北洋水师十艘主力战舰在大东沟口外与日本联合舰队十二艘战舰遭遇,水师提督丁汝昌急命舰队变为“犄角雁形小队阵”,可因为时间紧迫,舰队只是草草变为“雁翦阵”,即整个舰队排成“人”形战斗队列,结果舰队侧翼火力无法发挥,两翼外围舰船更遭到日军火力打击,舰队航速也被拖慢。开战后就陷入严重被动。

乍一看去,这“雁翦阵”着实坑惨了北洋水师,可为何又说这阵型是“最好选择”?因为参照此时北洋水师的战斗力,这个阵型,确实最靠谱了。

虽说黄海大战开打前,北洋水师拥有“亚洲第一”的美誉,但比起黄海海面上疯狂杀来的日本舰队,就可知此时窘境:北洋水师的战舰,都是购自19世纪80年代,全是火炮偏少的传统铁甲舰。但对面的日本舰队,却已基本是19世纪末新理念设计的战舰,拥有强大速射炮火力。单是火力这一项,就对北洋水师形成碾压优势。所谓“雁翦阵”无法发挥侧翼火力?说句寒碜话,不排雁翦阵,北洋水师也缺少侧翼火力。


比起这寒碜的火力,海战中最起码的装甲与航速,“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却是更寒碜。且不论此时北洋水师,在清王朝的坑爹军费“帮助”下,只能用旧锅炉烧着劣质煤迎击日军。就算北洋水师马力十足,舰队的平均航速也只有十一海里。而日军当时担任突击的“第一游击队”舰船群,平均航速就高达十八海里。十二艘日本战舰有十艘装备护甲,北洋水师却只有四艘,又是绝对的劣势。

更不要说大战在即,原本火力就吃亏的北洋水师,开花弹更严重不足,大多弹药都是爆炸力有限的穿甲弹。日军这边却多是爆炸力更强大的新型“猛炸弹”,堪称如虎添翼。

所以说,黄海海战,绝非“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迎战“弱小”的日本舰队。相反,却是装备严重老化落后的北洋水师,血战火力装甲绝对优势的凶悍日军!如此艰难战局下,能够消解日本舰队火力机动性优势的最佳选择,正是这在野史里被骂了上百年的“雁翦阵”!


“雁翦阵”的作用,首先就是其“人”字队列,各个战舰的舰首对向日军,且前面没有障碍,正好可以发挥各舰强大的舰首主炮威力,对日军形成火力打击!更重要的是,北洋水师最强大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巨舰排在“雁翦阵”并列中央,就好比两只威力巨大的铁拳,时刻准备在关键时刻打出。当然这前提也更悲壮——选择雁翦阵,就意味着北洋水师要承受日军近乎疯狂的火力狂攻,然后以“定远”“镇远”的重炮,对敌发出致命一击!

这哪里是“列阵失误”?分明是北洋水师,面对强大到凶残的日本舰队,做出的决死搏杀!

在战事开打后,尽管北洋水师在第一时间就遭到日军旗舰痛击,水师提督丁汝昌也意外负伤。但这精心安排的“雁翦阵”,依然发挥了其强大效用。日本舰队一度遭到北洋水师截击,日军的“赤诚”“比睿”“西京丸”等战舰,也遭到了北洋水师愤怒的炮弹倾泻。如果北洋水师的“开花弹”能多一些,这几艘被打得丧失战斗力的日舰,必将沉入黄海。

也正是这看似仓促的“雁翦阵”,令北洋水师在战事仓促爆发后,尽可能的把自身优势最大化。受尽举国指责嘲讽的北洋水师,为这惨烈一战,确实做好了最充分准备!

而同样不该遗忘的,还有排出“雁翦阵”的北洋水师将士,在黄海战场上高素质的表现。迎着日军高速火力的北洋水师官兵毫不畏惧,北洋舰队的火炮命中率,要比日军舰队高出十个百分点。特别是作为北洋水师“重拳”的“定远”“镇远”两舰,更以八门305毫米重炮发射200多发炮弹,给日本舰队沉重打击!正是这般浴血死战的表现,使伤亡惨重的北洋水师,依然重创了五艘日本战舰。杀得骄横的日本舰队,最后主动退出黄海战场。


那些在千难万难条件下,受尽非议责难的北洋海军将士,却是这场丧权辱国的甲午战场上,最见证中国军人铁血精神的英雄。他们的忠魂铁骨,纵是百年岁月跌宕,依然值得后辈,虔诚燃一柱心香。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由用户海研会提供的知识:

谢谢邀请!

有关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为你解答。

本问题所说的甲午海战,显然是指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大东沟之战。北洋海军在这一战之中的失利,首先不是因为列阵失误导致;其次,更谈不上是丁汝昌进行的列阵指挥。

一、阵形不是北洋海军失利的根本原因

1894年9月17日,北洋海军主力和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在今天辽宁省东港市附近海域遭遇,发生了空前惨烈的大海战,北洋海军战损“超勇”“扬威”“致远”“经远”4艘军舰,实力大损,而日本联合舰队仅仅只是“松岛”“比叡”“赤城”“西京丸”4舰重创。


(1894年5月李鸿章校阅海军时,俄罗斯海军军官拍摄到的航行中的北洋海军编队)

关于北洋海军在大东沟海战中失利的原因,常有人会归结到北洋海军在战斗中所采取的阵形上,这实际上是因为不熟悉19世纪中后期的海军、海战,而得出的比较外行的判断。

所谓的海军阵形,即多艘海军军舰为了便于统一指挥、获得战斗力倍增,而采取的一定形态的编队形式。其根源来自于陆军阵形,甲午战争前世界海军的编队阵形看起来名目繁多,实际上万变不离其宗,最基础、核心的只是四种而已:

1、纵队(中国称为鱼贯);

2、横队(中国称为雁行);

3、梯队(中国称为鹰扬);

4、V字(其中V字中国称为麋角;人字称为燕剪)。

在四种核心阵形模式的基础上,又根据阵形中基础战斗单位的设置,分为以每一艘军舰作为一个单独作战单元的单舰阵,以及以多艘军舰为一个基本战术单元的群阵(如以两艘军舰作为一个基本战斗单元的双舰群阵,以及以三艘军舰为一个单独作战单元的三舰群阵)。又,根据双舰、三舰等群阵之中,每个单元内各舰之间的相对位置,又有夹缝、犄角、鼎足等态势。


(以每两艘军舰为基本战术单位,后一艘军舰在前一艘军舰侧后方的形式,称为”夹缝“。如果基本战术单位是三艘军舰组成,第二艘军舰在第一艘军舰左侧后,而第三艘军舰在第二艘军舰的右侧后的态势,称为”犄角“。倘若三舰单位,三艘军舰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态势,则称为”鼎足“。)

由此,根据核心的阵形模式,加上军舰数量的不等,以及作战单元的设置不同,就能组合出千变万化的阵形。例如同样是纵队,可以是一列纵队,可也以是双列纵队或三列纵队;同样是纵队,又有可能是单舰单位的纵队,也可能是双舰的夹缝纵队、三舰单位的犄角纵队,还可能是三舰单位的鼎足纵队。又或者有可能出现双列犄角纵队等等。诸如此类。

事实上,每一种阵形在设计上都是最佳的组合,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之所以在海战中会出现此胜彼败的结果,往往是某一方运用阵形成功,而某一方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发挥出阵形本身的价值。举个非常接近的例子,就好比围棋上的定式,每一种定式都是为了胜利而设计,但是棋手的棋力不等,可能同样的定式,有人能用好,有人就发挥不好。

具体到黄海海战,北洋海军所采取的是双舰单位的夹缝雁行阵,即以每两艘成夹缝组合的军舰为基本作战单元,多个单元排列为横队。这种阵形,本身属于进攻至上的主动作战阵形,对日本联合舰队所采取的单纵队最具威胁。但是,这种阵形的要义在于快速抵近对方,利用己方的各个战术单位将对方的纵队冲散,从而进入近距离乱战,于乱中取胜,所以对军舰的机动力要求极高,但是北洋海军各舰航速缓慢,最终没有能在第一时间靠近日本舰队,非但没有冲散日军,反而陷入了不占优势的炮火对抗。

所以,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失利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阵形,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实际是火力和航速。

或者大家会问,如果北洋海军不用横队,而是改用纵队,或者是梯队、V字,会不会有更好的结果。其实如果火力、航速不行,换什么阵形最后的结局都一样,甚至会输得更快。

二、北洋海军的阵形究竟是谁确定的

说明了阵形不是北洋海军大东沟海战失败的决定因素,再来说北洋海军的阵形到底和丁汝昌有没有关系。

电影《甲午风云》中有一个片段,是说北洋海军发现日本联合舰队之后,丁汝昌召集各舰舰长到旗舰“定远”开会,在会上决定了将采取横队作战。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和平时代主要分管全军的行政、后勤,事实上并不具体负责军事。黄海海战时,北洋海军的阵形并不是丁汝昌临场确定,而丁汝昌在海战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并不是指挥官,实际上更类似于督战官。)

这种想象颇具有代表性,其内在体现了现代人的一个思维惯式:因为丁汝昌是司令,所以作战事务是他决定的。

然而事实上,大东沟海战爆发前,北洋海军根本没有开过什么临战军事会议,甚至于丁汝昌也根本没有下过什么战术指示,这是因为,北洋海军早就有自己的战术条例。即,早在和平时期,北洋海军就制定了预想的战法,一旦遇敌,无论处于何种情况,都会以不变应万变。而北洋海军预设的战法,就是英国教习琅威理时期设定的横队,一朝确定之后,就反复训练这种阵形战术。

与此相同,事实上日本联合舰队在发现北洋海军后,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也根本没有作出什么战术设定指挥,原因和北洋海军一样。因为日本联合舰队也是在战前就确定了战术条令,遇敌作战时,无论何种情况,都会以纵队来不变应万变。


(黄海海战即将打响时日方所看到的北洋舰队。此时双方距离已经缩短到8000米以内,但对方仍然只是海平线上的小黑点和烟柱,根本无法准确辨清其阵形的组成)

所以回到黄海海战的历史现场。事实上中日两国舰队互相发现对手、并下令迎战时,双方的距离在10公里以上,对方还只是海平线上一缕缕煤烟。而双方事实上是在并不知道对方会采取何种阵形的时候,就已根据自己战前确定的战术条令,而摆出了自己所熟练、自信的阵形。等到双方距离缩短之后,才能看清对方所列的阵形,而此时事实上也不容许再作什么阵形调整。

所以当时海战时,北洋海军并不是看到了日军的纵队之后才选择的横阵,日本联合舰队也根本不是看到北洋海军摆了横阵之后才选择的纵队,双方都是以不变应万变,类似于一种对赌。

在这种情况下,舰队司令的能动性其实很小。所以,北洋海军的横队并不是丁汝昌临场决定的,而是北洋海军早就反复训练的预案。

由用户小弹壳001提供的知识:

将一场战争的胜败原因放在一个人身上,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甲午海战这种意义深远的战争。

一、甲午海战概况

甲午海战分别进行了三次战斗,其中黄海的大东沟海战为主要战斗,中日5艘战舰沉没,主要是“致远”号,“经远”号铁甲舰,日军也重创5艘战舰,但是北洋水师主力仍然存在。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海军主力退至港口内,没想到,最终日本陆军占领了刘公岛后面的高山,对我停泊港口的舰队进行炮击,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可见,即使丁汝昌大东沟海战指挥失误,舰队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二、海军器不如人,技不如人

北洋水师自1988 年成立以来,建立以“镇远”号和“定远”号为主力舰,成为当时亚洲第一舰队,还曾出访日本,扬大清国威,给日本以极大的震撼。但是北洋水师至1894年海战,便再也没有新战舰的补充,武器也没有更新,中途更是前往日本维修战舰。


日本确在争分夺秒的学习新技术,打造新战舰,更新新武器。1894年海战爆发时,日本的舰队的速度和武器的射速都明显快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的军事训练更是停滞不前,军纪松弛。试想若是1988年发生海战,北洋水师必能战胜。


6年时间,日本海军赶超了昔日的亚洲第一舰队~北洋水师。

三、北洋水师败于心中无敌。

眼中没有敌人的战士是没有杀气的,一个舰队,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北洋水师沉迷在亚洲第一舰队的美梦中。没有假想敌,没有忧患意识,从1988年成立到1894年海战,武器,战术没有长进。相反,日本海军确实时刻盯着北洋水师,秘密绘制地图,刺探海军装备,军事训练情况,对北洋水师的情况一清二楚。这样的战争能不败吗?


转眼一甲子,希望我今日之中华海军,能够万舰齐发,劈波斩浪,驶向深蓝。


不足之处,欢迎留言指正!

由用户海军史研究会员提供的知识:

甲午海战的列阵问题现在已经扭转了。实际上在甲午战争当时,无论中日双方都没有谁认为北洋海军列阵有问题。让列阵问题深入人心的实际上是一部电影,也就是著名的《甲午风云》。电影中将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刘步蟾刻画成贪生怕死之辈,私自更改了丁汝昌制定的作战计划,使北洋海军排出了有利于日本海军的阵型。


在电影中,丁汝昌因为刘步蟾私改阵型而怒斥

这其实是一个误会。丁汝昌在海战报告中明确北洋海军排的是雁行横阵,模仿1866年利萨海战中奥地利海军,试图冲乱日本海军的单纵阵,以减弱日本海军炮多炮快、火力强的优势,以求乱中取胜。而实际上北洋海军也是排的雁行横阵。


日本人绘制的中日两军阵型


利萨海战示意图,黑色为奥地利舰队,白色为意大利舰队。可见北洋海军有模仿奥地利舰队之意,不过奥地利舰队是多重横阵,这样阵型更厚实,冲击力更强,北洋海军则没有那么多军舰,只能排一列横阵。

那么,这个阵型有没有失误呢?实际上由于北洋海军的军舰在设计之初就重视发挥舰艏火力,所以横阵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北洋海军的炮火。例如定远级铁甲舰,横阵可以有4门305毫米和1门150毫米同时开火,纵阵只有2门305毫米和2门150毫米可以同时开火。所以排成横阵是合理之举,不存在失误。

北洋海军的战败,关键还是在于实力比日本海军差得太远。如果是两支势均力敌的舰队,阵型的选择非常重要,但在双方相差甚远的情况下,选择什么阵型实际上都是无法改变结果的。

由用户怪蜀黍老囧曾提供的知识:

不是的,丁汝昌的列阵没有问题,这是发挥北洋海军大口径火炮的最好方法。

在19世纪60-80年代,各国的海军都对新出现的铁甲舰头疼不已,此时钢板的使用已经让当时低初速的火炮力不从心。防护-火力的天平向着防护倾斜这就意味着过去经典的纵队战术面临问题,因为发挥侧舷火力猛砸对手不会有什么作用。由此,有人想起了古老的撞击战术,用金属撞角去撞击对手水线以下应该可以规避对手良好的水线上装甲防护,由此,舰艏向敌的横队战术形成了。

但是在19世纪中后期,海军是人类尖端技术的集中研发领域,因此防护很可能只是暂时优势,如果在动力水平相近的情况下火炮突然间产生革命性的穿甲能力怎么办呢?诶,舰艏向敌的横队战术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可以确保面向敌人的面积最小。

加上1866年利萨海战中奥匈海军采用横队战术大败装备更好的意大利海军这一历史事实,横队战术因此短暂地取代了使用数百年的纵队战术,成为1880年代以前各国海军的主要战术思想。注意,1880年代,这恰恰是北洋海军成军的年代。

所以,北洋海军的主力舰,定远和镇远以对角线布置305毫米火炮恰恰是横队战术的需要,因为他们可以同时朝前向或者后向集中全部4门主炮。这很重要,因为主炮才是结束战斗的关键。北洋海军的其他巡洋舰同样如此,舰艏主炮多为本舰最大口径火炮,这也是横队战术的产物,强调前向火力。这种思路直到二战前夕的法国敦刻尔克级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因为法国海军自己都不太指望能在英国海军面前抢到T头。所以,丁汝昌的横队阵型没有问题,这确实是将劣势装备发挥全部火力性能的最理想阵型。

但是在面对1890年代技术水平的日本海军时,北洋海军的阵型其实意义不大了。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的新锐舰艇已经获得了新技术支持,拥有可以承受打击的新型装甲满足侧舷防护的需求,据此完全可以通过纵队战术发扬侧舷火力从而获得火力优势。而横队阵型的另一个前提,即航速,北洋海军以10年前的动力和劣质煤完全无法与新锐的第一游击队相比。面对日军新锐巡洋舰高航速和铺天盖地的速射炮火,装备老旧、弹药不足的北洋海军采取何种阵型其实已无实质性影响,黄海海战是没有打赢的可能性的。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5 银元!

喜欢王文清41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王文清41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