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拜登的美国会继续对华“新冷战”吗?
送交者: An4dy[♂★★★声望勋衔14★★★♂] 于 2020-11-09 12:21 已读 353 次  

An4dy的个人频道

编者按:北京时间11月7日晚,多家美媒报道,拜登已赢。几乎同时,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人大重阳运营管理)与“拒绝冷战”(No Cold War)国际倡议组织、印度三洲社会研究所联合主办“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未来”国际研讨会,邀请中国、美国、英国、印度、加拿大、玻利维亚等6国11位知名专家探讨,拜登执政下中美未来会如何走向?该研讨会罕见地采取中英双语同传的形式,在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国际新媒体平台与新浪微博、长安街知事、B站等国内平台上同时直播,引起中外网友的热议。

  中美两国未来的竞争是如何治理好本国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我简要分享五个观点。第一,美国大选已基本结束。回顾特朗普、拜登两位总统候选人打“中国牌”的选战策略,并没有对其大选形势起到作用。这里尤其是指特朗普总统。他企图通过批评中国,转移选民对其抗疫失败的注意力,希望营造中国“敌人”,来凝聚美国社会的团结。中国没有上当。美国选举日前一个月,中心话题不是“中国”,而是新冠疫情与两位候选人的个人丑闻。中国没有与美国展开激烈的战斗,而是有礼有节地反制,不愿意牵引美国舆论的焦点。同时,美国国内的问题太大,包括政治内斗、经济衰退、社会分裂、种族歧视、疫情失控等等,“中国牌”不足掩盖这些问题。这充分说明,打“中国牌”大选策略已失败了。

Youtube直播截图

  第二,特朗普总统试图与中国打“新冷战”的策略也没有成功。按照国际学术界对“冷战”定义的四大标准看,即全面对抗、意识形态对立、两大阵营、经济“脱钩”。但目前看来,中美两国的状态离新冷战还很远。尽管特朗普每天都在指着中国,但中国却保持着克制,除了外交部被迫回应外,中国领导人一直对美国保持着沉默。这并不是不敢,而是有更多的战略思维,不愿意两国陷入新冷战。相反,中国一直在呼吁两国合作。

  令人庆幸的是,两国社会一直在合作。中美两国贸易同比在增长,好于2019年;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筹集资金的数额,前8个月超过2019年总额。美资(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持有量也超过2019年。这背后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战略以及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第三,中美摩擦在未来10年或更久会成为新常态。我将其称为“竞合状态”。中国已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中国能理解美国的焦虑。美国一直怀疑中国会取代美国的领导力。事实上,二战以后由美国领衔的国际秩序,中国一直都是强有力的支持者。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期,如果没有中国,美国的情况会更糟糕。比如,过去8个月,中国向美国出口了超过400亿支口罩,人均超过100个。中国不是怕美国,而是希望用务实的行动,打消美国的焦虑。

  第四,一些学者拿“修昔底德陷阱”生搬硬套中美博弈并不确切。这既暴露了国际关系理论忽视国内因素的简化主义理论桎梏,也突显了借“中国威胁”强化美国国内凝聚力的战略企图。与其说担心中国崛起而引发美国衰落,不如反思为何美国建国以来90%时间都处在对外战争中,尤其是近年来的数次战争令国力耗损、世界遭殃。

  中国需要突破所谓“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圈套,批判那些动辄以战争逻辑构想大国竞争未来的思维惯性。正如2015年9月中国领导人访美时指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第五,中美两国未来的竞争是如何治理好本国、满足本国民众更好生活需求的竞争,即治国理政的竞争。

  回顾过去10个月,中美两国体现出来了两幅截然相反的图景与镜像:一方面,世界对以美国为领衔的传统国际体系越来越无力成为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而感到失望。美国政府并没有保护好民众,现在已超过20万人死亡,超过二战以后美国所有战争阵亡的总和。另一面,中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仅用2个月就控制住了疫情,目前已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2020年经济增长实现正增长。

  可见,中美实力的此消彼长,不源于以“修昔底德陷阱”为基本逻辑的战争冲突模式,而是“谁更能解决好本国国内问题”为轴线的治国理政模式。美国想以传统的“新冷战”方式打压中国,中国则聚焦国内发展与改革,既回击了“诱战”之局,又确保了自身强大,一举两得。

  目前中国已起草了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还设定了2035年远景目标。这些规划的文本中,没有专门提到美国,而是聚焦在经济、社会、民生、科技、安全等各个国内领域,对外中国则表达了高质量对外开放,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设想。

  可见,在中国决策层看来,与美国竞争,不是中国既定的战略目标。如果非要勾勒一个中美竞争的未来,那么,中美之间未来谁能在竞争中胜出,关键不是布“新冷战”之局且试图胜出,而是谁更能创造美好社会,并帮助全世界构建更好的未来。

  观点摘要

  罗思义John Ross,英国伦敦商业与政策署原署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次论坛主持人) :我们都希望不要有冷战。但遗憾的是,这个局势不一定是结束。对于全球不少国家而言,无论是谁当选,下一任总统来自哪个党派,美国的政策不会改变。

  玛格丽特·金伯利(Margaret Kimberley,美国黑色议程报告资深编辑):中美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次大选的结果,两位候选人的政策将会存在差异。美国军工联合体与政府的关系也是影响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体来看,美国政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延续性,而来自经济参与主体的影响夹在其中又会给未来中美关系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何伟文(前中国驻旧金山、纽约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参赞,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拜登当选美国总统,在多边主义、双边对话、管控分歧、与美国盟友关系等方面会有新的变化,对中国也会有新的影响。总体而言,挑起新冷战的可能性降低,对话的可能性加大,但仍充满敌意,中美关系总体上的紧张局势仍将存在。

  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高级研究员、《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作者):美国不太可能回到以前的状态,民调显示美国人不认为他们的子孙能够拥有同样的生活水平和财富水平,美国可能不再是梦想之地了。即便拜登胜选,他的任何计划在执行的时候,都可能会被特朗普的破坏行动稀释掉,他能做的事情微乎其微。

  维杰·普拉萨德(Vijay Prashad,三洲社会研究所执行董事):特朗普和拜登的不同之处要用二分法来分析。特朗普是孤立主义者,拜登希望与欧洲结盟;特朗普实行单边主义,拜登更倾向多边主义,但他们都致力于推行美国统治精英的利益和跨国公司的利益。美国将会继续采取压制中国的策略,冷战还将继续。

  克劳迪亚·德拉克鲁兹Claudia De La Cruz,美国纽约人民论坛执行主任):无论大选后哪个党派执政,美国国内民众发起的社会运动和游行是有必要的,能够强化国内公民意识,推动体制系统化的改革和改变,从而让政治体制或政治工具促进未来民众更好的发展,更好地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

  奥利·瓦尔加斯Ollie Vargas,玻利维亚Kawsachun新闻记者):拉美地区的国家,如玻利维亚,希望不要受到美国太多的外交政策干预,保持独立,拥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希望和美国,尤其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和贸易联系,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才能够促进全球共同进步。

  桥组(Qiao Collective,杰出社会媒体代表,华裔组织):亚裔美国人在美一直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这种不公平对待不会开始于特朗普政府,也不会终结于拜登,而是由来已久的。美国对于中国的敌对与新冷战思维和亚裔美国人在美处境息息相关,这需要我们更多思考美国的宪法体制和司法体制。

  拉迪卡·德赛(Radhika Desai,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政治学教授):2020年美国大选进一步恶化了美国治理危机,也将动摇其制度基础。美国将在腐朽的资本主义和焦躁不安的公民之间面临一场旷日持久的瘫痪僵局,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改善令人不满的状态。中国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进行合理的对话、与美国及其盟国中较为明智的人士交朋友,并将注意力集中在能够在互利发展中合作的国家和力量上。

  约翰·福斯特(John Foster,英国佩斯利大学社会科学名誉教授):拜登当选会改变新冷战,但不会停止新冷战。拜登鹰派做法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张相较于特朗普会更长远,与盟国关系的修复和强化,对中国更为危险。中美在经济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但两种不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治理矛盾会越来越凸显。 6park.com

喜欢An4dy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An4dy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