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7年始,延安即着手采取措施,准备应付日军之空袭。抗日军政大学在1938年窑洞挖好之后,逐渐向外迁移,搬到北门外和东门外的几个山沟里……上级一再提醒,要注意防空。日军第一次轰炸延安之前,曾派飞机到延安上空侦查,而延安百姓竟有人拍手欢呼。本文摘自腾讯网,作者杨津涛,原题为《日军轰炸延安考》。
位于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图源:VCG)
“日军为何不轰炸延安”,是网络时代讨论抗日问题时,极常见的一种质疑。揆诸史料,其实很容易发现,此种质疑,实际上并不成立。
事实上,自1937年始,延安即着手采取措施,准备应付日军之空袭。据曾在抗日军政大学工作的曹慕尧回忆,该校在“1938年窑洞挖好之后,逐渐向外迁移,搬到北门外和东门外的几个山沟里……上级一再提醒,要注意防空。”①日军第一次轰炸延安之前,曾派飞机到延安上空侦查,延安百姓尚以为是苏联飞机,有的拍手大呼:“我们自家飞机,蒋委员长送钱来!”②但当局很快从飞机的飞行高度做出判断,认为来的应是敌机。
1938年11月20日上午,曹慕尧等正在开会,听到外面有声响,他们“赶到室外的高坡上瞭望,第一批飞机15架,自东向西,直扑延安城,接着就看见飞机抛下一连串的炸弹,形状像黑色的棒槌,临空而降落。”③此即日军第一次轰炸延安。
曹慕尧回忆说,“第一批飞机刚投完炸弹,第二批第三批接踵而至,每批都是15架,持续轰炸没有喘息和救护的机会。延安……只有步兵作战的重机枪来对付成群结队的大批飞机。日本人有恃无恐,飞机飞得很低,投弹的命中率很高,数十枚重磅炸弹,投掷在小小的延安城里,顷刻间房屋倒塌,四处起火,到处断垣残壁,尸横街头。伤者乱爬乱喊,哀声震天,惨不忍睹。”④
日机空袭重点在凤凰山,那里有许多中共领导人之居所。借住的李建堂家石窑遭到轰炸,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的窑洞被炸,30多名八路军干部、士兵阵亡。有一颗炸弹就落在窑洞旁,所幸没有爆炸。延安人推测“一定有特务测绘了中央首长在延安城的居住地。”11月21日,日机再次轰炸延安。
延安所受损失极为惨重。中共初到延安时,“城内有几百座相当漂亮的房屋和院落,近郊的情况也大体如此”⑤;轰炸后,“昔时的延安便成了一座瓦砾堆的废墟了”⑥。边区政府在给国民政府的急电中说,延安“连续遭受敌机轰炸,共投弹百五十九枚,死伤军民一百五十二人,毁房屋三百八十间……”⑦请求中央政府予以援助。
从成都到延安开会的张宣,也目睹了11月20日的惨况,他说:“延安经此一炸,部分街道成了瓦砾场,各机关、学校纷纷迁到山上的窑洞中。城内尚存的房屋,有的拆迁到北部,大部分迁到南郊。”⑧此后,如郑洪轩所说,“敌机又来延安轰炸几次,但由于延安平民均住窑洞,并提高了防空警惕性。日本飞机第二次来只炸伤几人和几匹马。”⑨
当年延安人对未爆之炸弹的处理也很有趣。据李耀宇回忆说,“从炸弹壳里掏出数百斤黄色炸药,一筐一筐地抬下凤凰山,用马车运走。以后,这些炸药当做染料,染出黄色的布匹,缝制军衣。炸弹壳敲成碎块儿,打造了开荒用的镬和锄。”⑩染料与炸药的化学成分很相近,故能将炸药当燃料使用。这两种对炸弹的处理方法,同曹慕尧的回忆相一致。
自此始,至1941年10月为止,日军不断空袭延安。因有准备,延安所受损失不大。据1946年3月10日《解放日报》的统计,日机共轰炸延安17次,投弹1,690枚。损失包括伤亡:伤184人、死214人;毁坏建筑:公共房产1,176间、石洞5座、民房14,452间;另有基督教礼拜堂一座、房室94间;天主教堂房屋75间;牲畜伤亡:197头;毁坏粮食:34.4万斤。
与重庆相比,延安所遭受的空袭打击确实很小。毕竟,一者,重庆是国民政府陪都,人口密集,轰炸重庆能够对中国之军心、民心,造成重大打击。二者,重庆外国使馆及外媒云集,日军之肆意轰炸,适足以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政府旦夕不保”之讯息。相比之下,延安缺乏类似战略目标(八路军总部设在太行山),且人烟稀少,日军确无必要如对重庆那般,对其进行大规模空袭。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华空军被大批调往东南亚。从1942年开始,日军对重庆的轰炸亦逐渐减少,自然也顾不上延安了。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