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赖政府】如何从台湾特殊历史现实审视台海未来势向?
送交者: jefferson23[☆★声望品衔8★☆] 于 2024-06-09 12:42 已读 2452 次 2 赞  

jefferson23的个人频道

如何认知把握和深入思考台湾赖清德政府·执政党的理念思想本源和路线政策势向?预期台海关系发展的趋向:倘若能站在台湾成功思绪探索者的肩膀上,探寻台湾历史,把握民意社愿脉络,洞察台湾现实“存在”的历史精神与意义(时代大势),对台海未来发展将会有大助益。

【推语】新近观赏吳叡人主講「建構學科領域的摸索關於臺灣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史研究的一點反思」(最新视频·附后)。感觉这是一段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讲座;对认知台湾历史舆政治思想发展形成史及理解台湾文化与民主化现实状况,无疑会有帮助!(吴教授开场提到了连横《台湾史》的贡献;同时,台湾従原住民到荷治”·“日治”·明清统治再到民国治理等等,跨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文化历史舆制度建构积淀的过程。显然具有独特的诸多领域的比较研究的价值。)由此,对于深入思考:现代民主的精舆族群自治的关系(命题),都具有启示意义。

{这里强调推荐无关吴教授本身的政治立场舆价值取向(赞成与否);正如台湾反对派运动及诸多政治学者對台湾政治民主化发展的研究舆贡献;對台海关系的理念思考也是有帮助的。实事求是的说,都是学习台湾经验和贴近台湾人心民意的桥梁(必修功课)又如台湾中华民国宪政体制的研究,台湾学人的贡献良多,對未来中华宪政共同体建构无疑是历史珍贵的宝贵资源。}

吴教授作为一位从事台湾政治学舆思想史·历史学开拓·连接的著名学者,在讲座中展现台湾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脉络舆一些重要的课题及其思绪;尤其是揭示出如何运用现代政治学舆历史学学科交叉研究的诸多理论和方法等,是很有启发的。

我们面对台海历史舆现状情势,一直强调指出本着【客观·公正舆科学】的立场舆态度,深入了解和贴近台湾历史脉络舆近现代发展的真实情境,對理解台湾人民的族群文化及其历史形塑的性格舆追求等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舆政治态度,一定会有裨益的。

所以,従这个角度和视域論,對正确理解把握台湾执政的民进党·赖清德政府的政治理念舆路线·政策势向,及其思想渊源和政治诉求的本源等等,都是有益的。由此,贴近历史·贴近人心民意·贴近台海两岸长期+历史数度分离的真实情境,考虑现代主权在民的民主国家自由理念的真义。同时,中华民国台湾和中华唯一现代宪政体制存在(者)的历史舆国家乃至未来中华整合建构的世界历史意义。那么,介于世界不同国际政治体系之间舆两个不同现代国家体制的台海两岸存在状态,其历史舆政治启示及其未来走向,都呼唤着真正当代国际大视野和文明国家体制的理念开拓舆崭新体系建构的历史·时代使命!


吳叡人主講「建構學科領域的摸索關於臺灣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史研究的一點反思」(视频 附后)

2024年5月23日 演講剪輯後製(字幕版)

00:00 陳儀深館長開場 04:03

演講開始:一個政治學者如何在歷史學門討生活 21:20
臺灣政治史的不同詮釋 36:15
民族國家形成的宏觀歷史過程 48:27
國家形成架構與民族主義及轉型正義的連結 1:06:56
臺灣政治思想史的省思 1:22:04
在地文本的全球解讀 1:33:51
政治思想史的理論比較 1:41:00
結語—Taiwan Studies 1:44:41

QA時間 專題名稱:建構學科領域的摸索─關於臺灣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史研究的一點反思 主講人: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時間:2024年5月2日(四)14:00~16:00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簡介: 本演講介紹政治學者出身的講者如何經由學科之間對話,摸索出建構台灣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的路徑。

(一)台灣政治史:政治史研究的主要困難是連續外來統治造成的跨斷代敘事的困難。我提出兩個策略。第一,從比較政治學和歷史社會學角度,把現代台灣的形成視為一個「民族國家形成」的宏觀歷史運動,觀察連續外來統治背後存在的(結構性的)連續性。不過,這個國家形成不是目的論的過程,而是「路徑依賴」的結果。第二,從歷史制度論角度,辨識出「制度的積累」作為連結跨斷代(亦即台灣國家形成)的機制之一。

(二)台灣政治思想史:第一、結合劍橋學派的歷史文本解讀與芝加哥學派的哲學式解讀,詮釋近現代台灣政治文本隱藏的意義;第二,以比較思想史的方法解讀台灣本地文本(「在地文本的全球性解讀」);第三、從前述政治史角度,觀察台灣政治思想史的結構性特徵(雙重邊陲性、反殖民的現代性)。 演講紀要: #何謂臺灣史?

 ​ 對多數人而言,臺灣歷史就是歷經不同外來政權、帶來不一樣的經略模式,造成政治發展的斷裂和不連續性。

 ​ 這樣的觀點也反映在研究基礎上。近年臺灣史研究越來越興盛,但長年以來,多數作品仍習慣以分期方式論述,臺灣似乎還欠缺著能獲學術普遍認可、嚴格且宏觀的通史性論著。

 ​ 超過400年的歷史進程,難道不同時代留給我們的只有斷裂、對立、衝突嗎?並非如此,這當中存在某種連續性,足以建構富有意義、跨越時期分野的政治史敘事。

    吳叡人教授認為,臺灣社會主體性已經成熟,臺灣史應該要跳脫基本道德、規範、價值觀預設,對自我認同抱持信心,同時對史學領域進行理解和反省。

臺灣政治史的不同詮釋

​ 怎麼找到臺灣歷史中的連續性?體制外的著作也許會有蛛絲馬跡。廖文奎、史明、王育德筆下的臺灣,描述著本土抵抗外來政權,帶有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只是歷史並不是上天早已註定,或存在某種目的性,而是變化莫測的。

 ​ 其實可以換個方式,試著從不同學科研究獲得啟發。政治學領域在討論臺灣歷史時,常會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談起,用社會科學探討民主化。但他們並未料想到,臺灣史可以視作民主化的前史。反之,歷史學者也沒想到研究的東西其實就是今日民主化的基礎。 ​

社會、國家與民族

 ​ 結合政治學和歷史學,吳叡人教授尋找臺灣政治史的連續性,用宏觀的歷史過程詮釋,思索臺灣作為一個共同體是如何形成的?而要理解民族國家,可以拆分成「社會」、「國家」兩面向探討。

 ​ 400年前移民陸續遷臺,隨著不同族群的整合、土著化,移民者逐漸變成主導社會發展的力量。只是二戰結束後,又有一批人跟隨中華民國政府來臺,社會又再一次整合和土著化,直到太陽花學運後才鞏固臺灣人主體的定位。

 ​ 至於國家制度的形成,可以參酌社會科學的歷史制度論。制度不是倏然出現,而是需要經過時間積累,就像日治時期的社會治理機制被中華民國政府所繼承,中華民國政府則帶來國家體制、軍隊、國會、國際法地位。

 ​ 社會形成和國家制度積累,在1980年代和臺灣民主化匯聚,最後在1990年代,民族國家開花結果。 ​

民族主義的發展

 ​ 社會整合完成和本土化落實使臺灣社會萌生臺灣意識,這樣的意識一旦被政治化,就會演變成民族主義。

 ​ 臺灣人的概念起始於咸豐年間鄭用錫的〈勸和論〉。1920年代臺灣文化協會創立,提倡自我認同、運用國際法上的民族自決,民族主義臻於成熟。二二八事件後廖文奎、廖文毅兄弟對主權的再探討,以及1970年代中期的民主運動和黨外運動,分別代表著第二波和第三波。

 ​ 關於原住民族,在現代國家政權交替階段,原住民領導階層維持部落的穩定,展現短暫的原住民主體性。但面臨地緣政治中心的各個權威,他們被迫在政權中進行選擇,若稍有猶豫,恐遇血光之災。

 ​ 1990年代李登輝總統實施民主化,利用既有政權,整合民族主義的元素、價值、原則,讓民族主義從抵抗國家到被納入國家體制內,造就今日的體制。

 ​ 至於轉型正義議題,可追溯自國家形成過程中,不同外來政權為了建立國家權威,施加暴力導致多人受難。所以今日要平反的對象,不只是戰後受到白色恐怖迫害者,也包括日治時期一些遭受國家暴力的受害者。 ​

路徑依賴

 ​ 地緣政治變化加上全球資本主義影響,使臺灣歷史充斥著偶然性,況且還摻雜多重因素,使得後續發展更加難以預料。不過,針對類似狀況,可以運用社會科學的「路徑依賴」解釋。

 ​ 路徑依賴指某個時間點行動者的決定會牽涉到接下來的歷史走向。例如19世紀英、美兩國對臺灣貿易有很大掌握,但未選擇爭取臺灣的行為給日後日本占領提供機會。韓戰的爆發則改變美國對蔣介石政府的態度。 ​

臺灣政治思想史的省思

雖然思想史是史學領域中悠久且具影響力的學門,但在臺灣史中,因為較晚出現、先前缺乏足夠理論工具,導致思想史研究並不發達。且臺灣向來缺乏大型文本,吳叡人教授深刻省思,在探索過程中,運用芝加哥學派、劍橋學派對文本的理解,以及藉由近讀(close reading)、結構性閱讀,反覆研讀各類小型文本,得到啟發

考慮臺灣處於帝國夾縫,具多重邊陲性,卻深受不同外來思想、文化影響,可以採取「在地文本的全球解讀」,觀察世界各地的思想、概念如何透過不同網絡或翻譯意涵傳入臺灣。例如日本大正時期新康德主義的文化哲學,傳入臺灣時被陳逢源等讀書人借用,後來又被蔣渭水二度借用,最終隨著臺灣文化協會發展,產生複雜的本地意義。

另一個是放在比較脈絡觀察,從不同角度,以及衡量時代、情境脈絡以釐清當時人物的思考、抉擇。例如1910年代同化會是日本自由民權運動的延伸,臺灣知識菁英希望透過日本民權派來爭取更完善的公民權。 ​

臺灣人的政治思想發展 6park.com

 ​ 臺灣人民原先想做清帝國子民、日本公民,卻都無法如願,又受1919年朝鮮三一運動影響、順應世界民族自決思潮,決定力爭成為臺灣人。因此面對自詡為繼承西方文明、代表東方文明的日本,臺灣民族運動派展現反殖民現代性特徵,直接向西方取經,用最進步的西方近代性論述批判總督府的新傳統主義、新保守主義。 ​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1960年代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當時發生全盤西化派和中華文化本位派之間的論戰。黨外人士以政治實用為目的,大量汲取西方自由主義等理念,試圖與政府抗衡。 ​ 放眼世界,只有強勢大國才會具有政治思想?吳叡人教授認為不是如此。臺灣長期夾在帝國夾縫之間,卻能在百年的追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民主道路。這難道不具意義嗎?所以不一定現實主義就可以支配一切,我們掙扎、追求尊嚴和自由過程中所創造出的歷史,本身就具備非常大的意涵。 ​ ​

最後,吳叡人教授表示臺灣史從來就不是歷史學者狹義的、閉門造車的學問,希望今後對話能提升到更有自覺、更有意識的層次,才能讓臺灣歷史研究更豐富、理論基礎更堅實。 ​ 臺灣主體意識已不再是過去壓迫、弱勢者的悲情,我們應該更有自信面對自己、審視自己,不需要運用那些弱勢者的悲情和怨恨來建構我們自己的知識,要勇敢面對人類的知識、世界的精神。

建構學科領域的摸索關於臺灣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史研究的一點反思
主講人: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時間:20245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lZ3i_KTjNk

评分完成:已经给 jefferson23 加上 50 银元!

喜欢jefferson23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efferson23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jefferson23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