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靠运气?真是完全没知识,竟然说科学家靠运气 --一位现代科学版主
送交者: hackneyGina[★★声望品衔10★★] 于 2024-04-23 8:05 已读 922 次  

hackneyGina的个人频道

的“高能”言论。 6park.com

我可以告诉这位被美国洗脑的无知现代科学斑竹,很多科学成果不仅靠运气,有人靠做梦一样可以有科学成果,没错,说的就是这位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特斯拉笑而不语),呵呵。

在科学史上,由偶然事件触动科学发现的例子很多。有人统计过,在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获奖成果中,成果总数与被认为是机遇发现的成果数量比例分别是物理学为86∶3,化学为77∶1,医学和生物学为79∶4。可见,偶然事件的发生也可以推动科学发现。

    “穷追不舍”:X射线被发现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开始研究阴极射线管中气体的放电过程。他发现,当放电管的薄铝窗和涂有氰亚铂酸钡的荧光屏很接近时,荧光屏上有荧光产生,这说明阴极射线具有穿透几厘米空气的特性。

    11月8日晚,伦琴在接上高压电流进行实验时,发现1米外的一个荧光屏发出微弱的闪光;切断电源,荧光就立即消失。这一发现使他十分惊奇。他把荧光屏一步步移远,发现即使在2米左右仍有荧光出现。这一现象,已无法用只能在空气中行进几厘米的阴极射线的性质来解释。

    伦琴对这一发现紧追不放,经过反复试验,确认这是一种新的射线。因其性质不明,故暂名为“X射线”。实验表明,X射线具有比阴极射线强得多的穿透能力,只有铅等少数物质对它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12月22日,伦琴又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他请夫人把手放在用黑纸包严的照相底片上,然后用X射线对准手背照相。显影后,伦琴清晰地看到了夫人的手骨像和手指上的结婚戒指。

    事实上,在伦琴之前,克鲁克斯在1879年就发现,放在阴极射线管旁的底片出现模糊的阴影;勒纳德也看到过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遗憾的是他们未能跟踪研究,错过了做出重大发现的机会。只有伦琴在捕捉到意外现象后穷追不舍。1901年,伦琴由于这一发现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惊喜连连”:铀的放射性被发现

    有趣的是,X射线的发现也促成了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1896年2月,贝克勒尔用硫酸钾铀酰作为实验材料,进行X射线实验。他把这种铀盐放在用黑纸包住的照相底片上面,在日光下曝晒几小时,然后冲洗底片。结果,底片感光了。贝克勒尔误认为是阳光照射铀盐激发出来的X光使底片感光。后来,他继续进行实验。但连续几天都是阴天,他只好把铀盐包和底片放进抽屉里。

    3月1日,贝克勒尔取出底片,想看一看微弱的光线是不是也可以让底片感光。结果奇怪的事出现了:这张底片已经感光了!

    这一意外收获使他极为兴奋。他立刻意识到日晒和荧光都与底片感光无关,感光的真正原因可能是铀盐发出了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射线,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

    贝克勒尔又做几次实验后发现,只要照相底片放在铀盐附近,不管多么黑暗,底片都会感光。接着,他分别对铀盐晶体加热、冷冻、研成粉末……结果发现,只要有铀元素,就会有这种神秘的射线。因此,他确信铀盐能放出这种射线。

    1903年,贝克勒尔因发现铀的放射性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前仆后继”:射电天文学诞生

    20世纪20年代,人们发现远涉重洋的无线电话或电报常常受到一种来自宇宙的无规则电波的干扰。

    为了确定哪些因素会干扰正常的无线电波而形成无规律的噪声,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央斯基用接收机研究跨越重洋的无线电通信。他偶然听到耳机中有微弱的咝咝声,而且每隔23小时56分4秒出现一次——这与地球相对于恒星的自转周期相同。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他发现每天在顺着太阳东升西落的过程中,这个干扰源都出现在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方向。

    1940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师格罗特·雷伯也发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方向人马座的电波。1942年,英国科学家偶然发现,雷达有时会突然受到干扰。经过研究,这个干扰也是来源于太阳发射的无线电波。

    这些重大的发现表明,宇宙天体不但发光,而且还发出无线电波。后来经研究,它是一种宇宙天体本身发射的电波——宇宙射电。

    后来,英国天文学家马丁·赖尔和安东尼·休伊什利用央斯基等先驱的偶然发现,在射电天文学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并荣获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6park.com

近日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点铁成氢”技术,其突破口竟是工作人员一次偶然的操作失误——拿错了镊子。这看起来是“阴差阳错”,但回顾科技史发展,很多科学发现都源于某种程度上的“意外”。 6park.com

  青霉素的发明是因为弗莱明着急出门旅游,忘记了培养皿中的细菌;黄鸣龙改进了基斯内尔—沃尔夫—黄鸣龙还原反应是因为帮忙照看实验室的同事没有注意到木塞脱落……这些由“意外”得来的成果声名赫赫,改变了人类生活;还有不少科学家因“意外”成果荣获诺贝尔奖。这些意外带给科学无限惊喜。

  200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就源于一次离谱的意外——他的研究生外语不太好。

  白川英树是一位化学家,通俗地讲,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让塑料导电。在上世纪60年代,这绝对算得上是前沿科学研究方向了。

  1967年9月,当时在东京大学任职的白川英树指导实验室中一名韩国研究生做实验。由于实验并不难,该研究生也跟随自己学习了一段时间,因此白川英树放心地让他独立完成操作。但与之前实验结果完全不同,韩国研究生得到了一层亮闪闪、银色的薄膜状物——这与白川英树反复尝试、最终得到黑乎乎一团的物质截然相反。后来,他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这种膜状物的导电性已经与金属银非常接近。由此,导电高分子的时代正式开启。

  事后究其原因,白川英树发现,原来是韩国研究生没有听清催化剂的单位,把原本0.25mmol/L浓度听成了0.25mol/L,催化剂浓度超过设定标准的1000倍。最终,凭借着这次误打误撞的实验,白川英树首次合成了高性能的膜状聚乙炔,成为2000年三位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之一。

  时间倒回1938年。在瑞士一家制药公司,23岁就获得化学博士头衔、已入行15年的艾伯特·霍夫曼仍然籍籍无名。在接手麦角碱研究时,他的主要目的是找到一种治疗偏头痛的新药。

  在若干试验品中,霍夫曼博士合成出了后来闻名世界的麦角酸二乙酰胺(LSD),这是他的第25号试验品——一种强烈的致幻剂——可以使人产生色彩斑斓的幻觉。可当时霍夫曼根本不知道自己合成了什么。直到5年后,在一次实验中,霍夫曼偶然将粉末撒在了手指上——当时,他并没有按照规定戴上手套。

  在霍夫曼出版的《LSD,我的问题男孩》中,他描述了当时的感觉:一连串令人陶醉的麻醉感袭来,眼前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他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也发生了变化,仿佛身边的家具都有了生命……

  LSD的诞生并没有在科学领域取得太多成果——它被世界主要国家认定为毒品,但LSD开启了美国文化的一个黄金时代。在哈佛大学教授蒂莫西利里的推广下,LSD迅速在艺术界、文艺界流行。受其影响的包括了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感恩至死乐队、电影明星加利·格兰特、杰克·尼科尔森、彼得·方达等等。

  后来,滥用LSD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产生幻觉的服用者从高楼一跃而下、过量服用导致精神错乱等事件连连发生,人们开始指责霍夫曼,指责他发明了疯子药、是一名疯狂科学家,有媒体指责他打开了地狱之门……最终,美国政府在1966年将LSD列为非法药物,LSD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销声匿迹。

  2006年,在自己的百岁生日上,此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霍夫曼为自己的生日许愿,希望LSD能够重新被用于医疗研究,他告诉到场的媒体和客人:“我认为LSD是人类进化史上最有必要被发现的物质之一,它只是一种特殊的工具,让我们回归到了本性之中而已。”

  通过回顾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假设条件不周全或不严密,在科研过程中会发生许多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当然,发现这种“意外”是有基础和条件的,那就是科研人员必须勤于思考和总结,对新出现的意外结果或错误结果抱着开放的心态去分析,才能在“意外”中领悟出新意。


贴主:hackneyGina于2024_04_23 8:16:50编辑
喜欢hackneyGina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hackneyGina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