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在10月31日进行了一次轰动的洲际弹道导弹试射,导弹型号是最新首次公开的“火星-19”。根据朝鲜官方和日本监测的数据,此次试射达到了7687.5公里的惊人射高,地表射程仅约1001.2公里,飞行时间长达5156秒(约86分钟),再度刷新了此前的记录。这样的射高是我国“天宫”空间站轨道高度的近20倍,朝鲜为何选择这种“高弹道”试射方式,又有哪些战略意义?
▲此次试射的火星-19洲际弹道导弹
在讨论朝鲜的“火星-19”之前,先来说说“高弹道”试射。洲际弹道导弹(ICBM)一般采用两种试射方式:一种是“最远射程弹道”,即导弹在低于最大射高的条件下达到其射程极限,类似于抛物线的“远抛”;另一种则是“高弹道”轨迹,即通过极限提升导弹的弹道高度,在较短的地表射程上验证洲际导弹的最大射程。
朝鲜此次试射的“火星-19”洲际导弹就是典型的“高弹道”方式。简单来说,导弹垂直向上发射至高空,利用重力和惯性达到更高的弹道顶点,从而测试导弹在大气层外的表现。这种方式对导弹的核战斗部热保护、再入速度以及姿态调整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正是洲际导弹验证的关键部分。
▲几种常见的弹道示意图
要理解朝鲜为什么采用高弹道试射,首先需要考虑地理限制。朝鲜国土面积相对较小,导弹飞行的安全范围受到严重制约,无法通过直接的最远射程测试覆盖整个测试距离。因此,“高弹道”试射便成为了朝鲜在现有条件下对洲际导弹进行全程试验的可行方案。
我国在类似情况下也采用过高弹道试射,比如在渤海和罗布泊之间进行测试,弹道最高点有时也会超过4000公里,但鲜有超过7000公里的极端情况。朝鲜此举可以说是“扬长避短”,将高弹道策略运用得淋漓尽致,通过极高的弹道验证导弹的飞行高度、再入速度和姿态控制能力。
▲朝鲜导弹试射导弹模拟与国际空间站轨道示意图
这次试射中,“火星-19”的射高远超以往记录,达到7687.5公里,而地表射程仅1001.2公里,形成了巨大的对比。这个高度不仅超过国际空间站轨道,也达到了“天宫”空间站高度的20倍。这里要澄清一点,这种“抛物线”型的弹道并不等同于卫星的轨道飞行,洲际弹道导弹的轨迹是非环绕的抛物线,不会保持在地球轨道上,而是飞到高空后再返回地表。
此外,这次高弹道试射还验证了洲际导弹的极限射程。根据“二分之一”规则,弹道导弹的最大射程大致等于弹道最高点的两倍。因此,朝鲜通过此种试射方式能够粗略推算“火星-19”导弹的射程已突破1.5万公里。这意味着,如果按45度角发射,火星-19洲际导弹的射程足以覆盖美国全境,这无疑让美方再度面临压力。
▲火星-18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
在高弹道试射中,导弹的再入阶段面临的难题比一般弹道更为严苛。朝鲜导弹在返回地表时会穿越大气层,承受极高的热和冲击。为此,导弹的设计需要具有优良的耐高温材料以及先进的姿态控制系统,确保战斗部准确到达目标。这对朝鲜导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反映出其在弹道导弹技术上的进步。
据报道,此次火星-19的测试高度和飞行时间与此前火星-18的多次测试高度相近,因此不少专家认为“火星-19”可能是火星-18基础上的改进型,搭载了改进的姿态控制和热防护系统。此外,考虑到飞行时间长达86分钟,这也表明朝鲜导弹在再入速度和飞行稳定性上有了进一步提升。
▲此前中国时隔40多年再次进行洲际弹道导弹的全程试射
朝鲜此时选择试射洲际导弹,并非没有背景。自中国在9月成功试射东风-31AG洲际弹道导弹之后,俄罗斯也在10月29日进行了三种型号的洲际导弹测试,包括陆基的“亚尔斯”、潜射的“布拉瓦”和“青斑”。朝鲜紧随其后进行“火星-19”试射,显然是意在展示自身具备同样的洲际核威慑能力,特别是在近期美韩举行多次联合军演、亚太局势不稳的大环境下。
此外,朝鲜的洲际导弹发展进展迅速。早前的“火星-15”系列已具备覆盖美国中西部的射程,“火星-19”的出现则意味着朝鲜核打击能力向全美范围进一步延伸,形成了强有力的核威慑。而且,朝鲜选择在高弹道的条件下展示这一射程,意味着其不需要进行远程试射即可威慑远程目标,这对其国际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次试射的火星-19洲际弹道导弹
此次试射无疑对朝鲜导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短期内,朝鲜的重点可能会继续放在提升导弹的打击精度和生存能力上,通过进一步改进其姿态控制系统和弹道规划技术,提升导弹的打击效率。此外,朝鲜很可能会尝试研发多弹头分导技术,使其导弹具备更强的突防能力,增强对目标的摧毁效果。
从当前形势来看,朝鲜在中俄之后紧随试射洲际导弹,向美方展示出强烈的核威慑姿态,同时也向国际社会表明其具备独立开发、生产和部署远程洲际导弹的技术实力。随着东北亚和亚太地区的局势变化,美国之后会作何回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