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发布了《可惜!长津湖战役,敌我双方均搞错攻击方向,我军错失全歼敌军之机》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1950年11月27日,著名的长津湖战役打响,其中,以攻坚见长的我27军79师从北向南攻击柳潭里,擅长穿插的我20军59师迂回到柳潭里以南的德洞山口,切断美军从柳潭里——下碣隅里南逃的退路,
柳潭里地区的战斗异常激烈,敌人虽然已在我分割包围之中,但其凭借着武器装备的巨大优势,拼死顽抗。
本文来说说我20军59师切断从柳潭里——下碣隅里的详细过程。
一开始,我20军59师进展极为显著,59师的175团和176团齐头并进,一下子就控制了柳潭里南侧的7个高地,并并迅速向德洞关、死鹰岭发起攻击。
德洞关位于柳潭里南方9公里处,驻守在该处的是美军陆战一师7团C连。
美军陆战一师7团C连的士兵老早就听到了北面柳潭里传来的激烈的枪炮声,他们的神经绷得紧紧的。
但那又能怎么样?
大概在当晚凌晨两点半左右,我59师175团分别从东南西北的1419高地、1581高地、1520高地、1542这四高地的山头,用迫击炮、机枪对美陆战7团C连防守的山头进行火力压制。
6park.com 6park.com美军陆战一师7团C连根本扛不住。
我军随后发起冲锋,轻松占领了德洞关。
但是,死鹰岭的敌人却非常棘手。
驻守在死鹰岭上的是美陆战7团F连。
F连连长威廉·巴伯上尉是打过太平洋战争的老兵,在兵力调度和火力配置上很有两把刷子,他将全连的三个排分别安置在东、西南、北三个方位上,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环形阵地。
该连配属有陆战7团2营重武器连的重机枪班、60毫米迫击炮班、81毫米迫击炮班和“超级火箭筒”班。
巴伯把重机枪合理地布置在三个步枪排的阵地上,而将连部则和迫击炮班、“超级火箭筒”班一起部署在阵地核心。
F连还有一个其他部队所没有的优势——可以随时呼叫位于东侧7公里处的下碣隅里美军11炮兵团3营H连进行重炮火力支援。
由此,我59师177团攻打死鹰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战斗从1950年11月28日战至12月3日,我59师已经完全控制了以死鹰岭为中心的西兴里公路两侧高地,截断了柳潭里与下碣隅里两处美军的联系,但对于死鹰岭上,却是迟迟不能得手。
不得不说,美军的火力太过强大了。
我军对敌人,包括对柳潭里美军,只取得了合围态势,未能大量歼敌。
战斗陷入到了对峙状态。
事实上,在11月28日白天,长津湖和长隘路一带的美军陆战1师和美7师麦克莱恩特遣队,就已经被我九兵团分割成柳潭里、新兴里、德洞关、下碣隅里、古土里、真兴里六个孤立的据点,他们只能各自为战,惶惶然地等待着一个不可预测的未来。
对于以上据点,美军最为关注和揪心的是下碣隅里据点。
由于下碣隅里是长津湖南端的交通要点,其向西北可达柳潭里,向东北可达新兴里,向西则能通过长隘路撤出盖马高原。美军陆战一师因此把将下碣隅里建造成了全师在长津湖畔的补给基地。
在这个基地上,囤积了包括各种食品、燃料、弹药、装备在内的大量补给物资。
老覃在6月19日发布的《美军师长被军长当众呼为“儿子”,羞愤之下,开启漫长的暗中较劲》一文中说了,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不顾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的极力反对,决意要在长津湖地区建一个简易机场,后来,这个简易机场就建在了下碣隅里。
可见,下碣隅里就是美军陆战一师在长津湖畔的命门,我军一旦掐住了这个命门,陆战一师不死也得残废。
偏偏,驻守在下碣隅里的守军其实是一群乌合之众,其部队含陆战1团3营、陆战7团2营重武器连、陆战1师师部营、陆战队第2空中控制中队,陆战1师运输营、陆战1师勤务营分遣队、炮兵11团3营H连、陆战7团反坦克连、陆战1师勤务营分遣队,第十军军部分特遣队,第3师第10工兵营D连、第10军第4通信营分遣队、陆战1团3营重武器连等等,编制极其混乱。
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临时抓瞎,任命陆战1团3营营长托马斯·里奇中校为下碣隅里地区总指挥官。
此外,史密斯又严令驻守在古土里的陆战1团团长刘易斯·普勒火速派援军增援下碣隅里。
恰好,到了28日夜,美陆战1团3营G连、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1突击队、美7师31团1营B连、美第185工兵营、美陆战1师的一些勤杂部队以及一批美陆战1师师部已从兴南北上到了古土里。
刘易斯·普勒就把这些部队集合起来,再加上美陆战1团2营、陆战1团团部、炮兵11团2营以及配属陆战1师师属坦克营的29辆M26坦克,编成特遣队,以英国海军陆战队中校、英第41突击队队长道格拉斯·德赖斯代尔为指挥官,飞速增援下碣隅里。
因为特遣队的指挥官是德赖斯代尔被,即该特遣队被命名为德赖斯代尔特遣队。
负责攻打下碣隅里的志愿军,只有58师的三个团。
不难看出,58师的任务太重了。
让人感到庆幸的是,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刚一开出古土里,就遭遇了埋伏在公路两侧高地上的我60师180团的猛烈射击。
当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冒着炮火勉强落来到一个名叫富盛里的村庄时,彻底陷入了我第60师178团、179团和180团的包围之中,被迫退到了一个宽约450米的谷地上,依托汽车、坦克和路边的沟渠构建出了四个环形阵地,负隅顽抗。
6park.com
特别说一下,德赖斯代尔特遣队里面,有一个名叫弗兰克·诺埃尔的上尉,此人以前曾在美联社当过记者,他所在的阵地是四个环形阵地中最大的一个。
阵地里有数名英41突击队的官兵、美31团B连连长和该连一部分官兵、美陆战1师的宪兵、美陆战1师师部人员,共135人。
其中职位最高的是美陆战1师后勤部助理奇德斯特中校。
但这位中校已经身负重伤,奄奄一息地躺在了这个防御圈里的核心位置。
阵地的指挥官是美10军军部参谋兼美陆战1师联络官约翰·麦克劳林少校。
麦克劳林是个心高气傲,才能却极其平庸之辈。
激战竞夜,四个抵抗阵地中其他的三个已经瓦解,麦克劳林彻底慌了神。
弗兰克·诺埃尔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向麦克劳林请求由自己突围到古土里去找援兵。
德赖斯代尔特遣队本来就是一支援兵,援兵又去请援兵,这件事儿委实可笑。
但麦克劳林笑不出来,难得弗兰克有这样的出色的胆略,他大大地表扬了弗兰克一番,让他带领两名士兵驾驶一辆吉普,赶紧南下求援。
谁也没有想到,弗兰克告别了麦克劳林后,竟然一头扎入到了志愿军的阵地中去,做了志愿军的俘虏,这前后时间只花了五分钟!
不得不说,弗兰克此举乃极其明智。
因为,他知道,志愿优待战俘。做了战俘,就平安无事了。而在阵地里负隅顽抗,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实际上,弗兰克做了战俘之后,财运亨通,很快就走上了人生巅峰。
他被送到了位于朝鲜平安北道的碧潼战俘营后,充分利用自己曾经做过记者的身份,经过战俘营批准,不断把自己在战俘营拍摄的照片以及所写的报道发往美联社东京分社。
由于他是战争的亲历者,所写的报道都是第一手材料,而且,“有图有真相”,很快就火了,不但获得了一笔又一笔丰厚的稿酬,狠狠地赚了一把,还成为了闻名遐迩的名记者。
当时,美国的另一家大通讯社合众国际对此急得眼睛都红了,却只能抱怨自己记者没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获。
最值得一提的是,弗兰克自我感觉良好,竟然在一封写给美联社的信上落款:美联社鸭绿江分社。
贴主:笑傲四海于2024_07_06 6:32:52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