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33岁的北航博士高歌,解决了航空发动机领域一些百年困惑,从无到有创造性的发明出理论模型,连钱学森钱老都称赞为“一项长中国人志气的重要发明”。而高博士当年的研究过程,更是十分传奇。
歼20夜训起飞,打开加力火力全开,拉出十多米长的炽烈尾焰,场面带劲。但是可能有些人不知道,发动机技术相对弱项的中国,在这个开加力的高科技尾焰里,对世界还有个巨大贡献的发明,连钱学森钱老都称赞为“一项长中国人志气的重要发明”。
这就是曾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的中国“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
这个故事,还要从喷气发动机的起步说起。
【歼20发动机特写】
首先为什么要造喷气式发动机?喷气式发动机的最大意义,就是解决了常规螺旋桨提升到极限后,也就是桨尖达到音速时遇到的转速与推力瓶颈问题。螺旋桨的这个瓶颈,决定了螺旋桨飞机有速度极限,几乎无法突破音速。
6park.com【民间想靠内燃机实现突破音速的RP-4飞机,时速已经推升到了850公里,但因为经费和技术,也只能止步于此】
那么什么是喷气发动机?这东西,说简单也简单,无非就是借助吸气与燃料燃烧的循环动作,产生稳定推力的设备。有些高人甚至用易拉罐和剪刀,就能制作出一个能自主循环的“窝喷发动机”。但原理越简单的东西,往往想优化提升就会非常难。易拉罐窝喷,只能产生2N的推力,早期的军用涡喷其实也没好多少,推力甚至不如内燃机,动力的提升都是无数次迭代改良的成果。
图片是爱好者利用易拉罐制作的涡喷发动机,能实现自主循环,但其实这个DIY挺有风险。因为喷气发动机跟电风扇的最大区别,就是喷气发动机不能从零直接点火启动,叶盘需要先有一个很高的启动转速,飞机上一般用APU启动,DIY时会换成电钻等设备,实现启动与稳定燃烧后,发动机也会保持较高的转速,但手动制造的这些易拉罐设备,无论是强度还是精度都不高,高速旋转的设备很危险,不建议大家轻易尝试。
在涡喷或者涡扇动力不断提升后,却依然无法帮助飞机突破音速。因为音障是个非常讨厌的空气墙,甚至很多科学家沮丧的认为音速是无法突破的物理障碍。接近音速时堆积在飞行器周围的空气,产生了超过常识的阻力剧增,想要突破,必须有极为强大的推力,靠螺旋桨或者早期喷气发动机是很难达到的。
【常规的喷气发动机工作原理与活塞内燃机其实也有些相同,无非是省略了几个循环过程】
想进一步增加推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发动机喷出更多更快的气体,科学家就想到在发动机后方喷出更多的燃油,让燃油大量燃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加力燃烧室,或者说后燃室(Afterburner)。
这个所谓的燃烧室,其实就是在发动机后方,加了个管子而已。当发动机正常工作时,后方喷出的混合气体温度高达四五百度,可以让航空煤油直接燃烧甚至是爆燃,于是在这个管子里,喷射出的气体速度更快,根据反作用力,就有效提升了发动机的推力,甚至可以达到正常推力的一倍,足以让战机满载时起飞爬升,或者是突破音障。当然代价就是超级费油,而且燃烧室温度会很高。这也导致了加力燃烧的时间一般非常有限,都是按秒计算。
【后燃室本质就是加了个管子,但想把这个管子做好优化好又非常难】
此时,我们就可以想象,开加力时,后燃室里的环境有多恶劣。一方面,后燃室里充满了前半段发动机产生的高速高温气流,一方面还要承受喷射燃油二次燃烧带来的冲击与压力变化。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么恶劣的情况下,后燃室的工作就很不稳定,时不时熄火,内部燃烧产生的流体运动也不规律,推力就有很大损失。
二战后期,德国人和苏联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针对性的创造了一个部件,叫V型火焰稳定器,但受制于基础科学理论,这种稳定器的使用效果就比较玄学,只能说聊胜于无,使用时阻力大稳定性差,科学家们对如何改进,也并没有什么理论与根本性的突破。
【Me262使用的喷气式发动机,当时由于理论薄弱,很多设计其实比较玄学,无论部件是否好用,都没有什么理论基础支撑或借理论进行改进的办法】
这个设备,就这么奇葩的玄学使用了40多年,直到一个中国学者参与到解决这个问题中。
这个中国学者,就是当时北航的博士研究生高歌,当时仅有33岁。其实,在高博士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很多外国人也摸到了解决的门口,但都因为没有抓住重点失之交臂。
六十年代时,美国大学的教授就观察研究风雪后雪地产生的特殊丘陵,NASA在70年代也找专家研究沙丘的稳定原理,但是这些人都没找对方向,得到的结论都没什么价值。
【高歌教授】
但高博士当年却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并且在导师宁榥老先生的指导下,敏感的把方向确定在三维问题的流场分析上。但受制于当时的计算机性能和算法,想进行这些运算,是几乎无法实现的。这需要一台当时的国家级超算,连续运算近一年的时间。对这种全国都需要使用的计算设备来说,完全是不可能的任务,很多外国教授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这个方向的研究,认为是当时无解的问题。
但高博士很痴迷解决这个问题,就不断想有无优化计算的办法,使其变成可以计算的问题。只用了2个月,沉浸在其中的高博士突然灵光一现,将几个优秀的计算方法完美的整合在一起,完成了一套可行的三维计算方法。这个算法有多厉害?利用这个算法,不需要国家超算,找个当时一般的计算机,只用2个小时就能算出之前不可能计算的问题。
于是,这个困扰了人类无数科学家40年的玄学问题,终于有了运算上的支撑。
【1964年,世界第一台向量超级计算机CDC6600,安装了35万个晶体管,运算速度300万次/秒】
但是,传奇并未就此结束。
解决了计算问题,只能得到比较初步的一些条件下的理论近似值,还不能彻底阐明事物背后的理论模型。于是高博士又沉迷了,做梦时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有天做梦,他梦到有人讨论研究方向的问题,说到有些事物并不是只有一个极限,而是应该有两个,就像吃多了会撑死吃少了又会饿死,觉得这是个思考方向,迷迷糊糊的在墙上划了两条线就又睡了。
第二天起床,果然忘了做梦的内容,好在看到墙上的两条线,高博士又想起来那个思路,于是模型建立起来了,发现了涡旋有上下两个极限,确实会吃饱了撑死吃不饱饿死,旋转速度太快或太慢都会解体,只有在模型极限区间里才能稳定存在。而此前的理论都只考虑到一个极限,所以当数据超过一些范围就会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也是之前学者研究失败的原因。
现在这么一说大家觉得可能很简单,但是跳出常规的思维突破其实是很难的,那层窗户纸绝大部分人都以为是铁板,别说去尝试捅破,甚至连碰都不会去碰。高教授就敢于去挑战,最终揭开了这个模型的面纱,解决了100年来困扰人类的“旋涡旋转特性”的理论问题。
【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不但提升了航空发动机的性能,还用在发电、船舶等多个领域,功德无量】
当年这些结果公布后,很多老师都不敢相信,是一个33岁的年轻人,短时间内就解决了这些百年难题。而国家也是借助这个理论,只用了4年就彻底改进了燃烧稳定器的设计,提高国产发动机的性能,填补了国际航空界长期的空白,让我国在航空发动机这个薄弱领域,有了国际领先的一项特殊技术。
从这些传奇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只要有像高教授一样的专家们在,相信任何的落后,都将是暂时的。
【涡扇10发动机内部的火焰稳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