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学声音吴京平
————————————
SpaceX公司的团队用不锈钢来制造火箭。这在以前也曾经有过,比如美国早期的宇宙神火箭的燃料罐也是用很薄的不锈钢制造的,就像易拉罐那么薄。内部充入高压氦气,才能保持直立。但是如果卸载燃料的时候不小心漏了气,或者是搞错了顺序,那就不行了。火箭能直接瘫软在发射架上。
图:大型油罐
不过呢,马斯克用的不锈钢是很厚的,而且内外好几层,也不担心会垮掉。这么长的火箭当然无法一次成型,而是做成一个个圆圈,然后焊接起来。所以大家有机会看看星舰火箭,就会发现,这东西还真像个煤气罐或者是大油罐之类的。马斯克当初也是参考了油库大罐子的建造流程。毕竟用不锈钢来搭建耐压容器,人家经验丰富。
后面的测试火箭,马斯克让手下的两个团队进行竞争。德州博卡奇卡基地建造MK1、MK3,佛州可可基地建造MK2、MK4。当时都是这么编号的,后来全改了。所以,SpaceX他们家的东西实在是有点乱。
SpaceX他们家采用的研发流程类似于软件开发,是不断迭代。而且的多路并行的,这样开发速度会非常快,有问题就会及时发现。如果你一次做一个完整版,天知道那一部分会出问题,火箭太复杂了。任何模拟测试都代替不了实际发射。
遥想当年,NASA也曾经展示出极高的效率,那就是在执行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时候,只有10年时间,美国人要从一张白板,到登上月球。中间有多少步骤要走啊。所以,他们也是并行操作的,1号在发射,2号在测试,3号在组装,4号在制造,5号在设计研制……半年发射一枚土星5号这样的超大型火箭。这样才造就了短短8年美国就能把人送上月球的奇迹。可是现在就不行了,远没有当时的干劲儿,也没有当年那么豪横的财政拨款。
图:理想很重要,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好在,SpaceX公司多少还保持着当年NASA的锐气。队伍为什么不好带?因为人心散了嘛。没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召唤,谁愿意拼命干啊?为什么要去火星?马斯克给出的理由都很牵强,去火星不需要理由。为什么去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火星就在那里。
mk1和mk2两个火箭是全尺寸原型机。都有9米粗,50米高。也就是说,大致相当于7个长征2号火箭捆成一大捆。全身银光闪闪,都是不锈钢焊接而成。不过在2019年的一次测试之中,MK1炸了。要知道,液氧和液态甲烷都是低温燃料,起码在-180度以下。但是燃料罐的内部压力也很大。所以,要做低温耐压测试。液氧罐承受不住,焊缝破裂,直接爆了。内部气压太高,MK1火箭被内部喷出的高压气体吹起来几米高,横着扔出去几十米远,算是彻底报废。摔扁了嘛,也只能报废了。
不过嘛,这种爆炸对SpaceX来讲,就是个家常便饭。他们叫停了MK1和MK2,直接废弃了这俩个原型机。开始准备后续的MK3和MK4。他们是不太可能停下来归零的,那样时间太长了。马斯克的团队换了新的设计方案,据说比以前还轻了20%,而且MK这个前缀也不用了,改成了SN,也就是序列号的意思,MK3改成了SN1。
等这个SN1建造完毕,2020年2月底移到测试台上进行测试,又出事儿了。又是罐子破裂,内部高压气体喷出来,整个火箭飞起来几十米,摔下来还引发了二次爆炸,这下比前一次还要惨。马斯克说是火箭的屁股设计有问题,下次改进。
既然是屁股设计有问题,SN2的目标就是测试新设计看看是不是解决了问题。SN2在经历了加压测试以后,结束了使命。看来屁股的问题找到了,而且解决了。
图:火箭已经瘫了
再接下来,就是SN3和SN4了。SN3是测试人员犯了一个低级错误,甲烷的储罐是在液氧储罐的上方,他们加压测试,先灌进了大量甲烷,下边的液氧罐子是空的,结果液氧罐承受不住上边那一大缸液态甲烷的重量,被压扁了。SN3直接报废了。但是这一次不是爆炸,发动机完好无损,可以直接用到SN4上。
SN4是在去年的4月底上测试台的,也就是2020年的4月份。SN4共通过了五次的静态点火测试和两次低温加压测试。静态点火就是把火箭捆在发射台上,然后开启发动机,真的点火进行真实的检测。当然,开车时间是很短,不会造成损坏。
静态点火也是马斯克的老传统了,到5月底,SN4进行第5次静态点火的时候,出现甲烷泄漏,又炸了。这次不想以前,都是气体压力大,爆了,其实温度不算高。这次是点火以后炸的,测试台都被炸坏了。
因为星舰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火箭,它用的材料,它的体型,用的燃料都是新的,而且要完成的任务也是全新的,所以难免会出问题。炸是不可避免的。
后续的SN5和SN6到底比较顺利,完成了一些的测试,而且顺利起飞,降落在了150米之外的着陆场上。这说明猛禽发动机是可靠的,推力很足。而且姿态操控也没问题。这也是星舰的实验品第一次实现正常飞行,尽管距离很短。
当然这两枚实验品都不是完整的飞船,因为不需要飞的很高,飞的很快,所以头部没有安装头锥,就是个平头的。有点像会飞的暖水瓶的样子。因为只飞150米,用不着多少燃料,也就不用装太多的发动机,只装了1台猛禽。
SN7并不是用来飞行测试的,而是用来对燃料罐做压力测试的,看看3毫米厚的不锈钢能顶住多大的压力。也就是说,不折腾炸了誓不罢休。这一次的爆炸是有计划,有预谋的。
图:SN7和SN7.1
所以嘛,SN7和后续的7.1、7.2都只是个大燃料罐,并不是完整的火箭。7和7.1都被巨大的压力给憋炸了。但是7.2顶住了压力,完成了测试。
接下来到SN8,这基本上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版本了。你可以看到,巨大的不锈钢煤气罐的顶部安装了椭圆形的头锥。头部和尾部安装了两个小翅膀。起码从外观上看,星舰火箭已经不缺什么了,当然内部还是缺少必要的装备,因为这枚火箭是要载人,要拉货,货舱客舱的,SN8都没装,这还早着呢。
这一次,SN8要测试高空高速飞行,而且要测试一下星舰火箭独特的“鲤鱼打挺”动作。屁股上装了3台猛禽发动机,排列成品字形,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要反推着陆的话,没有任何一台发动机是在火箭的轴线上,都是偏的。也就是说,只开一台发动机,不在中心轴线上,要歪着喷,才能保持平衡,就看SpaceX对火箭的操控够不够强了。
当然,这一次最难的,是火箭的降落方式。这可不是像猎鹰9号那样是垂直倒飞回来。而是垂直起飞,飞到12.5公里的高空,然后火箭打横,平着落下来,然后到接近地面在来一个鲤鱼打挺的动作,把火箭竖过来,最后垂直落地。
大家也许会纳闷,为什么马斯克要这么干呢?为什么不能老老实实的垂直着陆了,中间折腾什么幺蛾子?其实这是SpaceX的一大创新。要解决的就是和航天飞机类似的问题,那就是高速从外太空返回地面。
猎鹰9号1级之所以可以回收,那是因为猎鹰9号的1级其实速度并不快。大概也只有一秒钟几公里而已,并没有超过第一宇宙速度。但是2级怎么办?2级一般已经超过第一宇宙速度了。马斯克的星舰其实就是火箭的第2级,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并不像载人飞船那样,二级火箭最后会和飞船分离。从这一点上来讲,很像是航天飞机。如果是从月球或者是火星归来,速度会更快,会达到第2宇宙速度,更加不好办。
航天飞机采用的方式就是滑翔。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运载火箭都是钝头的?为什么不是尖头的呢?尖头不是阻力小吗?对,没错,阻力是小,但是如果火箭的速度太快,空气会贴着火箭表面摩擦,产生极高的热量。假如是钝头的,空气会被推开。温度最高的区域是不会紧贴着火箭外壳的。
所以,航天飞机返回的时候,头部会形成一道激波,身子只要躲在激波后边温度就不至于太高。硬普通的陶瓷瓦就能对付。但是机翼前缘和鼻子尖就必须采用碳碳复合材料才能对付。不过,这个角度很不好控制,不能大,也不能小。航天飞机就是这么挺着肚子迎着风拍向稠密的大气层,等到速度减下来了,进入稠密大气了,就可以当做是普通的三角翼飞机那样操控。不过航天飞机机身粗胖,操控性能并不好,机翼也不能太大,滑翔性能也不好,只是凑合着能飞回来而已。
航天飞机的长度是37米,可是星舰是50米,长了一大截。航天飞机机身的粗细大概是5~6米的样子,星舰是9米,比航天飞机大多了。航天飞机的机翼还算能提供足够的升力,星舰的4片机翼面积简直是不值一提。似乎这4片机翼也产生不了多少升力,截面也跟流线型关系不大。实际上,这4片机翼,只是产生阻力的减速板而已。
如果是星舰火箭从外太空以超过第一宇宙速度的高速进入大气层,那该如何减速呢?马斯克的团队设想了一个另类的方式,这种方式完全是开创性的。那就是让火箭彻底横过来,侧面迎着气流拍下去。这样的话迎风面积最大,减速效果最好。不过迎风面温度会非常高,所以马斯克考虑要铺设隔热瓦,因为星舰是不锈钢的,隔热瓦可以稍微薄一点。正面温度高,铺上隔热瓦,背面不是迎风面,就靠不锈钢死扛了。
当然,SpaceX也有一些阴招,比如让燃料在不锈钢夹层里流动,带走热量,或者是在金属表面开非常微小的孔,让燃料渗透出去,蒸发掉,带走热量。但是这招最后取消了,估计是因为小孔太容易堵塞了。他们一直在改进,方案变动也很激烈。
所以这一次SN8的测试,就是飞到12.5公里高空,然后让火箭横着垂直下落,最大限度的利用迎风面积。靠前后两片减速板张开的角度来控制阻力大小,保证头尾的平衡。
图:头尾减速板是用来调整阻力的,这不是机翼
你别说,前半截还是蛮顺利的。起飞,然后上升到12.5公里的高空,3台发动机熄火,飞船开始垂直下落。靠减速板张开的角度,控制头尾的阻力大小。屁股阻力大,头部阻力小,头部下落比较快。很快,火箭就彻底横过来了,变成水平状态,开始自由下落。这时候只要控制好头尾的姿态就没问题。等到了接近地面,发动机二次点火,开了两台就够了。这时候火箭从水平姿态,一个漂亮的鲤鱼打挺就竖起来了,而且姿态控制也不错,就这么垂直落向地面。但是,下落速度明显太快了,屁股后边还冒出了绿色的火苗子,显然是不正常的。最后SN8垂直撞到地面上爆炸了。
对于马斯克来讲,这次实验部分大部分的目标都达到了。SN8垂直起飞没问题,横躺着下落没问题,姿态控制不错。猛禽发动机二次点火没问题,鲤鱼打挺重新竖过来也没问题。就差最后一哆嗦了,怎么就出问题了呢?
这次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在燃料供应上。最后火光发绿显然是燃料供应不上造成的。这是星舰特有的一个问题,也跟星舰降落的时候,那个鲤鱼打挺的动作有关系。
要知道,火箭返回地球的时候,燃料已经所剩无几了,那么大的罐子,其实是空空荡荡的。你怎么保证燃料沉底呢?不沉底的话,就无法被燃料管吸进发动机啊。如果是原来的垂直降落的方式,那还好办,现在是横着拍下来,鬼知道燃料晃到哪里去了,接下来再来个鲤鱼打挺,更是晃得一塌糊涂了。
那么,如何在这么剧烈的姿态调整下,保证吸到燃料呢?SpaceX的办法是在火箭的头部装了一个很小的燃料罐。里面装满了燃料,既然是满的,怎么晃也晃不起来。最后的降落过程,就靠着这个小燃料罐里的燃料了,要用高压氦气把燃料挤进发动机。可能是氦气压力不足,导致了燃料供应不足。
有人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要把小燃料罐装在头顶上呢?为什么不就近设置在发动机的附近?我们下次再说。关注“科学声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