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两句“社会潜意识”
上心理课时,教授让同学在一分钟内写下对某一词汇的第一联想词。第一个测试词是“伙伴”;第二词是“我”;第三个词是“自由”。实验结束后教授说:同学中将“伙伴”的第一联想词定义为“狗”的请举手。呼啦啦,我回头看了看,不少同学举了手。教授笑着说:在美国,大约有27%的学生选择“狗”是“伙伴”的第一联想词。这个结果在全美各地屡试不爽。我自己没养“狗”,选择的是“朋友”。
联想词测试是心理学家设计出的用来研究“社会潜意识”的一种科学方法(我认为是科学的)。“社会潜意识”是德国犹太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提出的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弗洛姆在佛洛伊德的个人潜意识的基础上将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成功地推广到对社会领域的研究。弗洛姆认为,社会也有“潜意识”。“社会潜意识”是由于社会的压抑住的或者说被过滤掉的意识。这些意识在不经意中会流露出来,并能对社会意识产生重大影响。在我看来,“社会潜意识”还应该包括由文化和其他社会活动形成的“习惯成自然”的潜意识,如,美国文化对狗的喜爱造成相当数量的美国人说道“伙伴”时会联想到自己的狗。
在美国,深入人心的“个体主义”文化使得人们在说道“我(自己)”时,社会潜意识会自动地引导人对自身的联想,其第一联想词常常会是“高个男人”、“翘鼻子女孩”等。而在中国、日本等“集体(群体)”文化盛行的国度,“我”的第一联想词常常会是具有某种社会关系的词:“上海人”、“城里人”、“家里的长子”等。我在课堂测试时写的是“中国人”。我认为,“个体主义”文化是人类文明进化的高级阶段。“个体主义”文化能使人类避免众多危险的“社会潜意识”,如法西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以及极端宗教主义等。
“社会潜意识”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朋友,绕过马列障碍能使你脑洞大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