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际谈兵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谈辛亥100年
|
|
|
一
百年前,一支领受朝廷军饷、编制训练尽仿西式、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原本被清朝用来加强统治的湖北新军在武昌发动了一场武装起义,成了推翻大清江山的主
力军,这是包括从皇室成员到热衷“练兵”的大臣们几年前压根就没有想到过的事情。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全国关内十八个省除了直棣、甘肃和河南之外全部宣
布脱离朝廷独立。四个月之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宣布退位。
一百年后,当
今天去纪念那场革命周年的时候,我发现在清朝被推翻的过程中有不少异于其前朝的事情。比如,首先,进入20世纪初后,清王朝已经承诺预备立宪,就在起义前
几个月,朝廷已经推出一个责任内阁,言明两年后召开国会,选举出纯粹西方意义的内阁总理大臣,这至少表明清朝已经不完全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封建王朝了,可是
这并没有能够阻止“革命”的发生;其次,辛亥革命实际上只进行了四个月,朝廷几乎不堪一击。而在这之前的一个多世纪中,清王朝经历了外国人入侵和太平天
国、白莲教和捻军等大小暴动,各地对中央政府的支持从来没有像这次消失得那么快;第三,辛亥年间,皇帝溥仪还只是一个5岁小儿,国家统治权力实际在皇帝的
父亲——摄政王载沣手里。换一句话说,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失落在一个28岁的摄政王手里。无独有偶,这个清王朝当年也是在摄政王的辅佐下入关建立的,这么一
说,清朝268年历史,成也摄政王,败也摄政王。
清朝的先祖原是居住在辽宁的明朝
管辖下的满族官员,因为不满明朝人的统治,顺治帝的祖父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了大(后)金政权。努尔哈赤去世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承王位,迁都
沈阳,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在把“清”国势力向山海关推进时患病去世。由于没有制定继承人,朝中出现权力真空,造成诸王争位的局面。皇太极的弟弟,努
尔哈赤第十八子多尔衮拒绝拥戴者对自己的推荐,力挺时年6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多尔衮也因为个人的实力和胆识担任了摄政王。在随后对明朝
的攻战中,多尔衮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带领清兵攻入关内,击毙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一举占领北京后,于1944年9月奉迎两宫皇太后和幼帝入京,定鼎中
原,实现了父兄们的夙愿。
因为多尔衮的摄政王地位不是因为别人的赏识他而获得的,
或者说,他本人本来就具备一种领袖人物的才能和素质,所以在接下来清朝南下争战、平定全国的过程中,他自然一马当先。后来他还参与制定各种内外章典,统揽
朝政,尽心王事,一切都显得得心应手。小皇帝顺治自幼随父、叔戎马倥偬,倒也学得有智有勇、遇危不惊,在叔父摄政王去世后,14岁的他就亲领政务,到他十
九岁时,除了福建郑成功之外,他讨平了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武装力量,为清朝建立了一个有效的中央政府。
那么为什么到了载沣那时,世袭的王朝那么快就会倒塌了呢?
客
观上,武昌起义发生前后,当时的清朝已经没有像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那样的得力文武权臣了,摄政王的身边手下除了一些和他本人一样的王公贵族出身的官二
代,几无别人。中原之乱,载沣让陆军大臣、满族人荫昌领兵去湖北救援。可是谕旨上载明的陆军第四镇、第二镇混成第三协、第六镇混成第十一协都是北洋陆军的
精锐,都是由袁世凯一手训练出来的。那些领兵的统制、统领都是袁氏的心腹,素来只知“袁宫保”,不知别人。陆军大臣指挥不动部队。四天后,摄政王只好另外
下旨,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兼办剿抚事宜。
自古以来乱世总是出英雄的时候,因为
在社稷失控、纲常紊乱的生存环境下,一个人内在能力的强弱是唯一可用来进退自守的东西。当社会状态恢复正常后,官场晋级的途径则讲究血缘,讲究人际关系。
如果说,以资历排辈分或者自荐加竞争能够保证上上、上中人选的话,那么凭血缘和关系则可能获取中中、中下水准。因为血缘根本不保证带来能力。开国皇帝自己
打天下然后坐天下,然后依血缘关系而传递皇位,传到后来,帝王之身就必然的越来越娇嫩。就像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一样。如果再有一个老佛爷式人物在近亲
中以个人得失好恶来挑三拣四,那么有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本领就不重要了。
1862年
咸丰死后,清朝政权最后三代皇帝、五十年的历史都没有能够脱离慈禧那拉氏的影响和控制。她挑光绪做皇帝,让她垂帘听政了34年。光绪死了,她又挑溥仪。溥
仪做皇帝,完全是因为慈禧要让载沣摄政。让载沣摄政,是因为载沣听话。中国历史上,这种以某一个人是否臣服自己,是否适合自己的口味来安插、决定用人的办
法不是慈禧开的头,当然也没有在她身后就结束掉。共产党当政的这些年来,这种事情在天朝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现在仍然如此。
载
沣倚仗慈禧,所以一生官运亨通:十二岁时,赏戴三眼花翎;十八岁时,在内廷行走。次年,载沣补授内大臣,正白旗汉军都统。19岁任阅兵大臣,出使德国。荣
禄是慈禧的心腹大臣,荣禄死后,慈禧为了酬答荣禄生前对她的赤胆忠心,不仅将荣禄的女儿收为养女,还将她指婚配给载沣,载沣因此只得将已经定下的婚约解
除。光绪二十八年八月,载沣20岁,与荣禄之女瓜尔佳氏“奉旨”成婚。次年他被派为随扈大臣。24岁那年正月,他又受命管理健锐营事务;九月,调补满洲正
红旗都统;十一月,受命管理新旧营房事务。光绪三十三年五月,载沣受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光绪三十四年正月,朝廷正式任命他为军机大臣。可是革命来
了。他的这些头衔和经历都显得苍白无物了,他的内在弱点就被放大了。
当袁世凯以
“足疾为痊”把载沣的谕旨顶回去的时候,革命发展迅猛,湖南、陕西相继独立,载沣别无选择,只有加大筹码。又是钦差大臣,又是总理大臣,直到自己交出摄政
王的印章为止。后人论述载沣时对他“自知之明”这一点倒是都肯定的。载沣知道自己没有本事挽救大清江山,他相信那时起用袁,清朝可能不亡;不要袁,清朝必
亡。但是辛亥时期的袁世凯已经不再是三年前载沣刚刚上台时那样了,袁世凯已经在盘算怎样从革命党和清王室的交手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所以从载沣开口向袁
世凯求救时,清朝的灭亡就已经是注定了。
举凡载沣身上有的“听话、没有主见”的特
点,也通常是中国官场上盛行的品德和才能。中国官员升迁都是靠上级的赏识,所以他们热衷惟上,而没有必要去顾下;中国官员通常有“生性懦弱、寡断”的毛
病,那是因为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政治前途和生命,担心一着不慎,余生皆输;中国官员通常言谈举止木讷、死板,那是因为他们不能把个人内心对世事人生的真实
看法表达出来。
守旧、循规蹈矩,为尊人讳、为先王讳也是载沣的一个特点,网上有文
章讲:载沣晚年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当年果断除掉了袁世凯,大清国的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他向家人透露,慈禧死后,如果他以袁世凯出卖光绪的罪名而
除袁,自然会得到大部分人的拥护,但是那样就会牵涉到戊戌年的那场政治风波和慈禧的功过是非,从而涉及到他的政治立场,从而会损害自己担任摄政王的法理基
础。所以他没有勇气和魄力否定慈禧的决策,从而丧失了除掉袁世凯的良机,给大清国的最后覆灭留下了巨大隐患。我没有办法证实这个情节,不过觉得这种分析很
有道理,看看当今中国官场现状,很多事情不是处理得一模一样吗。
|
|
喜欢jijiya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
|
|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