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际谈兵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关于歼八与院士 (By TSQ)
送交者: 活雷锋CNM[布衣] 于 2015-06-21 22:08 已读 1231 次 1 赞  

活雷锋CNM的个人频道

注:请一些军迷真的有耐心平静读完下面收集的资料,不要这些资料都没有看完就吐槽。

 一些军迷往往一提到601就开始拿歼八出多个院士来说话,却不愿意去查查到底因为歼八出了几个院士,是因为什么原因出的院士。下面找了一些资料,说说个人看法,如果有什么地方不对,欢迎大家指正或补充。

 先看与所谓与歼八有关的院士有几个人,目前查来查去看到的是2009年杨风田说过一句话,与歼八有关的院士有七人,后来通过网络查和一些网友的说法,目前看主要是以下几人:

    顾诵芬、管德、李天、李明、杨凤田、温俊峰、赵振业。

 上面七人中,真正601所出来的是前五人,后面两位基本没有在601所工作过,下面先把这两人的简历放在下面(来源是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网站):

一、非601所人员:

1、温俊峰:
 (1929.04.20- )。航空发动机设计专家。原籍山东省冠县,出生于内蒙古五原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研究生班。后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两年。曾任航空工业部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总设计师。现任烟台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在我国设计研制航空发动机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解决了发动机高空台“放炮”、性能、重量和寿命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1985年和1990年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一次。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赵振业:
    (1937.11.13 -)金属材料专家,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姚村。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曾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现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学会理事。
   40多年来一直从事航空超高强度钢应用基础理论、合金设计和工程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主持并为主完成“300M钢应用研究”,创新发展工程应用科学与技术思路,设计长寿命起落架等总体技术方案,提出“无应力集中”抗疲劳观点,建立理论模型,研究并获得抗疲劳微观机理,创新和集成创新抗疲劳和氢脆应用技术体系和先进工艺技术。用于300M钢制造歼8Ⅱ飞机主起落架,疲劳寿命达到6000h(其中包括增载30%后1000h)不破断。远超过飞机3000h规定寿命和国外5000h最高规定寿命。创造性地解决了困扰先进飞机设计、使用几十年的超高强度钢起落架工程应用科学与技术问题,实现了长寿命起落架重大工程目标和技术跨越发展。服役14年来无故障并已实现工程化生产,广泛应用于10种先进型号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系统研究二次硬化、超细化等强韧化机理,合金设计获中温超高强度钢、超高强度不锈钢等5项发明,开拓航空超高强度钢新领域,为合金体系发展和多项重大航空工程做出突出贡献。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合金钢设计》专著。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看法: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这两位被评为院士只能说是和歼八有一定关系,歼八作为国内首款自主研究战斗机,很多方面都需要有开创性工作,然后在其上进行验证后再到别的型号上进行推广,歼八在这个过程中充当这载体的作用。

二、与歼八有关的院士

1、顾诵芬:
 顾诵芬(1930.02.04- )。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消化吸收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的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看法:顾老的工作是开创性的,顾老被评为院士大家应该没有什么意见吧。

2、管 德
 (1932.06.09- )。飞机气动弹性力学专家。北京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学院。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负责建立我国第一套适用于超音速飞机设计的气动弹性计算和试验方法,并做出重要贡献。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上面介绍有点简单,下面补充一下:
1952-1956年 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任编辑组长、指令检查室主任。
1956-1961年 在沈阳飞机制造厂飞机设计室任设计员、空气动力组副组长。
1961-1982年 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历任气动弹性组组长、空气动力室副主任、总体和空气动力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总设计师、副所长。
1982-1985年 在沈阳飞机工业公司任副经理,总工程师。
1985年 在航空工业部任科学技术局局长,部总工程师,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航空研究院院长。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1993年 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任副局长。
1994年 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贡献:

 非定常空气动力计算
 亚声速飞机大都采用大展弦比平直翼面,可以用二维理论。对超声速飞机,翼面的展弦比较小,必须使用三维非定常空气动力理论。国外计算任意翼面形状和振动模态的三维非定常空气动力计算方法,50年代也才问世。由于计算工作量特别大,必须采用先进的数字计算机进行。当时国内数字计算机刚刚投入使用,最好的也仅是每秒1万次。于是管德领导的气动弹性专业组于60年代中率先在我国第一代电子管数字计算机上进行超声速三维非定常空气动力的计算。

 高速风洞颤振试验
 颤振模型同实物不但要有空气动力外形的相似,而且要有相似的刚度分布和质量分布。这使得模型的设计制造相当复杂。如果有大尺寸的高速风洞或低弹性模量材料,可以用“结构相似”模型。就是说,翼面的主要受力构件——梁,主要的肋和蒙皮,都能在模型上按相似比例得到模拟。但是,当时国内这两种条件都没有。当时国内能用于颤振试验的高速风洞尺寸很小,实验段剖面尺寸为0.6米×0.6米,可用的模型宽度(展长)不过0.3米左右。对于尺寸这样小的模型,按相似比例模拟下来,蒙皮已经薄得无法制造。为了克服这个困难,管德提出了“半结构相似”模型的概念和具体的设计方法,并成功地进行了歼8飞机机翼动相似模型的高速颤振试验。后来这种方法还推广到低速颤振试验和其他型号上去。

 静气动弹性影响
 由于飞机外形和流动特性的复杂,完全依靠计算,是有困难的。完全用静气动弹性模型试验,由于风洞尺寸太小,模型承载能力不够等原因,也难以实施。对此,管德采取了以刚体模型风洞试验结果为基础,通过静气动弹性计算和必要的静气动弹性试验,推求弹性飞机空气动力的基本思路,并且提出了对于各种不同的空气动力载荷情况和操纵性、安定性导数的具体推求方法。经过歼7、歼8两种飞机的飞行试验验证,除操纵效率导数外,结果是良好的。

个人看法:管德在1961-1982年在601所工作,那个年代进行飞机气动弹性力学研究恐怕主要也就是在601所进行了,同期的歼七用不上研究,强五超音速一点,轰六亚音速,所以这个研究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也就是在歼八上进行研究和验证。

3、李天:中科院院士
   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1938年10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现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飞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设计工作,解决了型号设计中的许多气动力关键问题,在新一代综合高性能飞机布局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
……
同样上面介绍比较简单,下面是北航官网上介绍:

 李天,男,1938年10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副总设计师。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天院士是著名的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完善了我国飞机气动布局的设计方法,研究并设计了新一代综合高性能布局方案;将空气动力学与电磁散射特性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气动与隐身在布局设计中的技术难点,为我国新一代飞机的研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多次荣立部级一等功、二等功,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总装备部授予在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工作中突出贡献奖。

个人看法:李天的工作比较特殊,偏理论研究,所以其被评选为科学院院士而非工程院院士。目前知道的是他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气动基础研究和隐形设计理论上,显然李天并非是只靠歼八评选上院士的。

4、李 明
 (1936.11.17- )。飞机自动化专家。湖北省黄陂县人。196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现任研究员、首席专家。
    作为国家重点预研项目的总设计师,先后实现了纵轴模拟式和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试飞验证,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并为后续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亲自组织自动飞行系统规律的研究与仿真。作为新机研制的总设计师,主持设计研制的某系统在系统综合和验证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使这项技术首次应用于改型飞机。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同样上面介绍有点简单,下面补充其他方面介绍,来源于新华网湖北频道:

 他在中国最早开展歼击机的验证机工作,先后实现了纵轴模拟式和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试飞验证,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在某型歼击机研制中,先后任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亲自组织自动飞行系统规律的研究与仿真,使我国自行研制的自动驾驶系统首次在歼击机上使用。作为新机研制的总设计师,主持设计研制的某系统在系统综合和验证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使这项技术首次应用于改型飞机。    
     近期我军一次空对空导弹攻击演练,在机载雷达显示靶机目标被锁定的一瞬间,飞行员果断地扣下外挂武器发射扳机,一道火龙顿时从机翼下呼啸而出,准确无误地击中靶机。这种能够进行超视距攻击的火控系统,就是我国第一套自行研制的数字式航空综合火控系统。它的总设计师李明,传奇般地从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看法:李明被评选为院士时间是1995年,那个时候被评选为院士是在歼八上的工作,从上面描述看工程院上所说的“某系统”应该就是下面的火控系统,或者说与火控系统有关。进一步来说就是国产自主航电的应用。这在1996年以前属于国内开创性工作,后来国内看不上SU-27的航电,应该说与他的工作有关,否则何以看不上SU-27的航电。

5、杨凤田
 (1941.06.14-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生于辽宁省义县,原籍辽宁省义县。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曾任西工大、北航、南航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歼击机总体设计研究工作,曾任歼八系列飞机多个型号的型号总设计师,现任现役歼八改进型飞机型号总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航空金奖获得者。组织领导研制的型号为我国航空研制史创造了四个第一,在航空武器装备研制中,特别是歼八系列飞机研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防工业型号研制一等功2次;部级一等功3次。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看法:上面介绍还算全面,这里补充说明一下,杨风田是歼八D/F的总设计师,其主要业绩应该就是加油系统方面了,加油系统后来被推广应用到J-10、J-15、J-16等机型上,最新的J-20、鹘鹰也会用到。也许在今天我们看来加油技术似乎没有什么,但是在当年研制时受到技术封锁,仍然是有一定开创性的工作,没有这个技术,就无法保障南海和远距离作战能力。

三、小结
   从上面过程可以看出,七个人中有2个人不是601所的人,剩下5人中,被评为院士并非因为其是型号设计总师,而是因为某方面的基础理论或者应用的开创性工作,歼八只是这些工作的载体,因为那个年代除了歼八再没有别的型号可以做这些事情。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工作并非是只与歼八有关,而是与基础性的工作、预研性的工作有关,譬如顾诵芬、管德和李天的工作,李明的工作也是如此,甚至杨风田的工作也是影响深远。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5 银元!

喜欢活雷锋CNM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活雷锋CNM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网际谈兵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