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毛派武装:新人民军女战士
菲律宾毛派武装:新人民军
在菲律宾革命运动中最出彩的就是“新人民军”(NPA),它起源于二战前的菲共,兴起于反日战争;1969中苏对抗以后忠于毛主义的一派正式确立了现代新人民军的雏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
菲律宾新人民军在没有任何外援的艰苦情况下顽强战斗了40年依旧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据说,菲律宾人民军还大力发扬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派出专员指导印度毛派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对于菲律宾的“虎克军”,我国上些年纪的人大约还有印象。这支全称为“菲律宾人民解放军”的武装,是那个东西方对峙趋于白热化的年代,在东南亚各国纷纷兴起的共产党武装之一。受到中国革命胜利的影响,“虎克军”成立之初,就明确以“毛泽东思想”和“人民战争”理论作为自身的指导思想,在菲律宾国内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在抗美援朝时期,我国的报刊杂志上,曾出现过许多关于该武装组织的报道,其“总司令”拉拔也成为当时国人崇敬的英雄。
时过境迁,当今天中菲两国关系因南海领土争端而再起波澜时,国人重新审视菲律宾,却对那只“虎克军”的继承者——菲律宾“新人民军”知之甚少,甚至不加判别,就根据西方国家的政治倾向,将之称为“恐怖组织”,从而很可能轻易错过一件驾驭、驯服中菲关系的天赐利器,不免令人唏嘘。
“新人民军”,顾名思义,是在原有菲律宾人民军,即“虎克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世纪50年代中期,“虎克军”在菲律宾政府“发展经济,根除叛乱的社会土壤”和“区域合围、村落集结”的镇压策略下,屡战屡败,人员锐减,指挥官多数投诚政府,最终除少数转入乡村地下斗争外,大部被政府收编,并被集中流放(即菲律宾历史上着名的“集群安置政策”)到棉兰老岛。
此后,菲共时兴时灭,在十几年的时间内,未掀起大的波澜。到上世纪6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的左翼民主革命席卷东南亚各国,正值菲律宾马克斯政府传言欲废除总统任期制从而激起全国声讨浪潮之际,新的菲律宾共产党借势成立,同时成立了以“人民战争”为建军理论、以“新民主”为奋斗目标的新人民解放军,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新人民军”。
“新人民军”自成立起,就宣告自身有两大任务,即“推翻资产阶级独裁政府”和“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新殖民政策”。为此,该武装在以中共为主,以越南共产党、朝鲜劳动党、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为辅的大力支援下,对菲律宾政府开展了全面持久的游击战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6park.com
同时,“新人民军”与菲律宾国内各民族主义政治团体、武装派别合作,不定期对美国驻菲律宾军事基地,以及美国武装人员进行“个别清除”行动。至70年代中期,该武装夺取了吕宋岛、民答那峨岛等地一些列乡村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并成功炸毁美军设在冯贝克军港的航空燃料库,势力达到顶峰。
进入70年代后期,随着中越、中阿关系恶化,特别是中国政府终止了“输出革命”的对外政策,各社会主义国家对“新人民军”的支持逐渐断绝。同时,伴随因苏联入侵阿富汗而导致的东南亚各国民众反社会主义浪潮,菲共在国内外获得的社会同情和舆论支持陡然减少。与此同时,马克斯政府实施“乡村土地调整”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取得一定成果,从根本上铲除了“新人民军”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内忧外患下,“新人民军”被迫改弦更张,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其一,从“社会主义”转变为“民族主义”。“新人民军”从理论建构和行动指导上,逐渐淡化社会主义成分,同时努力接近80年代后在菲律宾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提出“使菲律宾真正独立”、“我们不是任何人的仆人”等口号,以期获取广大民众的支持。
其二,从反对“资产阶级政府”转变为反对“马克斯独裁政府”,迎合菲律宾国内的民主化浪潮,打造“支持民主”的形象。
其三,从“亲华”转为“反华”,以民族主义为基础,利用菲律宾国内底层民众对华裔菲律宾人经济地位较高的不满,号召“清算华人资本家”,“菲律宾人掌握国家财富”等。
其四,从“人民战争”、“游击战争”转变为“以领导和平集会为主,以武装斗争为辅”,力图顺应冷战后期全球范围内减少武装冲突的大趋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6park.com
应该说,“新人民军”的转型,在一段时期内是成功的。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新人民军”曾被行政当局默许,以间接方式参加中央政府选举。同时,继马克斯之后的科拉松政府,同意与该武装就国内和平和“新人民军”政治地位问题进行平等谈判。这些,都被看成是“新人民军”融入政府的成功尝试。
但好景不长,随着冷战结束后菲律宾政坛右倾化加剧,特别是菲军方强硬派兵变未遂,导致菲政府内与“新人民军”和解与对话的呼声逐渐弱化,围剿主张重新提上日程。此后,失去国际社会主义政党援助的“新人民军”,不得不在极端劣势的条件下,与菲政府军进行艰苦的游击战。至本世纪初,美国政府宣布,将“新人民军”列为恐怖组织,宣称与菲政府就围剿“新人民军”进行情报、军事合作。全球反恐浪潮,将“新人民军”置于极端不利的境地。
在这种处境下,“新人民军”于2005年前后,再次为生存做出变革。此次变革,以领导该武装近三十年的创始人维迪下野、出国为标志,一大批第一、二代“新人民军”领导人或退伍,或宣布脱离组织。与此同时,以菲共少年团书记、华裔人士阿斯巴尔德为领导核心的新一代“新人民军”领导层被确立下来。这其中,有凤兰(即维萨亚斯群岛东北部的小河岛)岛的矿产商人,有菲律宾乡村轻工企业企业主,还有菲律宾地下进出口贸易公司的负责人。这些人的共同点有两个:
其一,他们大都具有中产阶级,甚至企业主阶层的社会身份,因为不属于“大马尼拉特权阶层”,而受到政策性歧视;又因为身处菲政府监管力量薄弱的少数族裔自治领地,而有一定的行动自由。他们代表了菲律宾民众废除“大马尼拉特权”和“世袭政治”的的主张。
其二,他们大都具有中国背景,或是本人为华裔,或在中国闽南一带有产业投资,或是与中国企业有进出口贸易等。他们主张全面审视对华关系,将中国提升到菲律宾外交日程的首要位置;废除与美国的军事协定,禁止西方国家在菲律宾从事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行动;与中国建立特殊的伙伴关系,为华裔菲律宾人提供政治庇护。这些主张,基本顺应了菲律宾近百万华人,以及具有中国血统的菲律宾人的意愿。
从“新人民军”第二次变革至今,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中菲两国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上,反恐形势已逐渐弱化,强调国与国实力竞争的论调再次高涨;而中菲关系也度过了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十余年甜蜜时光,开始出现领土归属与经济利益的双重碰撞。而每到中菲关系发生龃龉时,都会有“新人民军”的声音通过驻巴黎、伦敦的海外支部传出:“中菲关系是东南亚稳定的基石”、“菲律宾的未来在中国”、“中菲友好是送给菲律宾人民的最好礼物”……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5828748_1.html/ ]
6park.com
一方面,“新人民军”通过所谓“零五改制”,已成为代表菲律宾少数族裔地区产业经济利益的核心团体,掌控了超过25亿美元的客观财富,已逐渐形成了轻易很难撼动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通过与中国商界、侨界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新人民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菲律宾招揽外资,特别是招揽全球华商投资的重要组织。
据菲律宾政府2009年三月提交议会法案审核小组的报告显示,“新人民军”参与营建的当地华商投资项目,不少于2375个,总投资额不少于7亿美元。
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新人民军”奉行的与中国“超经济接触”政策,使当下菲律宾行政当局不对其顾虑很大,难言清缴,不得不在中立国频繁接触和谈。可以说,论及牵扯菲律宾政府行政资源与精力,未有组织或个人敢望及“新人民军”之项背。
因此,在当前中菲关系动荡之际,善加利用“新人民军”,作为制衡菲行政当局的利器,同时维护在菲百万华人的切身利益,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正义的。
印度毛派发展历史:已经扩展到13个邦150多个地区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印度的共产主义运动历经曲折发展,先后建立了四个共产党,迄今并肩共存,各自战斗。1920年成立的印度共产党为反对英国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长期斗争。1964年,受国际共运两条路线斗争的影响,党内一部分人认为印共背离马克思主义,转向修正主义,于是退党,另建印共(马克思主义)。到1969年,印共(马克思主义)内又有一部分人认为印共(马)背离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而另建印共(马列)。在印共(马列)内部,毛泽东主义影响愈益增强,印度毛派组织纷纷涌现,先后达几十个之多。其中,于2004年9月成立的印度共产党(毛泽东主义)(简称“印共(毛)”是目前印度最大的毛派政党,其成立后势力迅速扩展,积极与尼泊尔共产党(毛泽东主义)进行联系,进行了广泛的游击活动,最近他们又召开了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备受印度国内外人民关注。本文拟对印共(毛)的历史演变、基本理论纲领与政策主张、组织状况和实践活动作一简要综述。
一、印度共产党(毛)的发展
印共马列主义派早从1967年5月起就在大吉岭县的纳萨尔巴里及其毗邻地区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通称纳萨尔巴里运动(农民革命战争游击运动的统称)。1969年4月建立印共(马列)这个独立政党后,70年代早期党内又形成“毛主义共产主义者中心”,随后又出现“印度共产主义革命中心(毛主义)”。2003年,这两个组织合并为“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并加入南亚毛派政党协调委员会。2004年9月21日,“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与“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这两个最强大的毛派组织联合组成印共(毛主义)。这两个纳萨尔巴里运动的最大组织,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尝试进行接触,准备联合,但由于各自领导层之间的分歧等原因,联合过程受到了重重阻碍。其联合进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尝试阶段。1980年4月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把印度左翼极端组织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推翻那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买办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新国内政府”的构想,这一提议得到了“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党的赞同。1981年,双方进行了第一次会晤,在长达12天的会晤过程中,双方最高领导人认为两个组织之间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双方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但是由于双方进行合并的程序还不成熟,加之两党在战略、策略上的分歧,个人的冲突等双方的矛盾逐渐加深,随着双方领导人的去世。联合进程逐渐停止。
第二,停滞阶段。进入90年代,双方再次萌发了进行进一步联合的想法,并于1992年开始对话。1993年9月。双方决定联合加强在马德拉邦、比哈尔邦等其他地区的纳萨尔巴里运动,并建立一个全印度人民的抵抗组织讨论会,以促进反封反帝运动,这一统一进程持续了三年,但最终又因在一些国际革命运动问题上发生分歧而暂停。随着1998年“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与另一派“印度共产党(联合马列)”的合并,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武装冲突不断,大批纳萨尔运动参加者和支持者在冲突中死亡,给纳萨尔运动造成了极大损失。这一时期被毛派主义者称为“黑暗时期”。
第三,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接触的增多和了解的深入,双方进行联合的行动再次提上了议程。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首先进行了自我批评,并认为双方的分歧应该通过讨论而不是武力来解决。2000年,“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主动实施了单方面停火决定。“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也以同样的姿态进行了回应。同时,由于“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的反省和国内外革命力量的呼吁,双方于2001年8月再次恢复了对话。在第一次会议后,双方决定在对自身错误进行进一步反省的基础上进行合并。
2001年后半期到2002年11月,双方在比哈尔邦和杰哈那巴德邦进行了联合行动。2002年11月,双方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两党要联合起来反对政府。政府的反毛派行动计划促使双方进一步消除隔阂,联系更加密切,为以后正式合并作了准备。在2003年2月的会议上,双方制定了具体的合并计划,对“黑暗时期”的各自行为作了反省和检讨,并决定以后无论出现何种分歧也不能与各自的阶级战友发生冲突,并制定通过了《马克思一列宁一毛泽东主义》、党的纲领政策、有关国内外行动的政治决议和党的章程五个决议,为以后的正式合并奠定了基础。
一年以后,双方的最高代表团和中心委员会再次进行了会晤,决定正式合并。会议采纳了上一次会议通过的五个重要文件,并译成十个区域语言分发到各区进行广泛讨论,最后大会还宣布成立了合并后的临时中央委员会。至此,印度共产党(毛泽东主义)正式成立。
二、印度共产党(毛)的基本理论与政策
关于印共(毛)的指导思想、政治目标、革命道路等基本理论以及党的具体政策,在2007年1月党的九大上通过的《高举马列毛主义的伟大旗帜》、《党纲》、《党章》、《印度革命的战略和策略》以及《关于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决议》五个文件以及各种具体的决议中作了详细论述。
1、印共(毛)的指导思想、政治目标和革命道路
印共(毛)党章规定,印共(毛)以“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主义为指导思想,目的是通过实施民主革命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以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他们看来,毛泽东主义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是继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之后世界革命进入第三阶段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发展到新的更高阶段的标志,是当代世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该党认为马列毛主义是当今国际无产阶级需要掌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党的近期目标是实施和完成已在印度开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在新殖民主义体系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革命应该建立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基础上,农村和人民战线是当前党的工作重心。扩大人民战争并在各条战线展开战斗,在游击战发展比较先进的地区,要把游击战提高到运动战的高度,并把武装斗争尽量扩展到其他的邦。
2、当前的革命形势和对策
《关于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决议》指出,当今世界处于二战以来罕见的无序与动荡不稳定的状态中,帝国主义的攻势逐渐强烈,印度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情势要求印共(毛)对内首先要开展和推进人民战争,特别是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建立人民军队和红色革命根据地,以最终促使印度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成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其次,坚决反对由国会产生并得到印共、印共(马)支持的中央政府,并决定与尼泊尔共产党(毛泽东主义)建立紧密联系,积极参与南亚毛派政党组织协调委员会,积极支持秘鲁、菲律宾、土耳其及其他地区的革命斗争。
三、印度共产党(毛)的组织构成
印共(毛)在2004年10月14日正式宣布成立后,原“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中央委员会主席贾纳帕蒂当选为新建党--“印度共产党(毛泽东主义)”的书记。在2007年1月秘密召开的全国第九次代表大会上,贾纳帕蒂再次当选为党的总书记。
关于党的内部组织构成,印共(毛)虽没有具体的对外公开,但据报纸宣称,印共(毛)仍然按合并前两党的组织方式进行领导,即从上到下包括中央委员会、地区机构、邦级委员会、部门委员会以及小组委员会,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组织严密的行动体系,为印共(毛)的队伍壮大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关于党的军队组织,印共(毛)成立后,原来分别隶属于“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和“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的人民游击军和人民解放游击军合并,延用人民解放游击军的名称。据官方介绍,合并后的人民解放游击队将有6500-7000名武装士兵,拥有5500多支枪炮,其中包括大量的AK型来复枪、自动来复枪、卡宾枪、连发左轮枪以及手榴弹、地雷等。同时,还拥有一支技术型班队,能够制造12轮连发手枪和所用弹药,并能修理各种武器,具有相当的实力。官方组织认为,印共(毛)的成立,大大增强了军事实力,给各州政府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四、印度共产党(毛)成立后的主要活动与范围
印共(毛)在成立后的两年中,势力范围迅速扩展,已达印度28个邦中的13个邦150多个地区,其中包括安德拉邦、恰蒂斯加尔邦、比尔哈邦、奥里萨邦、西孟加拉邦、巴斯塔尔、卡纳塔克、戈拉布德、杰哈那巴德邦等。现在基本上已有170多个地区受到毛派的影响,其中北起尼泊尔边境,南至安德拉邦南部山区一线势力最为强大,活动最为频繁,被称为“红色走廊”。印共(毛)正努力把这一地区建成一个革命联合区域,以进一步扩大毛派组织的影响和势力,并最终实现其势力范围楔入印度重要地区,同时联合诸如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不丹共产党(毛主义)等其他南亚的毛派组织的目标。
合并后的印共(毛)广泛开展了各种游击活动,合并后的第一年人民解放游击军的武装活动就发展到了全国许多地区。首先是开始于北方邦的金道利县伏击战,这次战斗打死了19名警察,之后游击队在2005年1月比哈邦、杰哈那巴德邦抵制议会选举运动期间开展了袭击印度政府军的行动。
2005年4月到6月间,印共(毛)组织了更大规模的战术反攻战役,在卡纳塔克邦的达纳希纳卡纳达地区打死了38个中央警察预备队和特种部队成员,打伤近百人。印度政府虽然调集了中央警察预备队等精锐部队,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政府军损失惨重。之后,印共(毛)在靠近尼泊尔边境的北比哈尔邦马杜班县又发动了历史性袭击,至少有150名印共(毛)分子同时袭击了警察局、银行、区政府机关。袭击者由村民、民兵和人民解放游击军的成员组成。这次袭击震动了整个地区以至全国。
此后,甚至在集结了大量特种部队的卡纳塔克邦,人民解放游击军也在伏击中重伤八名印度政府军人。这是在西高止山脉地区的第一次袭击。
进入2007年后,人民解放游击军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活动范围,而且把袭击目标对准了各地领导人。2007年3月4日,毛主义者打死了杰哈那巴德邦的国会议员;3月5口,毛主义者又枪杀了正在视察马哈拉地区公路建设工程的地方议会领导人;3月15日,在其势力较为强大的恰蒂斯加尔邦的丹特瓦达县,300多名印共(毛)士兵杀害了大约44人,其中包括15名恰蒂斯加尔邦的武装警察。
总体来看,印共(毛)的势力于2004年成立以来呈不断扩大趋势,并与其他南亚国家的毛派政党进行了广泛联合。目前印度的四个共产党分为两派,其中,印共和印共(马)各有50万和80万党员,主张通过议会合法斗争和平掌握政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两个党现在在议会中共有48名议员,印共(马)还在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和特立普拉邦执政达30年之久,得到印共的支持与合作;而印共(马列)和印共(毛)各有约上万名党员,主张暴力革命,通过农村游击战包围城市夺取政权,这两个党现在掌握有几万名游击武装队伍,活跃在全国150多个地区,也就是说全国约有1/4的地区,超过1.7亿人处在他们的影响之下。这两派共产党孰是孰非,只能由未来的实践来回答。
2014年3月,曼尼普尔人民革命前线(RPF)发表声明称RPF和印度共产党(毛)建立了战略性伙伴关系。在此声明中,RPF秘书长Roben
Khuman称,该组织祝贺印共毛在恰蒂斯加尔邦Sukma地区3月十一日取得的伟大战绩。作为反对印度对曼尼普尔的殖民占领的RPF,完全明白和完全支持印共毛为争取社会平等所进行的一切行动。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10 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