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甘心地位被中国超越 疯狂叫嚣抗衡中国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期的言行将本已恶化的中日关系再次推到风口浪尖,26日,他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中透露愿意为全世界作出更多贡献,贡献的途径之一是在亚洲抗衡中国。有媒体分析认为,安倍内阁对华政策已经“摊牌”,明确而强硬,不再躲躲闪闪。但是仔细分析目前中日关系当中存在的问题,没有一个是新出现的问题。在2011年之前,中日之间的关系虽然有波折,但是并没有出现持续一年以上的冷冻状态,而之所以是在2011年之后,中日关系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原因就在于日本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被中国拿下,而且日本重新回到世界第二的机会渺茫,日本不甘心如此,所以试图挑战中国的地位,以致引发了中日之间旷日持久的争端。
安倍晋三(Shinzo Abe)2012年在中日钓鱼岛争端最为激烈的时期,带领日本自民党在众议院选举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二度成为日本首相。安倍两度担任首相所面临的中日关系都是相似的,第一次因为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Junichiro Koizumi)参拜靖国神社而导致中日关系处于冷冻状态,而这一次则是更为严重的钓鱼岛主权问题而导致中日关系彻底破坏。在第一任期的时候,安倍首访中国成功修复了中日关系,以至于第二任期外交对安倍也有所期待,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一次安倍以更为保守的姿态登上首相之位,在钓鱼岛问题上延续了民主党政府的政策,而由于安倍内阁持续的较高的支持率,安倍在对华政策上比民主党更为保守激进。
安倍自从上台之后,在钓鱼岛问题上坚持日本立场不动摇,拒绝与中国就此问题谈判,而且否认中日之间曾有搁置钓鱼岛问题的共识。2013年日本政府10年来首次提高防卫预算,增长的大部分用于日本离岛防卫,重点就在钓鱼岛所在的西南海域。另外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安倍多次表态要参拜靖国神社,虽然此前靖国神社春秋大祭安倍均未亲自前往,但是却以首相名义献上祭祀费。日前有日本媒体报道,安倍或于执政一周年之前参拜靖国神社,如果成真,那将会令本已困难重重的中日关系再起波澜。
而近期安倍挑衅中国的言行更为频繁,而且彻底丢弃了之前呼吁中日首脑对话的伪善的面具。安倍上台之后,多次呼吁中日首脑对话,不过其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不妥协,导致中日首脑会晤的条件并不具备。安倍也在多个国际场合制造与中国领导人接触的机会,但是往往收获的只是中国领导人的批评。此前就有分析认为,安倍之所以谋求中日首脑会晤完全是做给盟友美国看的,因为美国不希望中日之间因为钓鱼岛问题发生争端,这对美国的亚太战略是不利的。如此看来,安倍的首脑会晤的呼吁并非发自真心,而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甚至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在中国再一次表示目前中日不具备首脑会晤的条件时,安倍就彻底暴露了其真实的面目。此前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Itsunori Onodera)已经正式地把有关可以驱逐甚至击落中国无人机甚至其他无人机的相关攻击办法上报给了安倍晋三,并且获得了正式的认可。中国国防部26日发出“任何针对中国飞机的敌对行为将是战争行为”的警告,令中日间关系更显紧张。26日,安倍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时称,把日本繁荣和它在地区和国际上加强影响力直接联系在一起,“经济强劲发展会让日本重新获得信心。我们也愿意为全世界作出更多贡献。”安倍在采访中明确表示,贡献的途径之一是在亚洲抗衡中国。对于日本能成为对抗中国的“舵手”,他的逻辑是:由于忧心北京加强军备以及美国撤出,亚洲国家期望日本在经济上有领导风范,在亚太安全上更应如此,而日本会因经济复苏在亚洲更有领导自信。
这是安倍首次明确表明日本的亚洲政策就是抗衡中国,彻底暴露了之前安倍追求中日首脑会晤的伪善一面。安倍如此直接站出来发出牵制中国的声音,与习近平近日要求强化睦邻外交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在面对中国日益崛起的影响力时,日本心里觉得不平衡,而且尽管美国一直承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但是其却一边施压日本要求日本与中国搞好关系,一边又与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日本担忧美国是两边下注,一旦形势对美国不利之时其就会抛弃日本。
近期安倍的表态大多数是围绕钓鱼岛问题而发的,但这并非是当今中日关系出现波折的根源,也并非是安倍挑衅、抗衡中国的原因所在。从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开始,中日之间的问题就一直存在:首先是钓鱼岛问题,在周恩来以及邓小平与日本老一辈政治家的默契之下被暂时搁置;其次是历史问题,在日本的三大谈话之后,历届日本内阁均接受三大谈话,虽然之后也有一些矛盾,但是没有影响中日关系的大局,之后出现的靖国神社问题也只是历史问题下的一个新问题。而靖国神社问题在小泉时代成为中日关系当中主要的问题,以至于中日之间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不过安倍在第一任期开始之时,首访中国迅速打开局面。
一直存在的问题之前没有成为日本抗衡中国的理由,之后肯定也不会。安倍之所以会明确提出抗衡中国的口号,可以从“安倍经济学”的目的中看出。安倍内阁至今维持较高的支持率,完全是因为日本民众记着自民党之前在经济方面的成就,期望安倍能够带领日本经济走出困境。所以说如今的中日关系问题其实就是中日经济地位问题。安倍希望自己的经济政策能够将日本带回世界第二的位置,这不可避免地与如今的世界第二——中国发生对抗。
自从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之后,日本在对华心态上发生变化,但是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此时的日本还认为日本有望夺回第二的位置,不过“3·11”地震彻底击毁了日本的信心。到2012年,中国超越日本已成定局,日本心态里的不甘心、不服气彻底表露出来。首先是暂停了对华的ODA贷款,日本人的理由是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日本应该将贷款给更需要的国家。外界明显从中看出了日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酸意。而之后的发展就更为激进,先是传统右翼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挑起钓鱼岛风波,进而日本政府顺势“国有化”钓鱼岛,引发持续至今的钓鱼岛争端。
日本之所以弃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搁置争议的默契不顾,完全是因为日本对于中国经济强大的不服气与不甘心。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成就一直高于中国,而且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经济在亚洲处于无人匹敌的地位,日本经济学界自豪地提出“雁行模式”,日本毫无疑问的是其中的领头雁。经济千年老二的地位也让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以及军事大国的地位。而此时的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的摸索阶段,军事上韬光养晦,外交上绝不当头,跟日本相比完全不像一个世界大国。但是沉默不代表失语,中国的崛起也只是时间问题,不过在亚洲没有遭受任何挑战的日本突然面临来自中国的挑战,顿时感到不知所措,同时也不知道如何面对。不甘心地位的丧失,不服气中国的崛起,就成为日本政界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