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旅游风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黄帝陵 
送交者: 青山不改[布衣] 于 2009-03-23 19:41 已读 17 次  

青山不改的个人频道


黄帝陵景区分为庙前区、轩辕庙区和陵园区3部分,而轩辕庙又由古柏院、中院、祭祀大院( 殿) 三部分组成。我因正好赶上了重阳节祭典活动,进了轩辕庙门就先去了祭祀大院,否则就撞不成钟捶不了鼓了。



这是景区地图,可以看到轩辕庙和陵园还有一段距离:














古柏院由南而北,其建筑依次排列有轩辕庙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 进入庙门,就看到一棵巨大的柏树,树高 19 米, 树干下围 10 米,中围 6 米,上围 2 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已经有 5000 多年了 ,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 称作轩辕手植柏, 被誉为 “ 世界柏树之父”。(镜头上沾上了水滴,大家将就看吧 )















桥山古柏满山遍野,面积86.67公顷,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竟达3万多株,是我国最大的次生柏树林,也是黄陵最珍贵的自然与历史景观。庙宇院落也被古柏环绕着,郁郁葱葱。

















诚心亭,又称过亭,为歇山顶亭式建筑,八根明柱支撑,是祭奠黄帝的人们作祭祀工作的场所。凡来轩辕庙祭拜的人们,无论贫富差别、身份高低,都在此亭稍作停留,以便整理衣冠,清除灰尘,检视祭品,消除旁念,然后怀着虔诚、崇敬的心情走向祭祀大殿。










轩辕庙碑廊内共存放自北宋嘉佑六年以来御制祝文、重修碑记、名人题刻等67幢。这些石碑生动再现了黄帝在历朝历代和全国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真实反映了黄帝陵的建设、发展历史。






/>



















穿过碑亭就是轩辕庙正殿-人文初祖殿。 它重建于明朝,后代屡有修缮之举。1959年曾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近年来也部分整修过。人文初祖大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大殿屋顶为歇山顶,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檐当间建有六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则各有四扇隔扇门。檐下的栏额、平板枋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两侧与两侧背面、内梁等处的彩绘,均精致华丽,绚烂无比。






正殿门楣上悬挂“人文初祖”大匾由程潜先生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





殿前的祭台上,香烛烟火缭绕























祭典拜祖的人真不少








我一向随大流。也买了香烛,黄绸巾(有人知道该叫什么吗?),按照引导人的指示烧香礼拜。跪在拜垫上刚叩了一下,听见大爷说:  姑娘,掌心向上(惭愧,俺真不知道);一边的朋友乘机加补一句:PP不要抬那么高。我当时真想钻到炉台下躲起来,更想揣那朋友一脚:)不过半小时后到黄帝陵墓前跪拜时, 俺就不单虔诚恭敬且动作标准了。



殿侧是一株高大挺拔的古柏 “挂甲柏”又称“将军树”。据传,西汉元封之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征北方归途,祭黄帝陵时曾在此树上挂过盔甲。该柏不仅巨大,且树皮斑痕密布,仿佛钻甲状,常有柏液流出,属柏树之稀有品种。 






 



正殿前西南侧有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为“黄帝黄城巽宫”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轩辕庙院内。整块石头约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长0.62米,深约2厘米。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的习俗,以测运气如何?“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吉大利云云。”






 

在诚心亭西侧,方台上置一块天然巨石,石上的花纹图案,酷似一个人追着太阳跑,非常像“夸父追日”。我记得拍了照片的,但回来后怎么也找不着了:(



这是在轩辕庙遇到的两位老人:

















从轩辕庙出来时,还在下着小雨。问了一下,到陵园还有一段不短的上坡行程。同行的一个朋友要赶下午的飞机,犹豫着要不要前行。俺给他们算了下时间,抓紧点还来得及,岂有到了黄帝陵却不入陵园之理。



陵园区:位于桥山陵区主轴线北部,由古柏、下马石、祈仙台(汉武仙台)、享殿(祭亭)、龙驭阁和黄帝陵冢组成。沿登山大道而上,有条通往黄帝陵的古道,叫登陵道。



群山环抱,古柏参天








“下马石”位于登陵神道旁,距黄帝陵冢约400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最早为元泰定年间设立,现在是明嘉靖年间重立的。古代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下轿,步行至陵前,现代乘车者亦在此下车,以遵祖规。俺脑子里想着风坛的西太后万岁爷到这也得从轿子里爬出来,跟咱们平民百姓一起步行上山吧!一兴奋,照片拍糊涂掉了,只好从网上找了一张:










(这组照片中唯一一张不是我拍的,看人家拍得多清楚)





神道尽头,便步入陵园了。








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 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陵园门有两个,分立汉武仙台东西两侧。






汉武仙台坐落于陵园入口处,高13.3米,下围120米,上围22.5米。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返回长安,途径此处,筑台祭祀。“汉武仙台”四个隶书大字是明嘉靖七年闰七月池南唐锜书。 








此台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四围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表。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时下游人有“ 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之说。也有人听信导游说的,围绕汉武仙台转几圈,就能一生平安。于是上上下下走了八圈!

黄帝陵冢前即为祭亭,亭宽10米,深6.15米,建筑形式为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前置放供桌、祭器与各种供品等,亭中置一高大石碑,碑高4.3米,宽1.2米,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祭亭由八根柱子支撑,亭柱上有两幅楹联,一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一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祭亭地面铺以花岗岩石,显得纯净清亮,素朴庄重。墓前有个石碑,上题:“桥陵龙驭”。墓高36米,周长48米,系扁球状土冢。




























祭亭内“黄帝陵” 碑1958年郭沫若手书的。关于碑上的题字,网上讨论的挺热烈。有文说:此碑原为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题写的“古轩辕黄帝桥陵”,1942年冬,国民政府将其磨掉,刻上了蒋中正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字。1958年黄陵县人民委员会致函毛泽东,请他为黄帝陵题字。毛泽东说,他曾为黄帝陵写过祭文,题字的事由郭沫若办吧。1963年磨掉蒋中正的题字换上了郭沫若的题字。





黄帝陵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追思先祖功德,抒发民族情感的重要场所。















(黄帝陵资料来自网上,迩东编辑整理)













上集问题与答案:

图中的那人伸展双臂在干什么?)












我看了半天猜不出,直到绕过去到近前才明白:托起天光--野心不小哦~~





喜欢青山不改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青山不改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旅游风向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