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仰止孔子之克己复礼篇》
送交者: 少一[♂★★声望品衔10★★♂] 于 2022-04-17 8:19 已读 1128 次  

少一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仰止孔子,景行行止。格物致知,致中中和。泱泱华夏,唯子独尊。悠悠我思,天下至诚。     6park.com

         
             说到儒家思想务必要分清楚,孔子以前的“周公老儒”,孔子和孟子的“孔孟儒家思想”和秦以后至明清的为帝王统治服务的“儒术”这三种。复旦已故朱维铮教授将第三种称为“学随术变”的儒家思想,笔者认为还没资格称它是什么儒家,它本质就是一个“术”,朱教授的“学随术变”观点里,对“学”的定义是客观地探求和总结未知领域。对“术”的定义是为附和帝王或者统治阶级的统治策略而以本学问加以诠释获得话语权和理论统治。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儒家思想,几乎都是第三种被人为地诠释而破绽百出导致现代人为它唾弃,汉代董仲舒开创“今学”至班固写入“三纲五常”,都靠帝王威权将其强制性掺入文人思想。南宋朱熹自以为读透儒家经典,对儒家思想做了规范性总结,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这一被后人称为儒家理学名著。一三一三年,元仁宗发布诏令定“四书集注”为科举考试的定本。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科举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考题出处。至清一九零五年废除科举为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话语权,通过科举形式凌驾文人思想,指望中举的读书人必须熟读,不得另加解释。俗话说谎话说千遍也变真话,何况说了六百年。欧洲文化有过一次“文艺复兴”,其本质就是“复古”,无论“古”对今天有没有用,至少有了反思和比较。中国秦以后所谓的“儒家思想”从未有过什么反思和比较。
6park.com

         
         直至清代,确有学子对《四书章句集注》提出质疑,浙江萧山的毛奇龄少时聪颖过人,十三岁应试明朝童子科,康熙年间获博学鸿儒二等,入翰林。他专编《四书改错》,为“倒朱第一人”,他曾放豪言“元明以来无学人,学人之绝斯三百年矣。”这三百来年学问人都死光了。毛奇龄先生对朱的《四书章句集注》罗列出错误竟达451条。错的也太离谱了,这里摘选他《四书改错》里痛批的一段,一吐为快。
6park.com

         
      “四书无一不错:……然且日读四书,日读四书注,而就其注义作八比,又无一不错。人错,天类错,地类错,物类错,官师错,朝庙错,邑里错,宫室错,器用错,衣服错,饮食错,井田错,学校错,郊社错,禘尝错,丧祭错,礼乐错,刑政错,典制错,故事错,记述错,章节错,句读错,引书错,据书错,改经错,改注错,添补经文错,自造典礼错,小诂大诂错,抄变词例错,贬抑圣门错,真所谓聚九州四海之铁铸不成此错矣!”
6park.com

       
          面对《四书改错》,笔者对毛先生敬佩无疑,正如欧洲哲学思想由“柏拉图对话录”为源点。孔孟思想必须以《论语》《孟子》为源点,而不是后来的各类“术”。现代人对儒家的刻板印象是:重视群体和谐而忽略个体差异,讲究人情面子而忘了真诚坦荡,最后沦为不讲道理的三纲五常,在困难面前懦弱温顺,尤其到了清末民初国家民族遭受侵略瓜分之“两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下,当然遭受国人痛骂。像这样的儒家难免让人望而生其厌。但这是儒家的真正内涵吗?这是孔子立说的原始精神吗?
6park.com

         
          其次,现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导及全球文化交融交锋的大趋势下,变得既丰富又复杂。正如当代大学者秦晖教授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除了西方民主没有引进以外,还有什么东西没有融入中国的?”我们身处其中,容易觉得盲目而茫然。许多学者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其标的,意思是没有任何观点可以免于受质疑及被否定,由此形成价值中立或“只问事实不问价值”的现象。这种接近虚无主义的态度,正是人类心灵的最大挑战。针对这种处境,孔子思想能够提出什么解药?如果经由深入研究,发现真正儒家学说可以救治人类的时代之疾,那将不仅是我们中国人之幸运,也是全人类之幸运。
6park.com

         
          在这几年的“新冠抗疫”中之所以能在华夏大地将“清零政策”推行下去,和中国人固有性格不无关系。在分析中国人的性格时,会发现“群体”的作用远大于“个体”。这也许是个客观事实,但是如果回溯于儒家的起源,向孔子请教的话,就会察觉原来孔子的观念是兼顾群体与个体,并且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实践人生理想的主动力量在于人。他心目中的人是不分阶级、族群与贫富差异的,所以在得悉家中马厩失火时,他的当下反应是“曰:伤人乎?不问马。”,解释很简单,“人伤着没有?”而没问马怎样。”要知道即便是到了汉代,马的贵重远过于养马工人,何况在春秋时代。孔子是这样地重视人命,这是秦以后以法家思想施政的几千年帝王所能比拟的吗?因此推崇孔子为人文主义者,说他具有深刻的人道情怀,乃是合宜的判断。而后人往往对孔子所说的“人”倾向于一个集体概念,譬如他的核心观念是“仁”,被后人解读为“从人从二”,也就是不离人我之间的互动,这是对“仁”的过度解读。我们还可以在孔子其他对话中注意到他对道德行为的主体是个人的论述。
6park.com

       
           也许某学者会站出来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已经把个体叫“己”,把集体叫“人”,还有什么可以分辨的?但是,同样孔子也有一句至今常被人引用的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普通人的志向要胜过三军统帅。在道德修行上更是如此,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就差一筐土就完成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土而坚持不懈地继续,那是我自己要做的,要做要止全在于“我”的选择。”《论语,子罕》
6park.com

       
           孔子思想是“传礼弘仁”,也就是继承周公“老儒”的“礼”的精神,同时弘扬自己创立的富有积极进取意义的“仁”的精神。《论语》里众多学子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解释“仁”,似乎“仁”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定义,其实归纳《论语》里58段孔子对“仁”的解释,就能勾勒出“仁”。其中最重要的是颜渊问“仁”。在众学子中,“德行科”也就是今天大学的“哲学系”成绩最优秀的颜渊问老师“仁”,那是备受瞩目的。这就是著名的第十二篇《颜渊问仁》,原文是这样的,
6park.com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6park.com

         
          这里孔子对自己的高材生清晰地讲解了“克己复礼”就是“仁”。而“克己复礼”如此重要的四个字,却被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解释得“错得孰不可忍。”中国上由《尚书》至今现代文,每一字每组词变化天翻地覆,要准确理解古文究竟在说什么,最好是列举出同一时代的文句相以对照,在通过《诠释学》所阐述的四个层次“究竟说什么?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应该说什么?”来加以研究。不难想象,南宋朱熹读到“克己复礼”的“克”便望文生义地认为“克服”,于是乎将“克己复礼”四字分成两个部分,“克己”解释为克服和约束自己的私欲。“复礼”解释为使自己的行为回归到礼的要求上。若这样解释原意的话,“己”是一个相对“礼”负面的对象。那么后文“为仁由己”又怎么解释?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那么这里的“己”又是和“礼”相符合的正面,难道不矛盾吗?
6park.com

         
          《大学》引用《周书》里的名言,《康诰》曰:“克明德。”,还有《帝典》曰:“克明峻德。”,注意“克”在文中解释均为“能够”是自古以来的各家定论。
6park.com

          《论语,卫灵公篇》里,“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同样在《论语,子路》里,“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6park.com

       
             在同一《论语》里,出现“恭己”,“行己”和“克己”放在一起研究,不难得出,编撰《论语》的时代有将主语“己”放在第二位的用法。于是重新解释“克己复礼”就是:“自己能够做主去实现礼的要求。”。再解释后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可以推演出,“选择做仁义的事,靠的是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这里“由己”是主动,“由人”是被动。这样来解明孔子对自己最疼爱的学生阐述“仁”时,整句话思路清晰,意思连贯。至于“仁”又当何解释呢?笔者推荐台大傅佩荣教授将“仁”定义为“人生的正路。”
6park.com

         
           (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自己能够做主去实现礼的要求就是人生的正路。一旦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人都会赞许他走在自己人生的正路。走在人生的正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不够聪敏,请你允许我去实行这番话。”
6park.com

       
             以上是笔者自认为最接近孔子思想原点的“仁”的解释。傅佩荣教授同时主张“仁”必须具备两个要求,一是真诚,二是主动。当这种真诚而主动的力量出现之后,就是孔子所谓的“立志行仁”,走上了人生的正路。
6park.com

     
             我们常讲人要“立志”,教育要帮人“立志”。“志”从字形上看是“士心为志”,士是念书人,念书人心之所向就是“志”。《论语》里孔子三次提到立志,第一次是立志于求学;第二次是立志于行仁,第三次是立志于行道或求道。所以谈到志向,三个字跟它有关,第一是学,第二是仁,第三是道。从《论语》开篇念起,第三章就有一段很短的话:“巧言令色,鲜矣仁。 ”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学习儒家首先要知道“真诚”的重要性。“仁”从“真诚”开始,不虚伪,不掩饰,犹如赤子之心。《中庸》说:“诚之者人之道。 ”真诚是人生的正路。真诚牵涉两个问题:一、我要普遍地对每一个人都真诚;二、我的真诚也要看对象,什么样的对象要求我做什么事,我都用真诚的方式把事做好。所以,你可以“巧言令色”,但不要忘记真诚。“仁”的第二要求是主动。人活在世界上,从小开始大部分的行为都是被动的。父母叫我们做这做那;老师教我们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我们被要求守规矩,按原则,一切都纳入规范。如果有一天没有人管我们,没有人督促我们了,我们还会主动去做好事吗?很难讲,说不定只要没人注意,我们就胡作非为了。所以,一个人是否做到主动行“仁”,关系到他的生命是否属于自己的。如果是被动的,什么事都靠别人看管着,那是在应付别人,万一出了事,也会找各种理由、借口。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只要跟别人来往,一定有很多机会可以“行仁”,但是必须有被动变主动,成为自己愿意做的好事,才具有道德价值。如果是别人叫我做的,那我只是别人的意志工具而已。
6park.com

       
          儒家思想重视个体,其重点不是今日社会在民主与法制的基础上所保障的人权,而是肯定:每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而也有不可抹杀的尊贵价值。这也是孟子所谓“人人有贵于己者”的意思。我们学习孔子思想,若能在重视群体和谐时也肯定个体的主体性与主动性,那么在面对现代社会的风潮冲击与时尚诱惑时,就不难把持自己的方向。我们在修养自己时,要时时警觉羞耻心,言行不仅合乎社会规范的标准,更要安于真诚的良知,进而上达无愧于天地神明的境界。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5 银元!

喜欢少一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少一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