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景德镇里的陶瓷匠人
送交者: hgao[♂☆★★★★声望勋衔19★★★★☆♂] 于 2018-06-29 21:56 已读 400 次 6 赞  

hgao的个人频道

他们用了三年,

走访了景德镇百余位手工瓷器匠人,

见了几百件瓷器,

也听了几百个故事,

最终拍下了20余个人物故事。

这部纪录片,总片长125分钟,以成瓷工序为主线,探寻匠人精神之源,向工匠精神致敬。

为寻找原材料,走遍大江南北的小周;为制出优质的瓷泥,守着水碓三十余年的老詹;还有24岁就有十年拉坯经验的小万……

每一位匠人,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精益求精。看似毫不相关,实则步步相扣。

当这些娴熟的手艺糅合在一起,便做成了一件伟大的事——瓷器

这一天,周勇明(小周)刚接完电话,就马不停蹄的出门了。

此次出行,是去三百公里外的抚州老乡家,寻找一种能够复原明代隐雕瓷残片的原材料,也称滑石子。

隐雕瓷表面无痕,而在瓷胎之间隐藏着大千世界的暗雕画面,只有对着太阳才能显现。

驱车行驶4小时后,终于抵达老乡家。看着地上一整袋的石头,小周有些欣喜若狂。然而仔细挑选后,却只得到一小把。

离开前,他对老乡说:“下次有好东西,一定要给我留着,我愿意出高价。”

这些年来,小周为了寻得做隐雕瓷的原料,走遍了大江南北,最终都失望而归。

就算找到了瓷石,想要变成精美的瓷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路上的第一步,就是粉身碎骨,变成泥。

景德镇瑶里的詹金福(老詹),是为数不多的守碓人之一。

水碓是最能体现中国手工瓷器工匠智慧的发明之一。利用水流的动力,带动石锤将瓷石锤打成粉末,用于制泥。

老詹用水碓制泥,已经三十多年了。这些年来,他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乐此不疲。

肩挑着担子,爬上山捡瓷矿石,装满担子后,又一路下山,来到小溪边清洗。

几十斤重的担子,压在他肩上显得很轻。他轻松而又娴熟地将担子放入泉水中,靠着人力的一起一蹲,清洗瓷矿石。

这样的动作,重复几十遍后方才停止。清洗好的大块磁石,还不能直接交给水碓。要用石锤敲打成小碎块,才能放入槽中任水碓敲打。

经过水碓长达10天的敲打后,小碎块成了细腻的泥土,再由老詹进行下一步工序。

泥土倒入沉淀池,反复的淘洗,滤出杂质。沉淀后的泥土,每隔一周,再用脚一点点的踩上两个小时。光脚踩泥,是为了更好的感知泥中存在的气泡,将其排出,不能放任一丝杂质。

三周之后,老詹把踩好的泥压成砖型,这就是瓷不(dun)。每一次瓷石变成瓷不,都需要老詹一个月的辛苦劳作。

尚未成型的瓷土,有着千百种可能性。匠人通过双手的劳作,将瓷土变成了现实。

24岁的万武(小万),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小件拉坯匠人

拉坯的活计,并不是每天都有。要成为一个好的拉坯匠,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底,一般人是不敢雇佣的。

小万从14岁起当学徒,身上有着年轻人少有的稳重和内敛。他说:“学这个东西,最重要的是感兴趣。拉坯的时候,手要稳,能定型。”

靠着这样的定力,一天要拉几百个,眼睛要看几百眼,不容有半点马虎。

拉好的小件泥坯,经过5天左右的自然风干,就可以开始下一道工序了。

65岁的吴文斌(老吴),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利坯高手,尤其擅长利薄胎。

打磨好所需要的工具后,老吴开始修泥坯。薄胎重点在薄,他凭借双手对泥土的感觉,用不同的刀,修不同的厚度。当泥坯达到一定薄度,就到真正考验技艺的时候了。力道稍有失控,之前的一切努力全白费。

四十多年的经验,让老吴变得娴熟又从容。他拿起质地较软的刀,精准下刀去接触泥土,感受刀与泥土摩擦所产生的变化。

利坯时,要做到心无杂念,掌控好每一次下刀的力度,只有这样才是对拉坯匠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这些素雅的泥坯,想要穿上华美的外衣,还得经历一次严苛的检验。只有那些出类拔萃的泥坯,才有幸经由装饰匠人的手。

他们所做的工作,是在尚未烧制的泥坯上用苏麻离青绘制青花图案。

青花,是瓷器装饰工序中釉下彩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瓷器闻名于世的经典发明。

每次绘画的时候,都能联想到自己养的花草是如何弯曲,又是如何随风摇摆,那种自然的美感,被匠人带入青花绘制中。

柔美的藤蔓,一点点延展。饱含水料的笔尖,游离在泥坯表面,使得烧制后的青花,具备阴阳浓淡的色调。

万物有灵,心静如水,游动的笔尖,画的是青花,画的是心境。

这边青花静美,那边昆虫灵动。周云鹤小夫妻的新彩店里,处处充满着欢乐气息。

新彩是釉上装饰的另一门类,由于颜料属性不同,新彩更利于画师发挥细致的工笔画法。

在手绘瓷器的创新上,周云鹤夫妻向来不拘一格。他们最新的手绘昆虫题材,看似简单,却创意非凡。古老的中国手工瓷器,在他们手中再次焕发青春,融入到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黄国江(小黄),已经做了十多年的雕刻瓷器,身边的朋友都改行了,只有他还执着于这门手艺。

小黄出生的那个村子,曾以盛产雕刻瓷器而闻名。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对这门手艺多了一份回忆。他说:“因为热爱才去做,越做越喜欢,有时候晚上做的,不想睡觉,停不下来。”

这些年来,村子里发生了一些变化。因立体浮雕这门手艺学徒时间长,雕刻的成本高,赚钱慢,村里好多人都放下手中的刻刀,改行去做别的营生了。就连以前教过他的师傅,也改行做鞋子去了。

看着身边的朋友们都盖了房,买了车,小黄内心也有过动摇,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坚持雕刻这门手艺。

一件合格的瓷器,必须是万里挑一。这是七百多年前,古代御窑厂留下来的规矩,没有被选中的都要被砸碎深埋,不能流出。

瓷器好不好,往往就靠一把火。窑火,是上天赋予瓷器的最后一道自然之力。

柴窑烧制过程中,掌握火候的人成为把桩师傅。今年75岁的胡家旺,被认为是景德镇最后一位把桩师傅。

从泥土变成瓷器,要经历几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融入了匠人的心血。因此到了把桩师傅这里,责任变得尤为重大。

胡师傅一大早就带领徒弟们码窑装窑。一个窑能放多少个匣钵,匣钵放什么样的泥坯,不同的泥坯放在什么窑位,全凭胡师傅的经验。另外,天气的变化,燃料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烧制的结果。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hgao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