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挑战“非洲单一起源论”,发现古人类餐厅“食腐为生”
送交者: APQ[★品衔R6★] 于 2018-01-25 8:35 已读 255 次  

APQ的个人频道



      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的泥河湾盆地又有考古新发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泥河湾马圈沟遗址考古队项目负责人王法岗18日透露,他们在泥河湾盆地内层位最低、时代最早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马圈沟遗址内发现石制品792件、动物化石1573件。石制品特点鲜明,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可能代表了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的第一次石器技术革命,为认识中国北方早更新世石器技术具有重要价值。此次发掘进一步完善了早更新世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

 

  当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17年考古业务汇报会举行,王法岗在会上做出上述介绍。据悉,此次发掘总深度16.45米,共发现四个文化层,第一至第三文化层为新发现文化层,但发现文化遗物有限。第四文化层为主文化层,文化遗物丰富。

  

  石制品以第四文化层数量最多,对文化面貌反应全面,且较精致。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等。石核、石片特征非常明显,刮削器为主要的器形。与更早的马圈沟其他文化层相比,这些石制品具有明显的进步性。第四文化层层位与半山遗址相同,根据古地磁测年,其时代为132万年。

  

  马圈沟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1500米处的马圈沟南端,王法岗表示,该遗址的发掘进一步延伸了马圈沟遗址古人类遗存的序列,把马圈沟剖面人类活动的文化层增加至15个,时代延伸至120万年左右,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序列,证明古人类在泥河湾盆地演化具有很强的连续性。

  

  此次野外发掘工作自2017年5月开展,目前已完成野外工作,正在开展文化遗址的整理工作。

  

  马圈沟遗址最早发现于1992年。1993年进行第一次发掘,发现第一文化层,时代为155万年。2001-2005年、2014年、2016年连续进行发掘。依古地磁测年结果,时代在176万年至132万年之间,基本建立起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

  

  泥河湾遗址群是世界最早的人类发源地之一,分布在河北阳原县桑干河两岸,因具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而闻名于世,是能与东非奥杜威峡谷媲美、对“非洲单一起源论”提出挑战的世界古人类文化宝库。

石沟遗址

石沟遗址

南非学者在发掘现场考察

南非学者在发掘现场考察

       2012年,河北张家口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发现200万年前人类餐食大象的“远古人类的餐厅,轰动一时。昨天记者从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获悉,正在进行的泥河湾考古发掘取得新进展,在距今约150-160万年的石沟遗址再次发现了古人类的用餐场面。

背景:又一处早期遗址备受瞩目

全世界迄今1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目前发现53处,阳原泥河湾遗址群就占40处。尤其是马圈沟遗址的发掘研究震惊世界,把亚洲的文化起源推进至距今200万年前。马圈沟遗址已经是泥河湾一块金字招牌,泥河湾还有没有可与马圈沟相媲美的遗址呢?今年6月初起,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石沟遗址进行主动性发掘。

石沟遗址位于阳原县泥河湾盆地的东缘大田洼台地的北侧,西距马圈沟遗址1.1公里。石沟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泥河湾考古研究院赵海龙副教授介绍说,该遗址曾经发现过哺乳动物化石,2013年、2014年调查和试掘的时候又发现了石器。

赵海龙透露该遗址年代的确定主要依据石沟遗址与马圈沟遗址之间的地层对比及古地磁学年代测定数据。“2013年泥河湾考古研究院在这两处遗址区中间发现了‘黄灰红’标志性地层组,根据以往对马圈沟遗址纵向剖面的完整古地磁测年数据可知,‘黄灰红’地层组年代约为距今140万年,因此石沟遗址第一文化层年代约为距今150万至160万年。”

今年石沟遗址将发掘100平方米,整个发掘将从6月持续到11月。赵海龙透露:“主要是找人类活动留下的具体遗物,譬如石器。以及跟人类活动相关的哺乳动物化石,另外也想搞清楚距今一百多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的环境和气候。”

发现:3平方米古人类小餐厅只是冰山一角

赵海龙告诉记者,今年石沟遗址发掘分为A、C、D三个区域,目前正在发掘的A区发现了古人类用餐场面。

“石沟遗址A区第一文化层距离地表20米,6月下旬我们在这个文化层不到3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哺乳动物的化石残块40余件和人工石制品9件,动物化石与石制品杂乱堆积于一处。化石具体部位包括残断的牙齿、下颌骨、挠骨、掌骨和完整的股骨、胫骨、距骨等,分属于犀牛、马、羚羊等动物,石制品包括锤击法产生的石核、石片,断块和经过简单加工的刮削器,原料多为来自遗址附近的硅质灰岩、燧石及火山碎屑岩,石器加工简单粗糙,体现了该地区早期人类的石器加工风格。此次发现的石器文化属于我国华北地区的“周口店——峙峪”石片系小石器文化传统。赵海龙告诉记者:“在泥河湾动物化石与石制品并不少见,但在同一个地方两者如此密集地堆积一处,则不多见。”

通过对测得动物化石和石器长轴方向、倾向、倾角统计分析,这批遗物分布杂乱无序。“因此判断应该是一处未经过流水搬运的原地埋藏。石器和动物骨骼化石的共生再次展现了当时泥河湾早期古人类餐食动物的场面。”

赵海龙说,目前的发现仅是冰山一角:“在石沟遗址C区同一文化层也已发现动物化石和石器,初步判断这一带是早期人类的活动区域。”他解释说,石沟遗址距今160万年前应该是湖边,“当时人类很弱小,还是食腐为生,也就是吃别的动物剩下的食物,或是自然死亡的动物。”

反响:专家建议“打包”带回仔细研究

石沟遗址A区发现的古人类用餐场面,对分析反映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行为的石器加工工业、石器原料产源以及获取食物资源的具体方式等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在泥河湾地区寻找“直立人”甚至“能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也因此引发了国内外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领域专家的关注,连日来河北东方人类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谢飞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李超荣研究员,南非金山大学演化研究所罗纳德·克拉克教授,地理、考古与环境研究学院凯瑟琳·库曼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系欧阳志山教授,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加藤真二研究员先后到发掘现场考察。

专家也建议将石沟遗址A区发掘现场“打包”带回研究室,对动物化石和石器的共生情况做进一步研究。赵海龙透露,目前考古发掘人员已对出土遗物进行了现场加固、保护,计划将其整体封箱带回实验室进一步保护、分析,特别对化石表面进行微痕观察研究。

喜欢APQ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APQ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