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日本文化中“寂”的色彩
送交者: 无极白凤丸[布衣] 于 2016-11-21 4:14 已读 613 次 1 赞  

无极白凤丸的个人频道

	

日本文化中“寂”的色彩

  (2016-11-10 19:54:59) 转载
标签: 

日本文化

 

茶道

 

国民性

分类: 日本文化

给“寂”这个抽象概念赋予色彩,有意思。日本文化偏好形而下,尤其在视觉表现上非常极致。

王向远编译的大西克礼著《日本风雅》(一下简称“书中”)一书,是对日本文化中“‘寂’的研究”。在书的代译序“风雅之‘寂’——对日本俳谐及古典文学美学一个关键词的解释”一文,王向远对书中的主要内容做了评述,并对“寂”的色彩进行了概括。概括得挺好,但有需要补充甚至商榷的地方。比如,王向远文没有涉及书中分析的茶道之“寂”,而茶道的色彩远比俳谐更便于理解;还有就是,他对日本文学的“老少”评价,值得商榷。

 

下面引述王向远文的相关内容,并把我的补充和看法写在【】中。

 

“寂”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特别是俳谐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和重要范畴,也是与“物哀”、“幽玄”并列的三大美学概念之一。在比喻的意义上可以说,“物哀”是鲜花,它绚烂华美,开放于平安王朝文化的灿烂春天;“幽玄”是果,它成熟于日本武士贵族与僧侣文化的鼎盛时代的夏末秋初,“寂”是飘落中的叶子,它是日本古典文化由盛及衰、新的平民文化兴起的象征,是秋末初冬的景象,也是古典文化终结、近代文化萌动的预告。从美学形态上说,“物哀论”属于“创作主体”论、“艺术情感”论,“幽玄论”是“艺术本体”论和“艺术内容”论,“寂”论则是“审美境界”论、“审美心胸”论或“审美态度”论;就这三大概念所指涉的具体文学样式而言,“物哀”对应于物语与和歌,“幽玄”对应于和歌、连歌和能乐,而“寂”则对应于日本短诗“俳谐”(近代以后称为“俳句”),是俳谐论(简称“俳论”)的核心范畴;又因为“俳圣”松尾芭蕉及其弟子(通称“蕉门弟子”)常常把俳谐称为“风雅”,所以“寂”就是俳谐之“寂”,亦即蕉门俳论所谓的“风雅之寂”。

【从“物哀”到“幽玄”再到“寂”形成的历史背景看,平安王朝是唐朝文化日本化的时代,是以大一统的天皇朝廷为中心的贵族文化;之后从镰仓时代起,武士崛起,经室町时代到德川幕府时代,形成天皇朝廷与武士政权的二元政治与文化,俗称“菊花与刀”。其中,武士文化受中国传入的宋元文化影响非常大,尤其是中国的禅宗对日本的各种艺道影响最大。上文提到的“幽玄”和“寂”都与禅密切相关。】

 

“寂”是一个古老的日文词,日文写作“さび”,后来汉字传入后,日本人以汉字“寂”来标记“さび”。对于汉字“寂”,我国读者第一眼看上去,就会立刻理解为“寂静”、“安静”、“闲寂”、“空寂”,佛教词汇中的“圆寂”(死亡)也简称“寂”。如果单纯从字面上做这样的理解的话,事情就比较简单了。但是“寂”作为日语词,其含义相当复杂,而且作为日本古典美学与文论的概念,它又与日本传统文学中的某种特殊文体——俳谐(这里主要指“俳谐连歌”中的首句即“发句”,近代以来称为“俳句”,共“五七五”十七字音)相联系。如果说,“物哀”主要是对和歌与物语的审美概括,“幽玄”主要对和歌、连歌与能乐的概括,那么,“寂”则是对俳谐创作的概括,它是一个“俳论”(俳谐论)概念,特别是以“俳圣”松尾芭蕉为中心的所谓“蕉风俳谐”或称“蕉门俳谐”所使用的核心的审美概念,在日本古典美学概念范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但是,相对于“物哀”与“幽玄”,“寂”这一概念在日本古典俳论中显得更为复杂含混,更为众说纷纭。现代学者对于“寂”的研究较之“物哀”与“幽玄”,也显得很不足。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在1941年写了一部专门研究“寂”的书,取名为《风雅论——“寂”的研究》,是最早从美学角度对“寂”加以系统阐发和研究的著作,该书许多表述显得啰唆、迂远、不得要领,暴露出了不少日本学者难以克服的不擅长理论思维的一面,尽管如此,该书仍奠定了“寂”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而且此后一直未见有更大规模的相关研究成果问世,另外的一些篇幅较短的论文更显得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较有代表性的是语言学家、教育家西尾实的论文《寂》(收于《日本文学的美的理念·文学评论史》,东京河出书房,1955年),他觉察到“寂”在内涵上有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的“二重构造”或“立体构造”,但他并没有将这种构造呈现出来。至于在我国,虽然有学者在相关著作中提到“寂”,但只是一般性的简单介绍,难以称为研究。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提出的茶道理念是“和敬清寂”,其中的“寂”最反映茶禅一味。而且,“寂”,就是佛教说的觉悟。

书中写道:《芭蕉花屋日记》记载了据说是芭蕉的一段遗言,芭蕉说:“结束此生前,我还要说句辞世的话……‘从来诸法,常示寂灭相’,这也是释尊此世之言,佛教真谛,除这句话外,别无其他……”以这种精神态度来观察世界、观照自然的时候,一切东西全都显出了“寂灭相”。这种“寂灭相”映照于心眼、付诸艺术表现,……构成了产生“寂”之美的一个契机。

其实,俳句和茶道追求的“寂”,如果离开禅宗,就难以理解,更难以研究。遗憾的是,王向远文没有涉及禅。】

 

……

 

综合考察日本俳论原典的对“寂”的使用,我认为“寂”有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寂之声”(寂声),第二是“寂之色”(寂色),第三是“寂之心”(寂心)。以下逐层加以说明。

 

“寂”的第一个意义层面是听觉上的“寂静”、“安静”,也就是“寂声”。这是汉字“寂”的本义,也是我们中国读者最容易理解的。松尾芭蕉的著名俳句“寂静啊,蝉声渗入岩石中”,表现的主要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寂”。正如这首俳句所表现的,“寂声”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盈耳之“声”来表现“寂静”的感受,追求那种“有声比无声更静寂”、“此时有声胜无声”的听觉上的审美效果。

【其实,松尾芭蕉俳句的这种意境也源自中国,比如,南朝诗人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

 

“寂”的第二个层面,是视觉上的“寂”的颜色,可称为“寂色”。据《去来抄》的“修行”章第三十七则记载,松尾芭蕉在其俳论中用过“寂色”(さび色)一词,认为“寂”是一种视觉上的色调。汉语中没有“寂色”一词,所以中国读者看上去不好理解。“寂色”与我们所说的“陈旧的颜色”在视觉上相近,但“色彩陈旧”常常是一种否定性的视觉评价,而“寂色”却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肯定评价。换言之,“寂色”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陈旧之色”。用现在的话来说,“寂”色就是一种古色、水墨色、烟熏色、复古色。从色彩感觉上说,“寂色”给人以磨损感、陈旧感、黯淡感、朴素感、单调感、清瘦感,但也给人以低调、含蕴、朴素、简洁、洒脱的感觉,所以富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寂色”是日本茶道、日本俳谐所追求的总体色调(茶道中“寂”又常常写作“佗”,假名写作“わび”)。茶道建筑——茶室的总体色调就是“寂”色:屋顶用黄灰色的茅草修葺,墙壁用泥巴涂抹,房梁用原木支撑,里里外外总体上呈现发黑的暗黄色,也就是典型的“寂色”。“寂色”的反面例子是中国宫廷式建筑的大红大紫、辉煌繁复、雕梁画栋。中世时代以后的日本男式日常和服也趋向于单调古雅的灰黑色,也就是一种“寂色”;与此相对照的是女性和服的明丽、灿烂和光鲜

评分完成:已经给 无极白凤丸 加上 50 银元!

喜欢无极白凤丸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无极白凤丸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