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老陈的镜头独家:钟表世界的“官窑瓷”(图文)
送交者: 夺标[布衣] 于 2014-10-25 8:57 已读 881 次 1 赞  

夺标的个人频道

钟表世界的“官窑瓷”

陈 茫 (文、摄影)

          一位初搞收藏的德国友人近来对我大发心得:瓷器收藏中,中国“官窑瓷”与“出口瓷”孰优孰劣根本是个无需辩驳的问题 。官窑瓷,是中国古代皇家集聚最顶尖儿的工匠,专为皇宫烧制的瓷器,凝聚了这些工匠们最出色的技艺与本领,成为当时最高制瓷技艺的代表。而那些中国当年出口到欧洲的大量瓷器,为西方贵族定制,多带有欧美文化印迹,随着对这类瓷器的新奇劲儿过去之后,品玩探究其品质,其实并不算是瓷器的最高水准。毫无疑问,中国几千年瓷器烧制的历史,看家本领与精华体现当然还是着落于皇家宫廷设窑烧造的“官窑瓷”了。           这是中国收藏界里再清楚不过的看法。而放眼于钟表收藏市场,尚在迷雾中逡巡摸索的爱表人,却似乎并未看清钟表收藏中同样的“官窑瓷”与“出口瓷”的道理。今日市场上,人们多是潜心于追寻中国宫廷收藏的西洋古董钟的富丽堂皇。华美贵气的色彩与外形,让收藏者求索的双目因兴奋而失去了对古董钟表品类的一个“全局观”。           当十七世纪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第一只西洋自鸣钟呈给明朝万历皇帝,敲开了中国皇宫大门的同时,也对中国的阴历计时体系,主要是时辰计时形成了一个从未有过的触动。也可以说,钟表的进入,开启了中国人的现代科技启蒙的发端。            东西方的时间观念:圈圈年轮与飞逝的时间直线              中国明清宫廷里当年对钟表这种“奇器”的长久关注,反映出当时西方文化在中国宫廷里的影响。钟表也可以说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而这些交流,本质上其实是触动了蕴含于钟表上的东、西方对时间的不同认知观念。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形成于几千年的中国纪年历法习惯之中。从大处看, 天干地支纪年法,60年一甲子,如没有加上皇帝的年号,中国的纪年将永远会在60年里循环往复。年号纪年则以皇帝的年号为名,随着皇帝轮换与年代推延,由远及近,纪年如同向外扩散的圈圈涟漪与“年轮”,由古至今,螺旋形地向外扩散。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在位超过61年一甲子的皇帝。乾隆帝在位59年,康熙帝登基61年,康熙与顺治交接之年沿用旧年号,康熙元年自第二年算起,恰好60年。超出此范围,年号将循环至登基元年。而往小处看,中国特有的十二个时辰的“看天色”计时,相比欧洲人,从伽利略起就对摇摆频率等时性的研究,到后来出现的钟表,由古至今的时空转换中、对时间的测量像执一把平行于天地的直尺,时间在其上飞驰,如一条直线,永无尽头。           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人全面沿用西历的历史,也颇值得玩味。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开始接触并使用西历,加上当时的民国政府推动,正式实现了西历在中国的普及。在这之前,中国阴历的24节气与时辰之间,并无分秒小时的精细计算,中国人对时间的观念与管理,如同山水画一般,有着大量的“留白”。抛却了对时间精准度的把握,中国人讲究的是把握“时机”,对时间的观念,往往只重“时机”,并没有“时间”的概念。民国初实行西历,那时的中国人还习惯将12个时辰计时称为“大时”,将西历的24个单位叫“小时”,这也算今天“小时”称呼的由来。由此,中国人的计时观念呼应其对时间的态度,非常灵活、善变动。相比最早设计研制出钟表的德国人,他们天性里的严谨思维恰恰与其时间观念相得益彰。由此对比,英、法、瑞士的制表业也多少与此有关。    钟表制造的“出口瓷”与“官窑瓷”           这样的时间观念下,欧洲钟表对中国宫廷、贵族,说是计时器,更毋宁看作是一件精美的玩具。17世纪,制表业已经代表了整个欧洲精密仪器制造、机床、手工业与艺术的综合水平,将其浓缩于一体。而这一时期出口到中国的钟表,在功能与技术上却并不以功能和复杂程度为首要。最重要的,是外形的靓丽,还有迎合中国皇族的猎奇口味。细节上诸如机芯上雕花,寓意“天下太平”的“葫芦盆瓶”装饰,带有各种各样的变动机械和色彩鲜艳的珐琅装饰等等。尤其当时出口中国的钟表在珐琅烧制和绘制上,体现了非常高的工艺与艺术水平。但出口中国的钟表,总体重表而不重内,内部功能的多样与机芯的复杂程度,远不能与欧洲本土钟表相比。同样也正因此,雅克德罗的机械玩偶钟在此时的中国宫廷和贵族中大行其道,成为其中的上上品。          6park.com

雅克德罗的机械玩偶 (图片来源:瑞士纳沙泰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

6park.com

雅克德罗的机械玩偶(图片来源:瑞士纳沙泰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

纵观钟表历史。说到底,钟,是欧洲人以西方的历法与计时习惯创制的时计。西方最早在13世纪就已出现的机械钟蕴含着6个多世纪的历史沉积,几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不断创制的各类计时报时功能与高复杂机芯,持续地将制表技术与工艺推向高潮。与送往中国的宫廷钟相比,欧洲本土市场上流传的古老钟表恰如“官窑瓷器”,无疑代表了钟表制造的最高水准与文化内蕴。

6park.com

"西门与佩罗"珐琅画大洋葱怀表. Jean Duhard a Bordeaus/Jean V.Mussard a Geneve, 尺寸:57毫米, 重量:174克, 制于约1700年(欧洲私人收藏)

6park.com

17世纪英国制表师Edmund Gilpin制造带潮汐显示天文机械表(欧洲私人收藏)

“全手工”的古董钟表

          今天观赏故宫里的西洋钟,这样的钟表说是时计,更毋宁说是一件精美的机械玩具。现代制表已成工业,各大制表公司的手工制作(Manufaktur)也不厌其精,但每块表里,从电脑设计绘图到最后的成品检测,全部都有现代机械的参与,“手工”在打磨、镌刻与安装环节才体现出其真正的“手段”。而古董西洋钟表,全部由人手千雕万琢而成,真正凝聚的是智慧与“心血”。这也必然需要制表师的技艺登峰造极。以这样的角度看,目前市场上新造的雅克德罗人偶闹表售价70万欧元,那么百年前的雅克德罗古董人偶表的价值又该几何?          遥想百多年前一块表的问世,手工绘图、测试、各个机件的制造成型、齿轮的制造、打磨剖光,这些环节无一不是靠人手与制表师的经验来完成。各个机件无一不是经过手指的无数次摩挲与温暖。连最初的表壳都由手工切割打磨而成,对比现代的冲床冲压复制,每块表都独一无二。笔者遍游欧洲表厂,尤其是参观了众多瑞士各大名表的制作工坊,与许多制表师,甚至是顶级品牌的王牌制表师交谈,问及现在是否还能靠全手工完成这一系列制造工艺,答案是无一例外的不能。在采访朗格表厂时,瓦尔特•朗格先生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二战中被俄军占领的朗格当时的表厂所在地——东德小城格拉苏蒂,一日一位俄军军官送来一只走时故障的瑞士Doxa表,命令制表师修理。一般来说表厂并不接受其他厂家产品的修理,无奈之下,制表师拆开表壳瞄了一眼机芯,就断定出故障所在,遂动手依样削制、打磨出所需的齿轮。安装后Doxa表立即回复正常走时。这还只是二战期间的制表师,其手艺精湛熟矜,看一眼机芯,听一下走时,便知道故障来源。这些都来源于对制造全过程的完全了然,以及须归于“天赋”的制表技能,这些在今日的制表界已成为了绝响。而再久远些的大师们,只能让后人们凭借其当年的钟表杰作大叹其技了。           我听过的另一个著名的欧洲制表故事是关于宝玑表的。宝玑大师在1783年开始,为法国皇后制造的“玛丽•安多瓦内特”怀表,整整耗时44 年(1783-1827),跨越两个世纪。这款表配备自动上链机芯,采用特殊的铂金摆动重物,包括分钟三问报时、显示日历、周历和月历的完整万年历、天文时差显示、动力储备时间显示、金属温度计、独立大秒针、小秒钟显示盘、锚形擒纵装置、黄金游丝、双parachute防震装置。所有轴承宝石均采用天然宝石,装备黄金表壳和白色珐琅表盘,还备有另一块天然水晶表盘。几乎当时所有的怀表功能都具备于一身,靠着制表师的细细摩挲与调试,成为制表史上的一个传奇。不论表的巧夺天工,但想想其中蕴含的“手工”,就足以让每一位现代制表师遥思而神往吧?

6park.com

法国宫廷制表师 Gregson Paris 镶宝石老式擒纵机构金质珐琅 二问怀表,制成于1780年。(欧洲私人收藏) 

范曾与唐伯虎•现代表与古董表           这些流传至今的欧洲古董表中凝聚了天才制表师们全部的心血,也成为这一行业毫无疑问的最高成就的代表。相比目前收藏市场上的种种迷雾与乱象,看清钟表制造的实质,对收藏行为而言,就无疑是掌握了拨去层层雾障的一件利器。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和对比:无论范曾的画作价值再涨,唐伯虎以其至高的手笔,尤其还有“不可再生”的作品来源,无疑是更具收藏价值与潜力的投资;再或者,今日在中国疯狂走红的德国画家李希特,他的画无论如何被疯狂收购,又如何与伦勃朗的真品比价媲美?!今日的制表市场上,一块瑞士名厂生产的三问表,动辄几十、上百万欧元。对比200年前的一块三问怀表,凝聚制表师全手工的结晶之作,市场价才往往数万欧元而已。以今日的科技条件,一只最为复杂的手表机芯的生产与安装已并不算太难实现,而遥想欧洲的十六到十八世纪,制表师们全无辅助,仅靠双手与大脑,在手指下千万次摩挲、计算出的天文表、三问表、万年历装置与航海表,可以说是汇集、结合了当时人类最高端的精密仪器制造工艺与科学知识,无疑代表了人类发展中一个历史时段的文化精华。而现代制表业凭借现代的市场运作、定价权利等等诸多手段,一块腕表的价值不能说完全就偏离了它原本的价值。但由此对比,欧洲几百年来不可再生的绝美古董钟表,则如同一件件“地上出土的文物”,它们的价值却被大大低估了。我们相信,一个在持续梳理自身、走向理性的钟表收藏市场,这类欧洲顶级的制表工艺结晶品——古董表将无疑回归“达•芬奇”与“伦勃朗”的身价,这也是仍在完善过程中的钟表投资市场的一个尚可运作、获利的增长点和利润“洼地”。 古董钟收藏的避风港湾          从收藏、保值的角度看,钟表作为早已普及的全人类计时工具,其收藏也是国际化的。欧洲本土出产的老钟表,早已受全球范围的爱表人拥趸和追捧。从保值角度讲,欧洲原产自用的老式钟表,作为钟表里的“官窑瓷”,无论从技术、多样性、艺术成就,以及手工程度上看,都有着更高的价值。          而另一方面,又因为遍布全世界收藏家的拥趸,欧洲的古董钟表其收藏市场也更庞大,综合性更强。这样,它的市场受单一因素的影响就更小,风险也因而更低。近几年,日本经济的持续凋敝,也带累了主要为日本本国藏家青睐的日本风格艺术品市场,其收藏市场行情低迷不已。同样地,受惠于中国多年的大幅经济增长环境,中国的官窑瓷器、明清古玩在国际拍场上屡屡掀起创纪录的新价格。这是在这样的经济环境背景下资金流涌动的一个必然现象。但随着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动,收藏市场也同样会极大地受其影响。因而,收藏市场的国际化,各个收藏区域此消彼长的经济实力与其后必然而来的收藏需求,形成了互补性更强的市场底基,也让收藏行为的风险减小。一只十六世纪德国的“纽伦堡鸡蛋”怀表,一座十八世纪的英国座钟,它们身上除了保有机械时代全手工的绝顶精湛工艺之外,同样也富含对抗市场波动的潜力。所以,以钟表收藏的最高境界着眼,欧洲几百年来生产的那些机芯复杂、外表精美,带有大师签名的宫廷古董钟表,绝对是现代钟表藏家最具价值与潜力的投资。

6park.com

英国宫廷自鸣功能马车表。

喜欢夺标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夺标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