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世界读书日:“我的读书生活—傅佩荣
送交者: 傅佩荣[布衣] 于 2014-04-25 16:55 已读 356 次 1 赞  

傅佩荣的个人频道

主持人:今天我们请到了一位特别的嘉宾,之所以说他特别是因为他有一个称号叫做“问不倒的傅先生”,傅先生是用孔子的精神传播孔子的文化,他不仅是一位国学大家,更是一位融汇中西文化、中西哲学的哲学家。欢迎台湾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傅佩荣先生来聊一个特别的话题—“读书”。在座的很多人都特别喜欢您的书、您的讲学、您回答问题时的风采,听说您有一个称号叫做“问不倒的傅先生”,您能跟我们说说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吗?

傅教授:这个称呼有点言过其实。没有人是问不倒的,我只能说在我的研究领域对于大家的问题大概知道一些,如此而已。众所周知,在校教书的人,所拥有的特点就是专业与精通。如果你是这一方面的专家,对于这方面的东西有责任全部接触,这是自我要求。至于“问不倒的傅先生”这个称呼,大概是因为之前别人问的问题我都能理解透彻并给出回答吧,即使不能完全解答,也可以指明一个方向,引导他找到答案。

主持人:我事先了解过一些您的基本资料,发现您出版的书大概有173种,如果一本书是一厘米厚,173本就是一米七三,真正的著作等身。您平时有很多的时间用于阅读和写作吗?

傅教授:事实上你所谓的173本,这之中可能包括再版的,有些是重复的。我粗略估计100本是有的。为什么可以写这么多书呢?任何事情只要你有恒心,就可以“滴水穿石”。早期我在台湾,学习并教授哲学。哲学是冷门学科,不太受欢迎,我当时是因为家庭贫困、生活所迫所以选择了学哲学。穷困有时会逼着你发展一些专长。再加上之前有口吃,特地去学习怎么说话。思考跟说话,是一体之两面,思考通了说话自然比较有条理。我在美国念完书回到台北,几乎每天写文章。写文章要言之有物。我记得当时最多的时候同时在4份报纸、5个杂志写专栏,平均每天都要写两到三千字,一直持续了至少十年,因此养成了阅读跟写作的习惯。对我而言,本身在教书,所以学习、阅读、写作、思考是连贯的:上课的一些心得可以写出来,写下来的一些心得也可以说出来。因此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非常幸运,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它们之间都有连贯性。

主持人:您应该经常受邀去各地讲学,那么您怎么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写作、阅读呢?

傅教授:我早期给自己定下了“四不”:不碰政治;不上电视;不接应酬;不用电脑和手机。现在其中的“不上电视”已经被打破了,大陆地广人多,电视的传播效果比较好。除此以外其他三条依旧遵守,所以我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我很早就体会到,人的生命在于时间过程,如果浪费时间,就是在浪费生命,浪费生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我对自己的生命非常珍惜,一般轻易不答应,但答应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这样长期以来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对自己的时间非常敏感。任何人要占用我的时间,我都会回绝。我在美国念书四年,每天念书十二个小时以上,因此被大家称为“最不可见到的人”。只有四年的时间要在耶鲁大学获得文科博士,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去休闲。四年之内,除了英文以外,还要考法文、德文、日文。而在美国念大学平均都要七年才能毕业。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您是少有的在大众当中广受好评,但是学术界、业界又给予了高度评价的学者,您平时看的都是一些东西方哲学、国学方面的书籍,那您会读一些通俗读物吗?

傅教授:读书主要看为什么读,阅读的价值在哪里。对于我来说,学习哲学倒也不是特别感兴趣。我父母亲都信天主教,所以我从小就受影响,这个背景对我将来念西方哲学非常有帮助。我自幼在西方《圣经》的熏陶中长大,因此从小就比较偏向西方,对于中国的东西兴趣不是很大。我在念硕士的时候才遇到方东美先生,那是我第一次遇到一位老师可以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高度结合加以呈现。那个时候我很惊讶:中国的哲学有那么好吗?

我到美国念书的时候专攻宗教哲学,在耶鲁大学有幸遇到了余英时先生,他是历史学界的大家。我回台北教书之后就开始研究西方的形而上学、宗教哲学、西方哲学史,中国的儒家哲学等等。真正研究哲学之后就发现:如果我研究西方哲学,永远只能跟在西方人后面做第二流的学者,如果要成为前沿的学者,一定要研究自己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逻辑学对我研究中国哲学帮助很大,提出任何一个观点都需要用三段论证加以支持。我结合西方哲学来研究中国哲学,可以说是独特的角度,这就使得后来我在讲国学的时候比较容易听懂。

至于刚刚提到的通俗读物。我永远不去跟随潮流,那不是我的专长,潮流已经有许多人在跟,那就让别人去跟吧。如果有人说:“我想了解一下西方哲学,”这个时候如果我讲不出来,那就是失职了。《水浒传》、《西游记》之类的通俗小说初中时就读过,大学的时候把金庸的小说全部看了一遍,这些通俗读物是你无聊的时候看的。

主持人:我是一个懒得去读书的人,我想请教您书籍怎么才能读的进?心静就可以吗?

傅教授:会读书分三个层次。以金庸的小说为例:第一层要了解人物及故事情节;第二层分析故事的逻辑性;第三层是把自己投身到小说中。我最崇拜金庸《雪山飞狐》中的平阿四,真正的大侠绝不是指武功高,而是那种不会武功但是有一颗慈悲的心,知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的人。我念书的时候就处在第三层,设身处地。小说如果看到这个境界的话,那金庸的小说都在你手上了。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人性的光辉。

主持人:我刚刚注意到您说您小时候家庭困难,您相信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吗?

傅教授:我父亲是管理灯塔的,母亲在1947年就跟随父亲一起去了台湾,我是1950年出生的。家里穷是因为小孩多。我从未想过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我是因为口吃才会拼命念书,所以我念书没有什么很大的理想,只是因为无路可走。我最喜欢开学,开学会发新课本,一学期的课本我一个星期就念完了。我没有朋友也不能讲话,就只能念书。我也最喜欢考试,因为考试的时候不准讲话。同学们都觉得我是个怪人,我自己也是从“忍受孤独”到“接受孤独”再到”“享受孤独”。

主持人:看您的介绍和经历,会觉得好像书是您的生命一样,您对读书到底抱什么样的态度?

傅教授:我读书时抱着跟古人做朋友的态度。比如念《论语》、《孟子》,很容易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想象成他们的学生。念书的时候也喜欢念一些西方的原著,它们对我帮助很大。他们的思维更加深刻、细腻,任何一个西方哲学家,都有一整套完整体系,而中国哲学到今天依旧是孔孟老庄。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学者所写著作大多在注解发挥孔孟老庄的思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当然要把这个根源研究好。

我第一次来到山东曲阜的时候,拜访了孔庙、孔府、孔林,只有来到孔林我才感觉与孔子真正接近。在孔子墓左边有一间小房子,上面写着“子贡庐墓处”。孟子说:孔子逝世后,学生很不舍,自发替老师送终,守丧三年结束后,学生们抱头痛哭一场,各自回家就业,只有子贡留了下来。子贡在坟边盖了一间小房子,又守丧三年。学生为老师守丧三年已经很了不起,而守丧两个三年的绝无仅有。古今中外有多少帝王将相死了之后树倒猢狲散,为什么只是普通百姓的孔子过世后有几十位弟子替他守丧三年?这就可以看出孔子的不平凡与伟大之处。

孔子所说的话每一句都很有道理,没有一句是落空的,比如“因材施教”。你不一定会对他了解很充分很准确,但是通过我们讲解之后,会发现孔子确实了不起。孔子的志向就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希望以自己平凡的力量让老年人都比较安定,朋友都比较信赖,青少年都得到照顾。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尽管孔子没有做到,但是这句话翻译到外国之后,他们很佩服:“怎么会有一个平凡人有这样的志向呢?”你如果不能把“人性向善”归结到这十二个字,就变成了空话,而孔子说这个话是有根据的。我学儒家40年,教儒家30年,我觉得我的使命就是要把儒家说清楚。孔子认为人有人性,但是人性很多时候不真诚,人会计较利害。你如果真诚的话就会跟每个人都建立适当的关系,而不会去计较利害,“向”是力量,“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要不断向善。你只有把儒家一整套的思想说清楚,才可以教导人们“人性向善”,西方是没有一套哲学思想可以像儒家这样如此完备的。

听众提问:傅先生,您好,我是一名大学生。现在很多人深受电子产品影响,“低头族”随处可见,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忙,没有时间读书,而实际上有不少时间是在浏览网页、刷微博。您怎么看?

傅教授:你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已经知道问题所在。我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因为我从来不用手机,但是我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都需要这些。个人生命就像处在大机器中的一个螺丝钉,你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你看到这个大的世界,常常会感到孤单。因此就会觉得我一定要有自己的圈子可以随时保持联络,有什么快乐可以跟朋友互相分享,有什么痛苦可以跟朋友一起分担,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你不可能从唯心主义(手机)中获得实在的知识,手机固然可以给你带来很多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都是片段而不成型,远远不能帮助你对某一现象做完整的理解。你如果想得到知识,除了信息,还需要完整地从根本出发,常常要把自己的生命想象为一个整体。我最近读到一句话,深受启发,这句话是这样的:“少不学,长无能也。”小时候不学习,长大之后能力就不够。所以不管是哪个学科,学习对于人的能力都是必要的,除了学习没有第二条路。

我常常把自己比喻为桥梁,透过自己的介绍,你可以了解传统的经典。决不能做墙壁,经过我的介绍反而走不过去了。所以我刚刚听你讲,有一些需要,可以多交一些朋友,互相分享,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还是要问一个问题:“我是不是在过自己的生命呢?”有人曾经问罗素:“你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你认为年轻人有什么特色吗?”罗素说:“年轻人在哪里?我没有看到年轻人。因为他们没有思想。”一个年轻人没有思想,他怎么能够存在呢?我说的都是别人说过的,我想的都是别人所想的,那请问你什么时候成为你自己?你不能要求所有的年轻人都觉悟,但如果你想要在这个年龄层有所发展,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的思想只有一个办法——阅读。

所以你说的现象我没有能力去改变,我只能跟你说:“你把时间都花在手机上,可能会错过一些系统的理解。”比如讨论一个问题,通常是两三个来回,如果你能讨论的更多就会更深入,就像柏拉图的《对话录》。很多时候你不知道那个东西的好,因而不愿意放下现在的好,等你发现它的好之后你才发现:这个虽然好,但是还不够。人活在世界上要一直保持这样的想法:“不错,但是还不够。”有了这种想法,生命就有一种由内而发的力量。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动机,有动机才有动力。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30 银元!

喜欢傅佩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傅佩荣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