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托爾斯泰棄家出走原因何在?
送交者: 胸赳赳妻昂昂[布衣] 于 2013-12-10 11:12 已读 39 次  

胸赳赳妻昂昂的个人频道

回答: 细说世界文化未解之谜(之十七——名人懸案   文藝界篇) 由 胸赳赳妻昂昂 于 2013-12-10 11:09

托爾斯泰棄家出走原因何在?
  1910年11月7 日列夫。托爾斯泰在離家出走途中辭世于阿斯塔波沃火車站。這一噩耗令世人震驚,整個俄羅斯乃至全世界都在為失去這樣一位偉大的文學巨匠而悲傷。悲痛過後,人們不禁要問:作家為什麼在83歲的耄耋之年要棄家出走呢?80年來,對這一疑問的探索和爭執一直沒有停止過。研究者分析比較多的首先是家庭因素,尤其是作家的妻子索菲亞。安得烈耶夫娜。傳記作者康。洛穆諾夫認為托爾斯泰晚年精神痛苦主要是由家庭不和引起的。托爾斯泰的密友切爾特科夫更是直截了當地把出走的原因完全推到索菲亞身上。這種觀點在社會上也頗有市場。輿論認為,自1862年結婚以來,雖然夫婦感情在前期很好,但從80年代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急劇轉變之後,夫婦思想的鴻溝就愈來愈深,以致彼此本來融洽的感情發生裂變。早在1885年和1897年托爾斯泰就曾兩度打算出走,但矛盾畢竟沒有到足以決裂的地步,所以均未成行。可是裂痕也一直未能彌合。當托爾斯泰在1910年7 月秘密立下關于文學遺產的遺囑後,索菲亞本已不太正常的精神愈加煩躁,她急於瞭解遺囑的內容,以致在10月27日深夜背著托爾斯泰在書房裏搜尋。這下使得托爾斯泰“已經滿溢的忍耐之杯中又添加了最後一滴。出走的決心在他心中突然形成,不可更改了。”(托爾斯泰最後的秘書布林加科夫語)當晚後半夜,托爾斯泰便在小女兒薩莎和醫生瑪科維茨基的協助和陪同下悄然離開了生活幾十年的雅斯納雅。波良納莊園,踏上了不幸的出走旅程。   此外,研究者們也沒有忽視家庭不和的其他因素。除子女們分成同情父親和母親的兩派外,小女兒薩莎“竭力將父親推上與母親鬥爭的道路”,最後幫助父親出走,亦是事端的直接責任者。   然而,包括托爾斯泰部分子女的許多研究者不贊同上述觀點。高爾基就堅決反對把索菲亞看成“掃帚星”,並正確評說了她在托爾斯泰生活和事業中的重要地位。羅紮諾娃也認為,“並不是夫人的精神狀態,她的歇斯底里發作和喜怒無常,才使得托爾斯泰難以忍受繼續留在自己家裏”。伊利亞。托爾斯泰更是詰問:“難道我父親從家裏逃走,真是因為和他共同生活了48年的妻子……的某些變態?”他們覺得切爾特科夫才是罪魁。   托爾斯泰在深入研究道德哲學和宗教倫理的基礎上,在80年代初形成了“不以暴力抗惡”、“道德上自我完善”、“放棄私有財產”為核心的托爾斯泰主義。並開始過簡樸生活,從事體力勞動,接近農民,實踐其理想。作家的理論吸引了一批崇拜和追隨者。這些托爾斯泰主義者不僅堅定了作家放棄地主階級養尊處優的生活方式、消除他同普通百姓之間的鴻溝的願望,而且最終促成了托爾斯泰與家庭決裂。其中對作家影響最大的是切爾特科夫。   切氏本為上層貴族的出色軍官,但他拋卻軍職,捨棄錦繡前程,回到自己的莊園和農民生活在一起,並把部分財產分給農民。這種共同的道德理想把他倆緊緊聯繫起來。托爾斯泰和切爾特科夫剛剛接觸後便在日記中寫道:“他和我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兩人的友誼從1883年開始一直延續到作家逝世。而且,切氏在托爾斯泰作品出版、思想的傳播、手稿的收集保存多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作家“想不出比切爾特科夫更好的朋友了”。同時,切氏也介入和干預了托爾斯泰的私人生活,並直接導演了文學遺產繼承權之爭。切氏從“放棄私產”的原則推導出“非版權所有”的主張,致使托爾斯泰在1891年就宣佈,凡1881年後出版的他的著作,任何人可以免費再版。1909年托爾斯泰又作出任何人可以免費出版他1881年以前尚未出版的全部文稿的決定,由切氏負責有關事宜。但切爾特科夫並不滿足於此。他於1910年7 月22日草擬了一份關於文學遺產繼承權的最後遺囑,讓作家簽了字。主要內容是作家的一切文著、手稿、日記、信件全由薩莎繼承,並移交切氏出版。隨後他還給托爾斯泰寫去一封“充滿了責備和控訴”的長信。再加上其他托爾斯泰主義者不斷寫來言詞過激的信,指責作家“說的是一套,做的和生活的又是一套”,終於促成矛盾空前激化,托爾斯泰“感覺到自己被撕成兩半”,左右為難,進退維谷,遂下定決心到莊稼人的茅舍度過餘生。   但是,把出走的責任全推在切爾特科夫身上亦欠公允。對於托爾斯泰這樣一位道德高尚、意志堅強的老人,不大可能由他人操縱擺佈。假如沒有早在19世紀80年代已產生的離家出走的思想基礎,遺產之爭的後果就不一定會如此。所以,有人便認為出走的原因應從托爾斯泰的內心深處去找。他的崇高理想和沙皇專制下嚴酷現實的尖銳對立才是他精神長期痛苦的根源,離家出走客死他鄉不過給這種痛苦憑添了幾分悲劇色彩罷了。話又說回來,如果夫人能從道義上理解丈夫,如果切爾特科夫等人不那樣推波助瀾,一個80多歲的老人會下決心冒著嚴寒、拖著衰竭的身軀,背井離鄉去實踐其所謂的主義和理想嗎?可見,出走的原因並不簡單。研究和分析盡可以繼續,但有誰又能真正弄清作家當時的心理狀態呢?
喜欢胸赳赳妻昂昂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胸赳赳妻昂昂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