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论语》讲要 为政第二
送交者: 流水原板[布衣] 于 2013-10-04 21:29 已读 268 次 2 赞  

流水原板的个人频道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为政者,广义指一切政治领导人,狭义指国家元首。政是政治,德是道德。国家政治本于道德,合理、利民,则得民众拥护,譬如北辰之得众星围绕。众星譬如大臣与人民。拱,引申为围绕。人君安居其所,而得臣民围绕拥护,实由人君为政以德而然。中国文化尊重德性,无论国家领袖,机关首长,甚至为家长者,皆应以德为本。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思无邪。

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后经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孔子取舍诗经的原则,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无邪,就是人们看到以后,不会产生邪恶的念头,现在很多电视剧等文艺作品以及游戏都在渲染杀盗淫妄,令人身心浮动,所以应该避免这类污染,还有一些有名气的歌星、影星说话使人思邪,这些都是不好的。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采用法制治国,民众如有不遵者,则齐之以刑。齐作整字讲。即用刑罚来整饬之。这样所得的效果,民众为苟免刑罚,乃服从政令,然非心服。刑罚稍弛,民则犯法,而不以为羞耻,是为无耻。管子以礼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维。国民无耻,亡国之日,不问可知。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道德导民,如有人民不从政令者,则以礼整饬之。如此,所得的效果,便是人民有羞耻心,而且归于正。严格要求自己,做事遵从社会道德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三十而立:至三十岁,已学有所成,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达到对宇宙法则、自然规律不疑惑。遇事可以行权。

五十而知天命:到五十岁,更深入知道宇宙法则、自然规律。

六十而耳顺:到六十岁能将宇宙法则自然应用,达到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踰越法度。顺心而为,所作所为都自然合法,也就是起心动念都不离乎道。

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是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他的谥号。

孟懿子问孝,孔子答复为无违,即不违背自然规律,不违父辈的教导,不违背中华传统文化,这就是孝道。

樊迟:樊迟是孔子弟子,名须,为孔子御车。孔子告诉樊迟说,孟孙向我问孝,我答复他无违。孔子惟恐孟孙不了解无违之意,所以告诉樊迟,以便转为孟懿子解释。

樊迟曰,何谓也。樊迟亦不了解无违何意,故问孔子何谓也。孔子就以生事葬祭三句解释其意义。

生,事之以礼:父母健在时,为子者以礼事奉父母,一切皆合礼制。

死,葬之以礼:父母去世时,以礼办理丧葬之事。如棺墓地等,都要合乎礼制。祭祀时所用的祭品,都要遵从礼制,最好采用素食品祭祀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之长子,名彘,武是谥号。

孟武伯问为孝之道。孔子答复,父母唯其疾之忧。子事父母,不能使父母为子忧愁。唯子有疾病时,父母忧之。皮毛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伤,孝之始也。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弟子,姓言,名偃。

子游问行孝之道。孔子答复他说:今之行孝者,唯说能养。例如以饮食养父母,这就是孝吗?孔子语气一转,便说:我们养犬马,也是养,但一点敬意都没有,如果人子只能养父母,而不能恭敬父母,这与犬马有何分别呢。敬与不敬,是人兽之别。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行孝之道。孔子答复他说:以饮食养父母,不算是难事。唯以和颜悦色侍奉父母,才是难得。一个孝子,与父母相处时,心中自然和顺欣悦,形之于外,便是和颜悦色。此色是孝心的表现,能养父母之心,所以是难。

孔子说了色难之后,即举事例说明。老师有事,弟子代劳。有酒、有食,弟子奉请老师饮之食之。弟子事师如此,如果人子事亲,仅是如此,难道孝道仅仅就是这样吗?

事师着重于尊敬,事父母则着重于亲子之情,须有和颜悦色,所以只拿事师之道来事父母,不足以为孝。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回,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

孔子与颜回谈话,谈了一整天。孔子讲,颜回听,顺畅无碍。颜回只在听,不问一句话,好像愚人。回退出之后,我省察他私下所作所为,亦足以发挥所闻的义理,其实不愚。诸弟子中或有认为,颜子不问,是愚者不能问。所以孔子赞美颜回不愚。颜子默而识之,寡言笃行,正是他人当学之处。所以孔子说颜回不违如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前面孔夫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如何知人,此章视观察三句经文就是知人的方法。

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察,审也。视、观、察,以浅深次第为义。

视其所以,就是看此人平常所作之事。这是从近处看。只看眼前之事,尚不足以了解此人。

观其所由即是观非常之事。这也可以说,从远处看此人如何办事。观察此人过去所作所为,从此人做事为着什么目的,进一步认识此人。

察其所安就是详察其办完事情之后,他的表情如何,以明其本意。行善而安之,则善日进。有过而安之,则恶日积。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是隐藏之义。用以上的方法,即由其人各种事迹去观察,便能知道他是何种人,是君子,是小人,皆能显然,他何能隐匿其实情。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已经读过的书,再加温习思维,古人叫做温书,也就是温故。尚未读过的书,现在研读,以求了解书中所载的事理,即是知新。温故知新,随时吸收新知,而又研究已得之学。如此好学,可以为人师。

○子曰:君子不器。

器是器具,一器一用。舟行于水,车行于陆,各限其用。君子不器者,君子之学,不像器具那样限于一种功用。而是凡有利于大众之事,皆可为之。无论大小事,皆是尽心尽力而为。是以君子求学,不以一器自限,而须博学多闻。虽然博学多闻,犹不以器自许。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如何为君子。孔子答:君子先其言而行,言后于行。如此,言行相符,即是君子。这里也说明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比二字,古注或作公私讲,公就是周,私就是比。君子办事,为公,而不为私。平时修养,亦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此即周而不比。小人办事,为私,而不为公。无事时,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无公。君子就是无私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而不寻思书中的义理,则罔然无所得。读书不求甚解是不行的。不读书,只凭自己思索,终无所得,徒使人精神疲怠而已。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攻为攻书,即读书。孔子讲中道,读书不能攻乎异端即是偏执一端,或不能执两用中,则皆有害。另外异端的邪说也不能涉及。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弟子,姓仲,字子路。诲汝,就是教汝。孔子呼子路之名说:我教你,使你明白下面这个道理,如果对于某个事物你知道,就说你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假装知道,这就是求知的方法。其实君子求知必须求真知。此须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方能得到。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问从政之道,孔子说:多闻就是博学。学无止境,虽然博学,仍有不能完全了解之事,此即是疑。有疑可以存而不论,不可妄加论断,是为阙疑。

慎言其余,则寡尤:说言语要恰到好处,不可多说,多则不免有失。

虽然多见,尚有危疑不安于心之事,亦须阙而不行,是为阙殆。

慎行其余,则寡悔:指无疑惑之事,亦须中道而行,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行动谨慎,就少后悔之事。

言语少过失,行事少后悔,这是从政之道。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鲁君。问孔子:作为国家领导人应该这样做,才能服住人民?孔子对以举错之道。举用正直为公之人,舍置曲枉自私之人,人民则服。若举用曲枉,舍置正直,民受其害,则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谥康。康子乃问孔子,要使人民对上恭敬尽忠,以及劝勉人民为善,应该怎么办?孔子答曰,君行孝道仁慈之政,以庄严面临民众,则能使民敬君。君以孝道教民,并能以慈待民,则能使民尽忠。君能举用善人,而又教化不能之人,则民自能听劝而行善。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有人问孔子,子何不为政。孔子答意,虽然不在官位,只要在家施行孝道,友爱兄弟朋友,亦是为政。孝友是为政之本,除此之外,何事算是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人必须有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如车无轮胎,如何行走?无信之人,妄言妄行。不知其可,即是一事无成,更谈不上学道。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十世者,世为朝代,意问尔后之十代,其制度变易如何?孔子先征以三代之沿革,后答以未来。殷有天下,依于夏朝之礼制,有损有益;原有而不合时宜者,废之,谓之损;其为时需而原无有者,立之,谓之益。周有天下,依于殷朝之礼制,其所损益亦然。其或继周而有天下者,亦必依于周礼而损益之。如是虽百世亦可知也。礼之根本也,即五伦十义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非自己祖先而行祭祀,是谄媚之举。义所宜为者,而不为,是无勇也。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30 银元!

喜欢流水原板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流水原板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