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汉字与拉丁化(鲁迅),回答巎鬯先生汉字是带病遗产出处 
送交者: secretman[布衣] 于 2012-06-18 15:05 已读 77 次 3 赞  

secretman的个人频道


酥油作为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类食物而为世人所熟知,它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出的黄白色油脂。其用途之广,功能之多,如非亲自目睹,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酥油花就是其中之一。


酥油花是一种用酥油作原料塑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的特殊技艺。酥油花是集面塑、泥塑、雕塑之长的艺术珍品。


藏族信教群众有向寺院奉献酥油的习俗,一般仅供点佛灯和僧人食用。每年在寒冬(藏历年正月十五)之前,艺僧们会选取秋天草黄之后产下的牛奶,从中提炼出的酥油是纯白的,而不泛出黄色,油脂呈凝固状,粘性好、韧性高、柔软细腻色泽纯洁清香扑鼻,可塑性极强。用其塑造出的佛像会面如满月,人物肤质白皙。这种酥油塑的人物做工精巧玲珑,色泽绚丽,维肖维妙。

酥油花的由来

充满神秘色彩的酥油花,最早出现在西藏拉萨。据传说和文献记载,酥油花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传说认为,酥油花的产生,是文成公主和她的工匠所做的。藏王松赞干布为了与强盛的大唐修好,主动要求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公主入藏完婚时,从长安带去一尊少年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等身像,称“觉卧佛像”,供奉在拉萨小昭寺。藏族人民为感谢公主给他们请来佛像,带来了麦种、医药和工匠手艺,按照传统佛教仪轨,给佛像奉献鲜花、涂香、净水、熏香、饭食、明灯等六种供品,称为“六供”,示意佛教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称作“六度”。当时正值寒冬已是草枯花逝之际,没有鲜花来敬献,文成公主即命她所带来的能工巧匠,参照宫中绢花模样,用藏人食用的酥油,调入颜色做了一束花朵,替代鲜花。从此,酥油花便作为敬佛供品,并在青藏高原流传开来。在明万历年间这种油塑技艺传到塔尔寺后,在当地艺人们长期精心研制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制作工艺

酥油艺术和十五花灯节传到格鲁派发祥地塔尔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起初,酥油花的内容单调,制作粗糙,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创作的一次次重复,塔尔寺的艺僧们对题材上仅能仿制鲜花感到单调和乏味。这时有人就提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和鲜花一样美丽的人物故事多得象天上的星星数不尽,我们何必画地为牢,放弃对其它题材的探索呢?只要是美好的东西,就可以通过酥油花表现出来,敬献给佛祖!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酥油花诞生至今已走过了千余年的漫漫征途,鲜花是酥油花的永恒主题,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变,就是对佛祖的不尊重。 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一位高僧说道:“当初以鲜花为题材也是活着的人自己决定的,塑造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表现的题材是美还是丑,善还是恶。只要是美的、善的东西,酥油花都可以塑造。”就这简简单单一句话,使人们豁然开朗,长期束缚艺僧的思想枷锁从此被打破。后来塔尔寺建立了酥油花院,专门制作酥油花。






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机构和科学程序。寺里为了鼓励竞争,避免艺术同构和大锅饭,专门设立了两个制作酥油花的机构,一个叫"杰宗曾扎",一个叫"贡茫曾扎",俗称"上花院"和"下花院"。每院有艺僧二十人左右,上、下两个花院分别有总监(称"掌尺")主持,决定当年酥油花的题材、构图、制作分工等事项。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精"、"繁"、"巧"的特点,其设计、制作自古是师徒口手相传,一般都在封闭的环境里精心制作。





由于两个花院在题材和制作工艺上互相保密、封锁消息,长期以来各自都形成了一定的独立流派,他们在竞争中发展,每年都以新的面貌,新的技艺展示各自的成果。


酥油花制作周期长,工序复杂,从准备工作(藏历十月)到正式展出(正月十五)历时三个月之久。为了使酥油光滑细腻,便于操作,先要把酥油浸入冰水反复搓洗、揉合、去杂质、增韧性,揉搓成膏状备用。塑造之前油塑艺僧先要沐浴发愿,进行宗教仪式。仪式毕,掌尺喇嘛和其他艺僧一起选议酥油花的题材,然后设计腹稿,精心构思、策划、布局之后,便分配给擅长人物、动物、花卉、建筑的师傅带领各自的徒弟,在气温零度以下的阴凉房间开始分头工作。所有工作从农历10月15开始到来年正月15完成。


  

酥油花先需做胎。胎内用铁钉、香柴(高原灌丛金腊梅、银腊梅的枝条)、麻皮成人物、动物和植物花卉的骨架;接,用上年拆除下来的陈旧酥油花作原料,掺和上细腻的草木灰,做成较韧硬的黑色胎料,在骨架上泥塑成形,方法近似泥塑的初期制作。但在制胎技巧上更像京津地区的面塑艺术,主要用灵巧的手和一些简单的木制雕刻刀。制胎是一道关键工序,做好胎以后,必须经掌尺对胎形的动态、尺寸大小和相互整体结构的比例等,进行整改审定,才算定型。


  完成雏形后,接是敷面。敷面和制作花草的油料,都是当年纯净的一色新鲜白酥油。在青海高原牧区,许多热爱酥油花的牧民群众,不远千里,自愿将这些叫“加莫勒”的新鲜白酥油,奉献到塔尔寺花院,一年要用去1,000多公斤。艺僧们将研细的矿物颜料和乳白酥油揉成各种彩色油料团,然后按需要用手指一点一片细心地,轻轻敷到制好的雏形胚胎上去。由于酥油花的融点很低,15度就会变形,25度左右就会融化,为了防止体温对酥油花的影响,不使彩油因手温而融化掉,酥油花都是在零度以下的低温房间内制作,并且艺僧们在捏制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为防手温回暖,必须不时浸冰水、抓冰块以降低手温,让手指保持冰凉,他们几乎是用麻木的手指去塑造圣洁的酥油花,要是没有一颗对酥油花绝对虔诚的心,在数十天严寒的冬季制作中,一般人是受不了的。


  


  


  


在制作酥油花中,需要更换别种色彩油料时,则用豆面粉净手,就像画油画时要用纸擦画笔和刮刀一般;做花朵、叶片时,却不需要做胎,而是如制作绢花一样,用深浅不同的彩色油料,一次做成纤细极薄的花瓣儿、叶片儿,一瓣一片地黏结花朵,又一朵一朵地盘结在枝叶上,最为乱真。因为酥油花,是他们用自己充满信仰的一颗心去做的。所以,人们都把用酥油做的建筑、人物、禽兽和花卉草木一并亲切地称作为“酥油花”了。


  


  


  


  
  


余下的便是描金束形。这道工序多由老师傅来做。经过他们对人物背光、衣帽、服装、披肩、飘带等及耳坠、项链、手环等饰物和建筑物上的瓦瓴、图案、藻井的描金绘银;对人像眉目、鼻翼、嘴唇的点缀修饰之后,那人物便会眉目传神,那禽兽就能呼之欲出,那花木自然是风物生情了。同时,由于艺僧个人的思想修养与技术经历不同,也随之表现出了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最后,在掌尺的指挥下,把塑就的大小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亭台楼阁等散件,根据总体设计,一一上盘,连环勾联成一副具有四维空间的立体艺术画卷。所有酥油花都在黑色底盘上被定位成向前倾20度左右的斜度, 形成观赏者稍抬头即可观全景的最佳视角(另一个原因是怕酥油花自上而下融化,上面的融液弄花下面的造型),然后,又在万盏灯火的闪烁下,便会产生一种酥油花从上而下的俯视角,特别是人物肖像,他们的目光就会与观众对接,就会产生凌空飘逸的神秘感,似乎人与神佛在那一瞬间,心灵接触。一般而言,制好的酥油花,因受气温的影响,每隔一两年就要重塑一次。


  


  


  


  


  

  

同时,上、下花院还制作一些精致的小型酥油花卉盆景或单幅小佛像,分别献给塔尔寺各学院、经堂、佛殿,以及各活佛居住地“尕哇”,以表心意,供游人届时欣赏。


  


  


  



经过一代代艺僧的艰苦探索和积累,如今,酥油花的塑造技法已发生质的飞跃。他们率先从单支、单花、单人的单塑法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单塑和浮塑、花架和盆塑相结合的形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大的酥油花以350多个人物形象演绎着生动曲折的佛教故事,场面宏大,内涵深厚,30多名艺僧耗时60多天、耗油3600公斤才创作完成。







塔尔寺的酥油花因为花样年年翻新、内容不断变化、艺术越加精深,已公认超越了它的发源地西藏。美妙绝伦的酥油花与传统藏戏及青海热贡艺术结合,经过艺僧十几代师徒的相传和几百年的创新发展,成为独具魅力的艺术奇葩。这是塔尔寺至高无尚的荣耀。酥油花散发出的独特的艺术芬芳吸引了中外画家、艺术家纷至沓来。他们不顾高原反应,坚持要来青藏高原一睹酥油花这个由僧人创造出的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瑰宝。有人这样说道“:研修绘画,不能不去敦煌,不能不去塔尔寺。”塔尔寺的酥油花和敦煌的壁画一样,是每一个画家的艺术之魂、灵感之源。



本贴由[大天朝的小子民]最后编辑于: 18日/6月/2012 21时14分16秒
喜欢secretman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secretman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