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本质或裸体-关于身体的文化认知 
送交者: 一川[布衣] 于 2010-06-10 13:55 已读 156 次 3 赞  

一川的个人频道


www.6park.com

本质或裸体.pdf
弗朗索瓦.于连继《迂回与进入》之后又一部中西方文化比较小书《本质或裸体》。
  
  于连通篇在论述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艺术中裸体四处而在,中国艺术却没有裸体?
  
  在西方,本质即裸体。裸体自古希腊伊始,就被赋予了其形而上意义。文艺复兴中,裸体代表的是美的整个典型。笛卡尔更是毫不犹豫地说:裸体即本质。在黑格尔那里,人体是人之精神,代表的是一个大写的人,若是表现人共有的精神与能量,没有比完全精准的人体,强劲的肌肉有更好的方式了。
  
  裸体的力量是“震谔之后的静观”,是“逼人正视的本质性”。裸体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是纯粹的而不是情欲的。在西方,裸体是美的理想形式,也是时间上的静止与永恒。因此,西方艺术家更多时候不是考虑裸露的形式,而是裸露的精神——后者并不以肥瘦美丑肌肤的细节来体现。画家对待裸体就像对待完全的自然,这时,画家雕刻家并没有将其个人介入在裸体之中,而是脱出于客观之上。
  
  裸体不是必须,又是一句黑格尔的话:“艺术家如果想突出自己内心生活的严肃时,就不会让自然的东西占上风”。这样,雕像就有了服装。中国人对待艺术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全体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本质出现,或是美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形式;中国人孜孜不倦几千年来追寻个体自我的陶醉,所以裸体在中国不可能出现。
  
  另一个不可能的裸体的原因是中国人眼中的自然不是裸体而是山水。中国人偏好人与山的对望,“山阴道上行”“人在山中游”等等,此时的个人拥有与自然共成一体的“气”。要着意刻画出这种虚无缥缈的气韵与理想不可能或与裸体有关,中国人更愿意勾勒出飘动的衣袖,如水的衣纹。
  
  气韵近似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流动体,关乎于情感维度,在于艺术家的主体意向。如线条,这个富有运动意味的形式在中国艺术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相对实实在在的色彩,中国艺术家却从来没有把它当作必需品。如果说谢赫还把“随类赋彩”放在“六法”之三,后世的荆浩就根本不想考虑色彩对作画有什么用处,顶多把“墨”算上“六要”之末。“传神写照”是中国画的最高目标,古代中国画家鄙视形似,深爱 “神似”。加三根脸毛就能完全突显个人的风貌,在西方人看来是不思议的。书中指出:“中国艺术家并不寻求在可见者使最可见者涌现,也不追求在其中包含理想;相对的,他们追寻以可见者捕捉不可见者:他们要捕捉的是无形的作用,或曰‘神’……然而,‘生动’不由形似而来,而形似在历史上却和裸体紧密相连。”这也是于连认为裸体在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中西方艺术趣味差异之大,不得不让人去追问其差异的本源。
  
  于连就是这样追问者,他在问:中国人追寻过美吗?是什么阻隔了裸体?到底是什么使中国这样例外?
  
  于连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没有认真地去探求“美”究竟是什么,所追求的“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意指,恰恰想反,中国人欣赏的是一种调谐的美,模糊的美,流动的美。譬如中国画中的“岩石”、“松竹”等虽然是“拟人”,却不是“再现”,而是物与心交流所产生的“感悟”,是一种超越主体与客体的努力。这种“忽视”是对“模仿”的忽视,是对“本质”的忽视。中国人对于“美”没有固定性,没有一个抽象的典范(在西方这个典范是裸体),因此中国没有“美学”。于连也承认中国艺术的另一种与西方范本截然不同的本质,同时他尖锐地指出中国艺术中“美”的观念与道德牢嵌,而裸体并不只是“善”。
  
  在篇末,经历过一系列形式与哲学的比较之后,于连注意到了中国语言的特质:“中国语言能作抽象化,但不能作概念的拟人化;文人艺术迂回地意指,但并不作寓意。”就这样,对裸体与不裸体的比较,终究又回到了《迂回与进入》的主题:一个老去的黑格尔主题。
  
  文革之后,一副裸体的张志新让美学界美术界为人体美在中国有无“土壤”大辩论。有位著名的美学家认为黑格尔的人体美与顾恺之所谓“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道理是一样的——“眼睛”与“裸体”都可以很好地“以形写神”,以至于后来的中国画家非常注重“神”;却有意忽略了黑格尔另一句著名的话:“东方观念的光荣在于‘一个人’,一切则隶属于这位客观的存在,以致其他任何人皆无单独的存在,并且在他的主体的自由里照不见他自己。”众所皆知,黑格尔崇拜精神自由,他认为中国人是没有主体自由的,此“神”并非彼“神”。
  
  不过在裸体上面,黑格尔也是矛盾重重;他一面说裸体最自由最美,一面又强调衣服在“形象生动的轮廓间,突显其精神面”。于连也认为黑格尔未能“成功将差别平坦开来”,于是他反问黑格尔:裸体与着衣不都是在体现一个“人”吗?西方艺术的“着衣人”是“像一个人”,而表现裸体是为了捕捉“本质”。
  
  序言中,沈清松提醒读者注意于连忽略了儒学与中国人认知体系的影响。又表露出,西方哲学就是因为太抽象了,西方艺术才那么写实;并指出身体的裸露并不像于连刻意强调的那样与本质接近,无论裸露非裸露,都是“身体的炼金术”。

喜欢一川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一川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