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结论 城市的未来 a
送交者: 一。一[布衣] 于 2010-09-04 16:33 已读 223 次 3 赞  

一。一的个人频道

回答: 城史  由 一。一 于 2010-09-04 15:56


城市兴衰的进程既源于历史,同时也被历史所改变。今天成功的城市化区域也必定是古老原则的体现——神圣、安全和繁忙的地方。的确如此,5000年前的城市只不过是少数人聚集之所,当今时代城市已首次成为大多数人生活的地方。《世界人口展望:2000年修订本》(WorldPopulationProspects:The2000Revision),联合国人口司(UnitedNationPopulationDivision)。 www.6park.com

1960年,世界城市人口仅为75亿人,到了2002年则达到30亿人,有望在2030年超过50亿人。各个阶层城市居民数量都在膨胀,他们所面临的环境截然不同,而且仍在变化之中,这种环境使得都市大邑不仅要与其他大的城市区域进行竞争,甚至还要与为数众多的小型城市、郊区以及城镇竞争。《世界人口展望:人口数据库》(WorldPopulationProspects:PopulationDateBase),联合国人口司(UnitedNationPopulationDivision),2000;《世界都市化展望:2003年修订本》(WorldUrbanizationProspects:The2003Revision),联合国人口司(UnitedNationPopulationDivision)。 www.6park.com

巨型城市的危机 www.6park.com

发展中国家的巨型城市尚处在不断扩展的进程中,更能感受到这些强烈的变化。过去,城市的规模有助于使城市成为内陆腹地的经济主导,而今天,大多数人口密集的巨型城市,如墨西哥城、开罗、拉各斯、孟买、加尔各答、圣保罗、雅加达、马尼拉等,其规模与其说是城市的优势,毋宁说是城市的负担。艾尔-萨克斯、阿米拉马地:前引书,第237页;萨利·E芬德里(SallyEFindley):《第三世界城市:发展政策与观点》(TheThirdWorldCity:DevelopmentPolicyandIssues),选自《第三世界城市》(ThirdWorldCities),第7、11页;《2001年世界各国人口状况》(TheStateoftheWorldsPopulation,2001);哈里斯:前引书,第49页。 www.6park.com

在一些地方,这些城市巨无霸已经输给了规模较小、管理更好以及社会包袱较小的新开发的区域。在东亚,21世纪城市化重要的摇篮新加坡,广义上也包括吉隆坡,已经比人口众多的曼谷、雅加达和马尼拉更成功地融入到全球一体化之中。阿里·巴萨(AliParsa)、瑞敏·凯法尼(RaminKeivani)、卢李新(LooLeeSin)、王索恩(SeowEngOng)、阿希德·艾加威(Asheed(接下页注) www.6park.com

同样,如一位观察家指出的那样,接第254页注③)Agarwai)、巴瑟姆·尤内斯(BassemYounes):《全球化城市的兴起:新加坡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比较》(EmergingGlobalCities:ComparisonofSingaporeandtheCitiesoftheUnitedArabEmirates),伦敦,RICS(TheRoyalInstitutionofCharteredSurveyors)基金会,2003;苏龙·穆罕默德(SulongMohammad):《马来西亚的地区发展规划中作为都市化策略的新城镇》(TheNewTownasanUrbanizationStrategyinMalaysiasRegionalDevelopmentPlanning),载于罗伯特·B普特与亚丁诺拉·T萨劳(RobertBPutterandAdenolaTSalau)《第三世界城市和发展》(CitiesandtheDevelopmentintheThirdWorld),伦敦,曼塞尔出版社,1970,第127~128页。膨胀的城市规模“削弱了墨西哥城的经济威力”。坎德尔:前引书,第187页。该首都由于受到犯罪、交通堵塞、人口压力的困扰,企业家们和有抱负的工人们常常避开这个城市而到发展迅速、管理有方的城市如瓜达拉哈拉和蒙特雷,或者穿过边界到其他城市区域定居或发展。费尔巴克:前引书,第627页;苏茨曼:前引书,第5 页;乔治·马丁、克雷里奥·坎伯林娜·迪尼茨(GeorgeMartineandClelioCampolinaDiniz):《发展中大国的都市化进程》(UrbanizationinLargeDevelopingCountries),引自《巴西经济与人口统计:最近对历史模式的倒置》(EconomicandDemographicConcentrationinBrazil:RecentInversionofHistoricalPatterns),第205~227页;特里萨·PR卡德拉(TeresaPRCaldeira):《墙之城:圣保罗的犯罪、种族隔离与公民权》(CityofWalls:Crime,SegregationandCitizenshipinSaoPaulo),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2000,第233页;《世界都市化展望:2003年修订本》(WorldUrbanizationProspects:The2003Revision);芬德里:前引书,第27页;哈里·W理查德森(HarryWRichardson):《不发达国家中大城市的效率与福利》(EfficiencyandWelfareinLDCMegacities),选自《第三世界城市》,第37页;拉里·罗特(LarryRohter):《第三世界城市的研究模型的兴起》(ModelforResearchRisesinaThirdWorldCity),摘自《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2001年5月1日出版;《芝兰哥的天堂》(ChilangoHeaven),摘自《经济学家》(TheEconomist),2004年5月1日出版。 www.6park.com

(上在近东,像开罗和德黑兰这样的巨型城市为了应付爆炸性增长的城市人口吃尽了苦头,而较小的、更加紧凑的中心如迪拜和阿布扎比却兴盛一时。 1948年,迪拜是一个仅有25万人口的尘土飞扬的居民点,50年之后,人口接近100万人。然而,如何避免经济停滞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城市。巴萨等:《全球化城市的兴起》;图金·内伊肯-雷冯特(TuzinNaycanLevent):《伊斯坦布尔的全球化与发展策略:地区政策与大型都市交通工程》(GlobalizationandDevelopmentStrategiesforIstanbul:RegionalPoliciesandGreatUrbanTransportationProjects),第39次IsoCa大会,2003。 www.6park.com

同迪拜一样,兼容并蓄的态度和积累独特技术仍然对城市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相对而言,接纳不同文化和雇佣一流人才才能帮助小城市发挥比其规模更大的作用,例如当年的特里尔、佛罗伦萨和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做到了这一点。无独有偶,21世纪的小型世界性城市,如卢森堡、新加坡或特拉维夫,它们的经济影响往往超过了人口在1000万人或1500万人、无规则蔓延的巨型城市。约瑟夫·W孔威茨(JosefWKonvitz):《全球化城市与经济增长》(GlobalCitiesandEconomicGrowth),摘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观察家》(OECDObserver),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4。 www.6park.com

当代城市复兴的局限 www.6park.com

在20世纪落下帷幕之时,发达国家巨型城市的经济前景似乎更加光明一些。有统计表明,甚至长期以来被人放弃的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也有所增加,尽管幅度很小。目前有一些人预测,大多数国际化的“世界城市”,如伦敦、纽约、东京和旧金山等城市,事实上已经度过了困难期。苏珊·S费恩斯坦、迈克尔·哈罗伊(SusanSFainsteinandMichaelHarloe):《简介:当代世界的纽约与伦敦》(Introduction:NewYorkandLondonintheContemporaryWorld),选自苏珊·S费恩斯坦(SusanSFeinstein)、艾恩·哥登(IanGordon)、迈克尔·哈罗伊(MichaelHarloe)编《分裂的城市:当代世界的纽约与伦敦》(DividedCities:NewYorkandLondonintheContemporaryWorld),伦敦,布莱克威尔出版社,1992,第7页。敏锐的观察家、历史学家彼得·霍尔表示,“西方文明和西方城市都没有”“表露出任何衰退的迹象”。曼努尔·卡斯特斯(ManuelCastells):《信息化城市》(TheInformationalCity),英国牛津,布莱克威尔出版社,1989,第 146~152页;霍尔:前引书,第7、23页;埃里·利尔:《逍遥法外》(CrimeWithoutPunishment),摘自《标准周刊》(WeeklyStandard),2002年5月27日出版。 www.6park.com

这种乐观态度大多是基于对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和世界范围内经济由以制造业为主向以信息为主转型的认识。理论家萨斯基亚·萨森指出,像纽约、伦敦和东京这样的城市占据“新的地理中心”,它们为世界经济管理提供了战略基点。萨斯基亚·萨森(SaskiaSassen):《世界经济中的城市》(CitiesinaWorldEconomy),加利福尼亚绍森欧克斯,派恩弗治出版社,2000,第5、21页。这些巨型城市之后,她认为还有一组第二梯队的世界经济中心,它们包括洛杉矶、芝加哥、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巴黎、迈阿密和香港。 www.6park.com

显然,这些城市比技术日益落伍、遭受发展中国家巨大竞争压力的曼彻斯特、利物浦、莱比锡、大阪、都灵或底特律等巨型工业城市的前景光明得多。萨森指出:“全球性城市生产的是服务和金融产品。”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些消费品需要用独特的技术和能力来支持,而这些技术和能力只存在于“全球性城市”当中。苏珊尼·麦克格雷格、亚瑟·里波(SusanneMacGregorandArthurLipow):《将人口带回:纽约与伦敦的经济与社会》(BringthePeopleBackIn:EconomyandSocietyinNewYorkandLondon),选自《另一个城市》(TheOtherCity),第5页;彼得·霍尔(PeterHall):《西欧城市的发展与衰落》(UrbanGrowthandDeclineinWesternEurope),选自《大都市时代》第一卷《大城市林立的世界》(TheMetropolisEra,AWorldofGiantCities),第113页;塞格雷:前引书,第99~107页;约翰·R洛根(JohnRLogan):《还是一个全球化城市:纽约的种族与族裔隔离》(StillaGlobalCity:TheRacialandEthnicSegmentationofNewYork),选自《全球化城市》,第 158~161页。 www.6park.com

“距离的摧毁” www.6park.com

以上的评价可能会产生较大的乐观情绪,从而替代20世纪60年代以来过度悲观的观点。甚至最发达的“全球性城市”的规模优势也正在被崛起的新技术所破坏,用人类学家罗伯特·麦克·亚当斯的话说,“技术摧毁了距离,这实在让人敬畏”。罗伯特·麦克·亚当斯(RobertMcCAdams):《文明崩塌的背景》(ContextofCivilizationalCollapse),选自《古老国家与文明的崩塌》(TheCollapseofAncientStatesandCivilization),第20页。 www.6park.com

全球范围跨越巨大空间处理和传输信息的能力破坏了原来城市中心的许多传统优势。整个20世纪后30年的发展趋势是,人口、甚至大公司的总部继续向郊区或小型城市迁移,美国尤为如此。托马斯·克里尔与威廉·特斯塔(ThomasKlierandWilliamTesta):《20世纪90年代大公司总部选址趋势》(LocationTrendsofLargeCompanyHeadquartersDuringthe1990s),摘自《经济展望》(EconomicPerspectives),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2002;罗恩·马丁、彼得·珊雷(RonMartinandPeterSunley):《解构链:创造性概念或万能的政策》(DeconstructingClusters:CreativeConceptorPolicyPanacea),摘自《经济地理杂志》(JournalofEconomicGeography),2002年6月6日出版。1969年,美国最大的公司中只有11%将总部设在郊区,1/4世纪后,近一半的公司将总部迁到城市边缘地区。彼得·穆勒(PeterMuller):《美国全球化城市郊区的转型》(TheSuburbanTransformationoftheGlobalizingAmericanCity),摘自《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年刊》(AnnalsoftheAmericanAcademyofPoliticalandSocialScience),1997年5月出版;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城市展望》(TheProspectofCities),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2002,第41 页。 www.6park.com

这种发展趋势与少数巨型城市在全球经济中起最终“支配和控制”作用的理念相矛盾。很多一流的服务和金融公司毅然留在已有的经济中心,如波士顿、纽约或旧金山,而“电话掌控业务”的运营商很可能远在西雅图、休斯敦、亚特兰大的郊区或国外遥控业务。李·伯德特(LeeBurdet):《不可思议的运动不再持续》(TheUnthinkableMoveNotAnyLonger),摘自《南部企业与发展》(SouthernBusinessandDevelopment),2004年2月6日出版。 www.6park.com

甚至被认为是“全球性城市”关键因素的高端服务也继续向郊区或小型城市分散。在对新增长贡献最大的公司即创业部门中,这一特点尤为明显。彼得·穆勒:前引书;约翰·瑞尼·肖特、金永云:前引书;《引擎抛锚》(EngineFailure),选自《未来都市的中心》(CenterforanUrbanFuture),2003年9月出版;伯德特:前引书;汤姆·萨奇曼(TomShachtman):《街区周围:社区的商务》(AroundtheBlock:TheBusinessofaNeighborhood),纽约,哈考特布瑞斯出版社,1997,第5页。通讯技术的进步预示了将来经济活动的空间更加畅通无阻,人们能够选择到远郊地区或到像法戈、得梅因、苏福尔斯等小城市工作。包含在Inc《最好的地点》调查报告之内,2004年3月,由经济学家戴维·弗里德曼做的研究《利兹:黄铜铺就的城市》(Leeds:CitiesPavedwithBrass),摘自《经济学家》(TheEconomist),1998年8月29日出版;保罗·福克斯与雷切尔·安史沃斯(PaulFoxandRachaelUnsworth),《住在利兹城里的城市—2003》(CityLivinginLeeds——2003),利兹大学,2003;乔纳森·蒂拉佛(JonathanTilove):《2000年人口普查发现美国的新城镇都位于远郊并且白人占压倒性多数》(2000CensusFindsAmericasNewMayberryIsExurbanandOverwhelminglyWhite),纽斯豪斯新闻服务(NewhouseNewsSevice),2001年11月26日出版。迁移的一个结果是郊区景观发生变化,郊区的办公园区比熠熠发光、高耸的高楼更惹人喜爱。《亚洲危机是否会使市郊宽松》(WillAsianCrisisSparetheSuburbs),摘自《实业论坛》(RealEstateForum),1998年11月出版,第101页。 www.6park.com

例如,全球证券业曾经不可阻挡地云集于纽约和伦敦繁华的商业区,现在它们已经逐渐将更大份额的业务转移到两城市外围的郊区、其他小城市和海外去了。公司总部或许还留在城市中心高耸的公司办公大楼里,但更多的公司活动和业务却在其他地方进行。卡斯特斯:《信息化城市》,第151页;彼得·穆勒:前引书;《引擎抛锚》,包含在Inc《最好的地点》调查报告之内。 www.6park.com

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是零售业。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纽约在绝大部分零售业中都居主导地位,到2000年,零售业中最大的20家公司没有一家的总部设在纽约。而以纽约为依托的时装设计师、广告策划执行董事、贸易展览组织者和投资银行家继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零售业公司都将总部设在别处,如沃尔玛零售公司在阿肯色的本顿维尔有效地经营着公司业务。国家零售联盟(NationalRetailFederation),2003,来自网页。 www.6park.com

纽约现在仍然是发达世界中最重要的巨型城市,但是很明显,分散的趋势使其经济上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威胁。在全美国就业机会膨胀的20世纪后30年,纽约的私营部门实际上没有创造出真正的新的就业机会。纽约虽仍保有强大的服务性经济,但正如历史学家弗雷德·西格尔所说,就长远趋势来看,纽约在“每一轮新的发展周期中”会进一步下滑到国内其他城市的后面。查尔斯·V巴格里(CharlesVBagli):《曼哈顿办公用房不足危及经济增长》(OfficeShortageinManhattanImperilsGrowth),摘自《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2000年9月9日;西格尔:前引书,第253页;《引擎抛锚》;杰克逊:前引书,第185页;约翰·诺基斯特(JohnNorquist):《城市财富:美国生活中心的复兴》(TheWealthofCities:RevitalizingtheCentersofAmericanLife),纽约,柏修斯书屋,1999,第60页;安迪·纽曼(AndyNewman):《纽约城市郊区的温和的衰退》(RecessionSeenasGentlerforNewYorkCitysOuterBoroughs),摘自《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2004年2月6日出版。 www.6park.com

甚至在工业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市的日本,软件和其他以技术为主的经营活动已经从大阪和东京主要城市中心开始向城市周围的辖区转移。同样,香港占优势的高技术制造业和工程技术大量转移到其周边的中国大陆地区。“电讯城市”的兴起预示着新的高端工业独立区域的崛起,包括法国、比利时和韩国等国内城市化欠发达的地区。 www.6park.com

家庭通讯办公的逐步推广进一步降低了城市区域所发挥的特有的传统功能。目前,虽然以家庭为中心的经济现在处于萌芽状态,但它表明,拥有精良技术的工人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他们的工作和居住地点。约瑟夫·N佩尔顿(JosephNPelton):《电讯城市的崛起:全球化社会的分散》(TheRiseofTelecities:DecentralizingtheGlobalSociety),摘自《未来学家》(TheFuturist),2004年1~2月号;威廉·J米切尔(WilliamJMitchell):《比特城市:空间、位置与信息高速公路》(CityofBits:Space,PlaceandtheInfobahn),马萨诸塞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5,第94~98 页;道·巴塞洛缪(DougBartholomew):《你的地方,还是我的地方?》(YourPlaceorMine?),摘自《首席财务官》(CFOmagazine),2004年3月15日出版;谢里丹·塔特苏诺(SheridanTatsuno):《高科技城市的策略:日本、高科技与对21世纪的控制》(TheTechnopolisStrategy:Japan,HighTechnologyandtheControlofthe21stCentury),纽约,学府出版社,1986,前言第15~16页;布鲁斯·斯特克斯(BruceStokes):《一号广场》(SquareOne),摘自《国家杂志》(NationalJournal),1997年5月24日出版;阿尔温·托夫勒(AlvinToffler):《第三次浪潮》(TheThirdWave),纽约,威廉莫罗出版社,1980,第204~207页。 www.6park.com

昙花一现的城市 www.6park.com

在此情形之下,甚至那些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地区也面临着人口和经济的挑战。许多20岁左右的年轻人被吸引到城市,他们常常在成家立业之时又离开中心城市。在社会阶梯中向上爬的移民曾是城市复兴的主要推动者,他们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向外迁徙的大军之中。欧洲和日本城市中心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人口危机。大城市对年轻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而现在低出生率减少了各阶层年轻人的人口比例,这样从乡下到城市的传统人口来源被堵死了。菲什曼:前引书,第187 页;《威廉·弗里所做的美国人口普查分析》(USCensusanalysisbyWilliamFrey),布鲁金斯学会;《技术重塑美国》(TechnologicalReshapingofAmerica),第93页;萨拉·B米勒(SaraBMiller):《成本上涨时大城市努力保持新的移民输入》(BigCitiesStruggletoHoldOntoNewImmigrantsasCostsRise),摘自《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hristianScienceMonitor),2003年10月9日出版;《美国城市有了更少的孩子和更多的单身》(USCitiesHaveFewerKids,MoreSingles),来自NewsMaxcom,2001年6月13日;威廉·H弗里(WilliamHFrey):《大都市对国内外移民的吸引力》(MetropolitanMagnetsforInternationalandDomesticMigrants),布鲁金斯学会,2003年 10月;伯杰:前引书,第42页;弗里德曼:前引书,第40~41页。 www.6park.com

随着经济的发展,甚至高端服务业也转移到城市之外的其他地方,许多发达国家主要城市日后的发展只有靠城市的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功能加以维持。如HG 韦尔斯一个世纪前预测的那样,这些城市正在经历着一场变异,从以前引领经济生活的中心向“大集市、各种各样的商店、中央广场和聚会地”的暂时性角色过渡。弗格森:前引书,第42页;威尔斯:前引书,第32页。 www.6park.com

从产生之初城市就发挥着集聚作用。长期以来,中心广场、寺庙、教堂和清真寺附近是商人出售商品的最佳地点。城市作为天然的舞台,它向周围的广大农村人口提供了许许多多全新的人生体验,这一点在远离大都市或文化中心的地区是无法获得的。第一个巨型城市罗马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城市的这种功能。罗马人吹嘘拥有当时世界最大的购物广场、多层建筑梅尔卡图斯·特拉伊尼和罗马圆形大剧场,这是罗马城的娱乐场所,不论从规模还是性质上看,在当时都是空前的。 www.6park.com

法国哲学家雅克·埃吕尔指出,在工业时代,“娱乐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忍受城市病不可或缺的原因”。到了20世纪,出版物、电影、收音机和电视等大众娱乐已被产业化,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影像产品的重要城市,如洛杉矶、纽约、巴黎、伦敦、香港、东京和孟买,与媒体相关的企业在经济中所占份额日益攀升。雅克·埃吕尔(JacquesEllul):《技术社会》(TechnologicalSociety),约翰·威尔金森(JohnWilkinson)译,纽约,梵泰奇出版社,1967,第113~115页;诺曼·本鲍姆(NormanBirnbaum):《工业化社会的危机》(TheCrisisofIndustrialSociety),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69,第113~114页。 www.6park.com

到21世纪初,许多城市经济政策开始偏重于文化产业。城市地区一改过去努力留住中产阶级家庭、工厂,或与城市周边地区进行经济竞争等做法,转而关注流行、“时髦”等短暂性的概念作为振兴城市的关键。B约瑟夫·派恩二世、詹姆斯·H吉尔摩(BJosephPineIIandJamesHGilmore):《经验经济:工作是剧场,每项业务是舞台》(TheExperienceEconomy:WorkIsTheaterandEveryBusinessaState),马萨诸塞坎布里奇,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第1~3页;《关于作为现代都市范例的拉斯维加斯的很好的讨论》(agooddiscussionofLasVegasasmodernurbanparadigm),选自罗伯特·冯图瑞(RobertVenturi)、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ScottBrown)、史蒂文·伊兹诺(StevenIzeenour)编《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fromLasVegas),马萨诸塞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77。 www.6park.com

旅游业在罗马、巴黎、旧金山、迈阿密、蒙特利尔和纽约等城市已经成为最大、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一些城市,如拉斯维加斯和奥兰多,通过提供戏剧性的“经历”以及吸引眼球的个性建筑和全天候娱乐服务设施而实现其快速的经济发展。 www.6park.com

甚至在一些人们认为是不可能的城市,如曼彻斯特、蒙特利尔和底特律,政治和企业领导人希望通过创建“超酷城市”来吸引同性恋者、放荡不羁的文化界人士和年轻的“创新人才”到他们的城市定居和工作。基思·施奈德、沙琳·克罗威尔(KeithSchneiderandCharleneCrowell):《格兰霍尔姆斯的城市理论》(GranholmsUrbanTheory),《五大湖新闻服务报》(GreatLakesNewsService),2004年5月6日;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Florida):《创造性阶层的崛起》(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摘自《华盛顿月刊》(TheWashingtonMonthly),2002年 5月出版;拉里·所罗门(LarrySolomon):《加拿大的外包活动》(CanadasOutsourcing),摘自《金融邮报》(FinancialPost),2004年3月31日出版;佩吉·柯恩(PeggyCuran):《蒙特利尔光明的一面》(MontrealsBrightSide),摘自《政府公报》(TheGazette),2000年9月25日出版。在一些城市,高级社区、上流酒店俱乐部、博物馆与数量巨大、随处可见的同性恋和单身人口的出现,让一度荒凉凋敝的城市中心开始复兴,但这些都不能使人们联想起城市过去强劲的经济活力。艾伦·科威尔(AlanCowell):《曼彻斯特的崛起》(ManchesterRising),摘自《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2001年6月24日;布鲁斯·韦伯(BruceWeber):《艺术的树苗在美国闹市区结出了果实》(ArtsSaplingBearsFruitinDowntownUS),摘自《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1997年11月 19日;本·克拉弗特(BenCraft):《兄弟之爱城市在艺术上下赌注》(CityofBrotherlyLoveBetsontheArts),摘自《华尔街日报》(TheWallStreetJournal),1998年6月24日出版;《在伦敦的阴影下》(InLondonsShadow),摘自《经济学家》(TheEconomist),1998年8月1日出版;尤素夫与吴卫平:《通往世界城市的道路》。 www.6park.com

欧洲大陆的城市——最明显的如巴黎、维也纳和后冷战时期的柏林——更青睐以文化为依托的经济产业。当柏林无力挽回它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时,便把奔放不羁的文化界人士社区作为摇钱树。对城市的实力逐渐地不以商品出口和服务为标准,而是依据城市招牌性的陈列馆、独特的商店、生气勃勃的街道文化和旅游贸易的增长。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Bernstein):《维也纳的伟大没能掩饰失落感》(ViennasGrandeurFailstoMaskaSenseofLoss),摘自《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2003年8月3日出版;阿金·奥尤姆(AkinOjumu):《逃离柏林》(Escape:Berlin),摘自《观察家》(Observer),2001年7月15日出版;约翰·伯格斯(JohnBurgess):《反传统的复兴》(ARenaissanceofCounterculture),摘自《华盛顿邮报》(TheWashingtonPost),2004年3月9日出版;戴维·威瑟尔(DavidWessel):《如果一个城市没有阳光与空调,应该是明智的》(IfaCityIsntSunnyandAirConditioned,ItShouldBeSmart),摘自《华尔街日报》(TheWallStreetJournal),2004年2月26日出版。 www.6park.com

社会分层的前景与局限 www.6park.com

在21世纪,如果能以暂时性的流行经济为基础,且得到仍然占主导的传媒产业、更广泛的世界市场的支持,那么,一些城市或城市的某些部分可能会幸存下来,甚至发展壮大。受到普遍肯定的城市技术区的快速兴起——如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网络繁荣期间纽约出现的“硅巷”或旧金山的“多媒体峡谷”——导致一些人立刻认定,流行时尚和城市的前卫性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主要催化剂。彼得·霍尔:《正在改变的地理:技术与收入》(ChangingGeographies:TechnologyandIncome),摘自唐纳德·A斯科恩(DonaldASchon)、比什· 珊亚尔、威廉·J米切尔(BishSanyalandWilliamJMitchell)编《高技术与低收入者:对积极运用高级信息技术的展望》(HighTechnologyandLowIncomeCommunities:ProspectsforthePositiveUseofAdvancedInformationTechnology),马萨诸塞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第52~53页;《引擎抛锚》。 www.6park.com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缩小和走向成熟,这两个地区最终失去了活力,然而,新的住房市场需求依然扩大。这种需求部分地归功于年轻的专业人士,同时还有年龄较大的富裕人口的增多,其中包括那些希望体验“一种更加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的人群。这些现代的漂泊族经常部分时间住在城市,或者体验城市的文化生活,或者在那里进行重要的商业交易。在一些城市,这些不经常居住的漂泊族占城市人口的1/10,巴黎就是其中一例。琼·戈特曼(JeanGottmann):《互动城市的到来》(TheComingoftheTransactionalCity),学院公园,马里兰大学出版社,1983,第28~43页。 www.6park.com

许多“全球性城市”急迫地将古老的货栈、工厂甚至办公大楼改造成优雅的住宅区,这说明以前的城市经济中心在向住宅休闲区逐渐转变。建筑史学家罗伯特·布吕格曼指出,曼哈顿下城衰落中的金融中心似乎不可能作为技术中心再度繁荣,但可以把原来商业中心建筑外壳巧妙地改造成住宅区,使其成为希望享受城市休闲舒适生活的“富有世界公民”长期或临时的家。罗伯特·布鲁格曼(RobertBruegmann):《美国城市:都市失常或未来一瞥》(TheAmericanCity:UrbanAberrationorGlimpseoftheFuture),选自迈克尔·A科恩(MichaelACohen)、布莱尔·A卢布(BlairARuble)、约瑟夫·S塔琴(JosephSTulchin)、阿里森·加兰德(AllisonGarland)编《为都市的未来做好准备:全球压力与本地推动力》(PreparingfortheUrbanFuture:GlobalPressuresandLocalForces),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6,第59页。 www.6park.com

长远来看,这种以文化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可能不会自我维持下去。过去,艺术成就的发展紧随政治和经济发展之后。雅典首先是一个商业中心,且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之后其他领域才取得令世界惊叹的成就。其他大城市,包括从亚历山大里亚、开封到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伦敦以及20世纪的纽约等,它们非凡的文化产品同样取决于审美艺术与世俗世界之间的紧密联系。泰勒·科文(TylerCowen):《赞扬商业文化》(InPraiseofCommercialCulture),马萨诸塞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98,第31、83~96、108~110、 120页。 www.6park.com

更加广泛的人口流动趋势也给这些城市带来了长期而严峻的问题。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流失——在罗马帝国晚期和18世纪的威尼斯都能看到这一人口流动模式——剥夺了城市地区至关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社会活力。在年轻工人数量下降的欧洲和日本,这些问题尤为明显。在与中国的同等城市竞争时,日本城市因赶不上时代的发展而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城市因有抱负的年轻家庭从农业腹地移居城市而不断得到扩充。戴维·克拉克:前引书,第161~163页;泰赤·萨凯亚(TaichiSakaiya):《知识价值革命,或未来的历史》(TheKnowledgeValueRevolution,orAHistoryoftheFuture),乔治·菲尔德、威廉·马什(GeorgeFieldsandWilliamMarsh)译,东京,讲谈社,1985,第348页;《人口下降影响东京政策》(PopulationDroptoAffectTokyoPolicy),摘自《读卖日报》(DailyYomiuri),1997年1月31日;尤素夫与吴卫平:《通往世界城市的道路》;《出生率下降再次引发关于移民的EE争论》(FallingBirthRatesReviveEEDebateonImmigration),摘自《印度人》(TheHindu),2001年 5月31日;《1999年世界各国人口状况》(TheStateoftheWorldsPopulation,1999)。 www.6park.com

这种情形之下,随着城市年轻人口的不断减少,很难想象意大利时装产业能继续保持主导优势,或日本还能在亚洲大众文化中继续鹤立鸡群。塔玛拉·西森(TamaraTheissen):《婚姻,墨索里尼失去了在意大利的统治地位》(Marriages,MussoliniLosingTheirGripinItaly),摘自《政府公报》(TheGazette)(蒙特利尔),2000年8月6日出版;苏珊·H格林伯格(SusanHGreenberg):《独生子女的增加》(TheRiseoftheOnlyChild),摘自《新闻周刊》(Newsweek),2001年4月23日出版;戴维·霍里(DavidHolley):《意大利的正在长大的小男孩》(ItalysAgingBambini),摘自《洛杉矶时报》(LosAngelesTimes),2002年9月14日出版;《人口下降影响东京政策》(PopulationDroptoAffectTokyoPolicy);《全球婴儿潮终结》(GlobalBabyBust),摘自《华尔街日报》(TheWallStreetJournal),2003年1月24日出版。随时间的推移,全球范围内经济腾飞的城市,如休斯敦、达拉斯、菲尼克斯、上海、北京、孟买或者班加罗尔,似乎注定要开拓它们自己的以艺术审美为依托的产业。《住宅区,闹市区》(Uptown,Downtown),《达拉斯早报》广告增刊(advertisingsupplementtotheDallasMorningNews),1999年4月14日出版;尤素夫与吴卫平:《通往世界城市的道路》;韦伯:《艺术的树苗在美国市区结出了果实》。 www.6park.com

最后,一度兴盛的城市很可能要经常面对深远的社会冲突。以娱乐、旅游和注重“创造”功效为导向的经济只能向一小部分城市人口提供进入社会更高阶层的机会。由于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促进文化和建造威严的建筑上面,城市政府很可能会忽视传统工业、基础教育或基础设施。如果按照这个路子发展,他们的城市很可能会发展成“二元化城市”:一部分是少数世界公民的精英人口,另一部分是为他们服务的为数众多的低收入阶层。朱里安·沃伯特(JulianWolpert):《中心城市是低收入者的避难所还是陷阱:高级信息技术潜在的影响》(CenterCitiesasHavensorTrapsforLowIncomeCommunities:ThePotentialImpactofAdvancedInformationTechnology),选自《高技术与低收入者》,第78~94页;理查德·蔡尔德·希尔、金朱伍:《全球化城市与发展状况》(GlobalCitiesandDevelopmentStates);洛根:前引书,第158~159页;卡斯特斯:《信息化的城市》,第 172~228页。 www.6park.com

为了避免繁荣期短暂的缺陷,城市必须要注重那些长久以来对形成商业中心至关重要的基本因素。繁华的城市不应该仅仅为漂泊族提供各类消遣,城市还应当有尽职尽责的市民,他们的经济和家庭利益与城市命运密不可分。一个成功的城市不仅仅是新潮俱乐部、展览馆和酒店的所在地,也应当是专门化的产业、小企业、学校以及能够为后代不断创新的社区的所在地。 www.6park.com

安全与城市的未来 www.6park.com

长久以来,在持续的混乱中没有任何城市体系能够长存。只有在强有力的法律和秩序统治之下,城市才能兴旺发达。城市居民至少要有某种程度的人身安全感。他们也需要一个负责而有能力的政府来监管合约并监督执行基本的商业行为法规。 www.6park.com

维持一个强有力的安全制度对城市地区的复兴起很大的作用。在20世纪末一些美国城市复兴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纽约,应归功于城市犯罪率的明显下降。之所以有此番成就,是因为城市警察采用了新的执勤方法以及众志成城地将维护公共安全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世纪90年代无可辩驳地代表了美国历史上犯罪率降低的一个伟大时代,这一点为某些大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城市人口适度回流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先决条件。埃里·利尔:《重新审视突破的窗口》(BrokenWindowsReconsidered),摘自《公众利益》(PublicInterest),2002夏季号;弗里德曼:前引书,第40~41页。在经历了1992年灾难性的城市骚乱之后,洛杉矶不仅设法遏制了犯罪,而且明显地完成了经济和人口的复原。弗里德·西格尔(FredSiegel):《美国城市的死亡与生活》(TheDeathandLifeofAmericanCities),摘自《公众利益》(ThePublicInterest),2002年夏季号。 www.6park.com

然而,虽然美国的城市安全问题有所改善,然而,在发展中国家对城市未来的新威胁又浮出水面。伯德特(Burdett):《面向21世纪》。到20世纪末,像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这样的巨型城市,正如一位执法者所言,城市犯罪演变成了“城市游击战”。毒品走私、黑帮势力和普遍的无政府状态也同样困扰着墨西哥城、蒂华纳、圣萨尔瓦多和其他城市的诸多区域。拉里·罗特(LarryRohter):《里约热内卢犯罪与政治的碰撞,城市在恐惧中退缩》(AsCrimeandPoliticsCollideinRio,CityCowersinFear),摘自《华尔街日报》(TheWallStreetJournal),2003年5月8日出版;乔纳森·佛里德兰(JonathanFriedlan):《墨西哥伤口中的生活:办公室,商店和饭店现金需要安全的保障》(LivingaCutAboveMexico:Offices,ShopsandRestaurantsCashInNeedforSaferGround),摘自《华尔街日报》(TheWallStreetJournal),1998年6月24日出版。 www.6park.com

基本安全感的丧失不可避免地损毁了城市生活。对犯罪以及对政府反复无常的恐惧延缓了外国资本的流入,有时候城市周边的安全区域成为外国投资的理想选择。甚至在相对和平的国家,强盗式的官僚机构迫使商业投资不得不转向相对安全和政府贪污腐败较少的地区。 www.6park.com

也许,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环境污染以及与健康相关问题的日益增长更令人担忧。世界范围内至少有6亿城市居民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林登:《发展中世界城市的爆炸性发展》;威达尔(Vidal):《疾病威胁新兴大城市》(DiseaseStalksNewMegacities);托马斯·H 马夫(ThomasHMaugh):《人类开始了土地战利品的抢夺》(PlunderofEarthBeganwithMan),摘自《洛杉矶时报》(TheLosAngelesTimes),1994年6月12日出版。这部分人口自然成了致命性传染病滋生的土壤,外国公民和富人对这种疾病同样没有免疫力。这些威胁不仅迫使当地的专业人士,还有外国投资者都寻求到国外或者更健康的郊区工作或投资。扎卡基斯-史密斯:前引书,第8、38页;洛夫奇:前引书,第23页;麦克吉尔:前引书,第21页;吉尔伯特、古格勒:前引书,第25页;马宾:《南部都市化进程中的郊区与种族隔绝》、《黑暗的航程》(BlackFlight),摘自《经济学家》(TheEconomist),1996年2月24日出版。 www.6park.com

喜欢一。一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一。一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