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禅悟与人生境界 
送交者: 凤娇vs阿娇[布衣] 于 2010-10-30 2:05 已读 25 次 3 赞  

凤娇vs阿娇的个人频道


我们一般人(俗家人)没有入佛的修行,对于佛门中人未得开悟之时的那种怅然苦恼以及“醍醐灌顶”时所获得的开阔欣悦难有真切的体会。但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获得某种智慧的启迪,心境由混沌郁闷转而变得清明开朗,顿然“悟”出某些人生的真谛,这种体验还是常有的。随着日月的增长,这类体验积累多了,便也会产生精神上的变化,使人变得明朗、沉练、豁达、丰富起来。这一点与参禅是一致的。正因为有这种体验,我们对佛学禅悟也就不至于觉得多么陌生。 www.6park.com

禅悟往往很难直接用语言文字表述,于是在佛门就形成一种惯例,借助于形象比喻,或诗词故事,或公案机锋,或门庭施设等种种方便权宜;有时表达的也不甚明了,如水中月,月下影,似是而非,让你自己去琢磨。这反而增加了参禅的神秘和趣味,促使你去细细体会。 www.6park.com

禅悟到底是何种感觉呢?有两首禅诗是这么说的: www.6park.com


竟日寻春不见春, www.6park.com

芒鞋踏破领头云; www.6park.com

归来手把梅花嗅, www.6park.com

枝头春意已十分。 www.6park.com

(一沙尼) www.6park.com


春有百花秋有月, www.6park.com

夏有凉风冬有雪; www.6park.com

若无闲事挂心头, www.6park.com

日日皆是好时节。 www.6park.com

(无门和尚) www.6park.com


诗中的“春意”,“好时节”,便是佛家修禅所要追求的美好意韵和境界,是参透之后的豁然开朗,那么复杂的事情原来竟如此简单明了。这美好的意韵和境界,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是轻易就能够达到的。那是经历了春夏秋冬、芒鞋踏破的苦修过程,最后才突然“顿悟”的。 www.6park.com

唐代青原惟信和尚是一个入佛门修行了30余年的禅师,他谈及自己修禅的体验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www.6park.com

惟信的见山三阶段说,道出了参禅前后不同的精神境界。未参禅前,原是世俗的眼光,对外界停留在肤浅的直觉性认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世俗境界;参禅后,了解到“山”和“水”只是表象,甚至是幻相,一切都起于心对它们的差别认知,于是进入对世俗的否定,对佛法的执著,“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参禅境界;最后的“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则是超越“是”与“不是”,统合了外物与内心,否定了对佛法的执著,领悟了佛法的真诣,从而解脱,反璞归真,这是开悟境界。他从审美感悟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由“原我”的素朴到“自我”的迷执,由“自我”的迷执到“无我”的初悟,由“无我”的初悟到“真我”的彻悟这样一个禅悟生发机制,高度浓缩了禅的智慧,蕴含着丰厚的佛心、禅韵和诗情。 www.6park.com

人们都知道,苏东坡居士对于参禅是极其热情勤勉的,他也有过类似惟信禅师的体验。有一天他与照觉禅师论道,忽有省悟,因而作“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第一首,写参禅前的境况是: www.6park.com


横看成岭侧成峰, www.6park.com

远近高低各不同; www.6park.com

不识庐山真面目, www.6park.com

只缘身在此山中。 www.6park.com


第二首,写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www.6park.com


庐山烟雨浙江潮, www.6park.com

未到千般恨不消; www.6park.com

及至归来无一事, www.6park.com

庐山烟雨浙江潮。 www.6park.com


第三首,及至参禅悟道后,其心境是: www.6park.com


溪声尽是广长舌, www.6park.com

山色无非清净身; www.6park.com

夜来八万四千偈, www.6park.com

他日如何举似人? www.6park.com


这三首偈诗,尤其是第一首,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诗了。他既是写参禅过程的意境,也是写人生不同境界。修禅,悟禅,说到底是追求一种人生态度,达到一种人生状态:明心见性,回到本心清净纯真状态。 www.6park.com

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对人生的境界都有异曲同工的说法。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 www.6park.com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至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严羽之后,诗人潘德兴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说诗,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呢。 www.6park.com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www.6park.com

先哲们的论述,可引导和启迪我们领悟现实生活。以惟信禅师的体验为例,拿名利权位来说,这些东西本是众人人生向往的目标,在世俗的情况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谓“看名是名”,“看利是利”,“看权是权”,于是全力拼搏,苦心经营,于朝于市,莫不孜孜以求。在经历了人生风雨之后,犹见许多人因名利而招致祸灾,身败名裂,纷纷落马,“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遂把红尘看破,再看名利权,名,不过是名缰,利,不过是利锁,权,不过是权狱,一切不过浮云而已。原来,这些“过眼云烟”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可以弃之避之。这就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再及进一步的修养,眼光更高,心胸更开阔了,于是进入又一个新的境界:获盛名而更加谦虚谨慎,无名或失名则能保持清净自信;居高位而不忘本色,更加倾身黎民,处低位亦能安然,始终尽守本职;守巨富而不改勤俭,进而兼济天下,不富则也能安贫乐道,做到独善其身。此时,名还是名,利还是利,权位还是权位,只不过精神境界已更上一层楼,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人活到这份儿,才算是活明白了。 www.6park.com


喜欢凤娇vs阿娇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凤娇vs阿娇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