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一篇长恨有风情 1 
送交者: 屠小七[布衣] 于 2011-01-06 11:08 已读 140 次 4 赞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www.6park.com

陈湘元 www.6park.com

公元807年,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作《长恨歌》,至今将近1200年。一千多年来,《长恨歌》 流传海内外,脍炙人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为人们盟誓爱情的经典语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成为人们感叹爱情悲剧的 绝唱。后人以《长恨歌》为题材改编的戏曲,如《长生殿》、《梧桐雨》、《贵妃醉酒》、《太真外传》,在各种戏曲舞上久演不衰,现在发展到在银幕上、荧屏上 珠玉纷陈。戏中的主人公杨贵妃成为人们喜爱的爱情偶象。《长恨歌》堪称不朽的艺术巨作。
(一)
白居易一生作诗两千多首,对 《长恨歌》情有独钟。因为这首诗是他“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迂而兴于咏叹”(1)的真情所在。虽然他对当时《长恨歌》广泛流传于乡校、佛寺、逆 旅、行舟之中,咏诵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说过“时之所重,仆之所轻”(2)的话,但他自许《长恨歌》是他的压卷之作。他在首次编成十五卷诗集 后,写的“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廿”的诗中写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 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3)
他对诗集的自负溢于言表,尤其是第一句便是“一篇长恨有风情”,更表明了他对《长恨歌》的十分看重。“风情”二字寓有很深的涵意,可以作为理解研究《长恨 歌》的切入点。
据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介绍《长恨歌》的创作缘由:“元和元年十二月,太原白乐天由校书郎尉于周至,鸿与瑯玡王质夫家于是 邑,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迂出色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 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4)其实,白居易并不认为《长恨歌》是以惩尤物,窒乱阶为主 旨。他在自编诗集中,不把它列为讽喻诗而列为感伤诗,就是证明(5)千百年来读《长恨歌》的人,最真切的感受,也不是惩尤物,窒乱阶的严肃思考,而是一个 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一个被作者成功塑造的栩栩如生的爱情女神杨贵妃形象。所以陈寅恪先生认为,读《长恨歌》必须与白居易另一首新乐府《李夫人》参读, “然后始能全解”(6),因为单读《长恨歌》,读不出惩尤物,窒乱阶的意思。
最近发表的陈寅恪先生的遗作《元白诗证史之莺莺传》,进一步考 证“白氏的《长恨歌》是为了弥补元氏《会真记》的缺陷而作的”(7)。会真记即莺莺传,是元稹自托张生,叙写自己与出身寒门、才貌双全的崔莺莺相爱、始乱 终弃的故事。元稹发表了为自己辩解的议论:“大凡天之所命为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迂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变 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人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时人多许张为善 补过者”(8)白居易从贞元18年(公元802年)与元稹同试书判拔萃科及第,同授校书郎,又同居长安华阳观准备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制试,再次同科及 第,二人为至交好友,白居易深知元稹与莺莺的故事,元稹作莺莺传后一年,白居易写了《长恨歌》,白居易不同意元稹的迂腐之论,《长恨歌》没有把杨贵妃作为 尤物谴责,即使在六七年后,元稹作《梦游春诗七十韵》寄给白氏,诗中追述自己与莺莺的故事,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仍然对元稹进行了劝说和批评 (9)陈寅恪先生考证,《长恨歌》是对《莺莺传》的回应之作,使人们对《长恨歌》的理解认识加深了。
白居易早年有一段热烈深沉而没有成为婚 姻的爱情。他的诗集中有一些诗朦胧地记叙了这段情缘。白居易生性豁达,他的诗大都题旨明白,讲的是实际环境,某年某月迂某人、游某地,写得明明白白,赠人 怀人都写明对方的名字。包括他中年后蓄养声伎,写给自家声伎的诗,赠给官伎或朋友家伎的诗,代妓女写的诗,甚至赠给小女尼小女冠的诗,都毫不避讳。这类诗 有几十首之多,有名有姓的伎女有一二十人。但早年有些诗和李商隐的无题诗一样,情深意浓而所指不明。早年叙写与情人相爱和后来寄托感情的诗,只有两首写了 湘灵的名字。许多学者对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作了考证(10)。可惜都没有将这段情缘与《长恨歌》的创作联系起来。其实,读这些朦胧诗,不仅可以发现白氏早 年恋爱情缘的脉络,还可以了解,这段情缘为他写作《长恨歌》提供了现实的爱情生活体验,丰富的感情积淀,以及由此形成的忠贞的爱情理念。还可以了解《长恨 歌》如何融合了作者的这段情缘,包含了他对自己已逝爱情的追忆和呼喊。这就是“一篇长恨有风情”的“风情”所指。
(二)
下 面,我们选读白居易的几首诗,了解白氏早年恋爱情缘,以及其与《长恨歌》的联系:
白居易自述早年刻骨铭心爱情的诗,首先应读元和十一、二年 间(公元816-817年)在江州时所写的《感情》: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 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飘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 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己。
人 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 死。(11)
诗的意思很明白,作者在晒衣物时,看到了昔日情人赠给自己的鞋子,引起了感情的漪澜。这个情人是故乡的东邻女,当时已经明誓终 身,但却未能成婚。乡间女子历来用自做的鞋子作为爱情的信物,这双鞋更是精心制作,不仅外观好看,连里面都有绣工,白居易可能舍不得穿,一直带在身边,从 河南带到秦中再到江州,地有三千里,时隔二十年,足见相当珍惜。“色黯花草死”,可能不只指鞋已陈旧,也可能诗人知道情人已嫁或已死。鸳盟未成,双履仍 在,鞋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的怀念是很深沉的。
东邻婵娟子是谁?白居易诗集中有两首早年的诗作:《寄湘灵》、《冬至夜怀湘灵》,东邻婵娟 子就是湘灵。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12)
《冬 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13)
这两首诗都没有注明作于何时,诗集中 《冬至夜怀湘灵》,前一首为《邯郸冬至夜思家》,是作者青年远游时作品。白居易远游在贞元十四年至十八年间,即二十六岁到三十岁。他作于贞元十五年的《伤 远行赋》“独行踽踽兮惜昼短,孤宿焭焭:兮愁夜长”,记录的就是当时的心情。还有一首《凉夜有怀》与这两首诗意境极为相似,自注是“并未应举时作”。可以 佐证寄怀湘灵都作于应举(贞元十五年)以前,是作者在旅途中的相思之作。
《凉夜有怀》
清风吹枕席,白露湿衣裳。
好 是相亲夜,漏迟天气凉。(14)
白居易有另一首《凉夜有怀》,和前诗感情相同只是时序不同:
念别感时节,早蛩闻一声。
风 帘夜凉入,露簟秋意生。
灯尽梦初罢,月斜天未明。
闇凝无限思,起傍药栏行。(15)
作者与情人早春相别,转眼 到了秋天,相思入梦,情意万千,醒来难以再睡,只好傍栏散步,以待天明,情意何等真切!白居易还有一首《花非花》,是记叙与情人幽会的诗:
花 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16)
诗人的幽会如梦如 云,是很浪漫的。以上几首诗,表明白居易与湘灵已有十分亲密的交往。贞元十九年,白居易授校书郎。他要离开苻离到长安去作官。(17)他写了一首《潜别 离》告别湘灵: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
利 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
乌头虽黑有白时;
惟有潜离与暗别,
彼此甘心无后期。(18)
此 诗亦未注明作于何年月,以及与何人离别。此诗最引人注意的是“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两句,以独栖鸟被锁喻双方因阻力不能结合的无奈,以连理枝 被断喻双方爱情不能成功的心伤。所用的喻体近似《长恨歌》誓词的喻体。白居易从苻离徙家于秦在贞元二十年,故此诗可能作于此时,早于作《长恨歌》一年。白 氏的诗集及史料中,此时除与湘灵相爱外,无其他相爱女子的踪迹。故可推断此诗仍是写给相灵的。且“不得哭”,“不得语”,极写其别之痛;“两心之外无人 知”,极写其情之密;“彼此甘心无后期”,极写其恨之长;除湘灵外,亦无他人可以当。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和所用的文字,与《长恨歌》一脉相通。
有 一首《夜雨》,自注是在渭村时所作: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 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 前心安可忘?(19)
白居易在渭村有两段时间:一是从苻离迁来后,至元和二三年结婚前的三四年时间,白居易任职长安与周至,母亲居于渭村, 长安距渭村不足百里,白居易当常回渭村。二是元和六至九年,白居易母死后丁忧住渭村,后一段在白居易诗中常写作退居渭村,故此诗应为第一段住渭村时作。白 居易写《长恨歌》后不久即调离周至任职京城。元和二年整个春天都寓居京城杨家,当年秋天至迟次年春天,与杨汝士妹妹结婚,婚后寓居京城。此诗是未认识杨氏 前怀念远在苻离的湘灵。乡远人渺,相思不己,秋雨残灯,只有寄托佛法以求解脱。正是极写相思之苦。
白居易记叙与湘灵的爱情,有一首最动情的 《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
思君 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 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20)
这 首诗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来写。这个女子只能是湘灵。湘灵与白居易是苻离邻居。苻离为唐代南北交通要道,“舳舻之会,军漕所历”,临汴水濉水,有埇 桥。(21)埇桥为白氏旧居,白诗中有记载。诗中的洛桥,如实指洛阳桥,白居易早年根本未在洛阳住过八年。如果洛桥为泛指埇桥(或埇桥别名洛桥),则空间 上符合白居易与湘灵的故事。十五到二十三,八年相恋。白居易贞元六七年(十九岁、二十岁)从越中到苻离,贞元二十年才从苻离徙家于秦。时间上也是可以相容 的。至于桥南桥北,东邻西楼,总之是邻居,白氏诗中的方位感,与一些诗中的年龄一样,是模糊的,难于深究。湘灵深得白居易喜爱,但他们的爱情可能有重重阻 力,所以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深深的祈愿,希望上天保佑,能如比肩兽、连理枝成为夫妇。此诗实际上是白居易与湘灵的《长恨歌》。最后四句,已是《长恨歌》结尾 的雏形。读了这首诗,完全可以明白白居易早年的恋爱情缘与写作《长恨歌》之间的源流联系。
就在写了前诗不久,白居易还写了一首《感秋寄 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 岁,牢落两成空!(22)
据王拾遗先生研究,此诗是元和元年秋天,白居易在周至寄给湘灵的,有感于二人婚事成空了。(23)诗中表达了对湘 灵的深切思念,恨不能象燕子一样,回到苻离和湘灵在一起。惋惜与湘灵相爱的时日,耽误了湘灵的青春,不能成就佳期。与前引的《长相思》,感情上是连绵的, 情节上是延续的。
总之,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既不便明说,又不能忘却。即使是“成空”之后,仍不时萦回心头。如一首《有感》:
绝 弦与断丝,犹有却续时。
唯有衷肠断,无应续得期。(24)
言简意赅,伤感之至。诗集中紧接此诗之前尚有《昼卧》、《夜坐》、 《暮立》三首:
抱枕无言语,空房独悄然。
谁知尽日卧,非病亦非眠。《昼卧》
庭前尽日立到夜,灯下有时坐徹明。
此 情不语何人会?时复长吁一两声。《夜坐》
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黄花满树蝉。
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暮立》
这 四首诗应是一组伤情之作。白居易晚年形容自己:“予非圣达不能忘情,又不至于不及情者。事来搅情,情动不可柅。(25)他的一生确实如此。多年以后,他有 一首《梦旧》,似乎仍与湘灵有关:
别来老大苦修道,练得离心成死灰。
平生意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26)
以 上引了那么多的诗来考证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力求再现这个故事的梗概。白氏的这类诗还不止所引这些。推论这些诗是怀念湘灵的,逻辑上有充足理由,但有些诗 的所作年月及所指难以实证。其实,难以实证的只是某首诗是或者不是写给湘灵的,白居易与湘灵的热烈深沉的爱情则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在此只是要考证他的确有 一段恋爱情缘,这段情缘为他写作《长恨歌》提供了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并且导致了他创作《长恨歌》的冲动。即使以上诗作中有一首或几首不是写给湘灵的,或 者另有些写给湘灵的诗没有引入,都不是十分重要了。
白居易青年时期在苻离,是和母亲住在一起。白居易称颂母亲是孝女、顺妇、慈母。对几个儿 子“亲执诗书,昼夜教导。恂恂善诱,未尝以一呵一杖加之。十余年间,诸子皆以文学仕进,官至清近,实夫人慈训所致也。”(27)当时白居易年已三旬,与湘 灵相爱八年,达到枕席之亲,其母应是知道,甚至默许的。白居易与湘灵之间也是有婚姻承诺的。但最终为何没有成婚,一种可能是白居易的父亲或父族不认可这门 亲事。因为白氏是仕宦人家,白居易在堂兄弟中排第二十二,他的祖父是两届县令,父亲作过三任州别驾,伯父叔父堂兄中许多人作过县令县尉主簿。在重门第婚姻 的习俗下,他们要求子弟婚姻要配高门第,这股强大的势力阻止了这门亲事。二种可能是女方原因,女方虽然门第不高但可能家境较好,而白居易当时家境清贫,在 父亲死后一度还较窘迫,以致于要到浮梁大兄处“负米还乡”。女方在不能为妻的情况下,不能接受为妾的安排,甚或根本不愿为白家通婚。(28)女方到二十三 岁才中断交往,应该是实出无奈。后来,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有一首《井底引银瓶》,自注是“止淫奔也“,其中有几句: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 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
为君一 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29)
许多学者认为,这首诗不妨看作包含了作者对自己人生体验的一 种反省。但是他和元稹对莺莺不同,他在感情上从没有背弃湘灵。所以后世许多人认为白居易的人品要高于元稹。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结束后,已经三十五六岁 了,很快与杨氏结婚。杨家是当时的高门第,白居易官居翰林,“仕为清望官,婚配高门第”。符合当时青年士子出身的最好标准。杨氏不识字,比白居易至少小十 一、二岁。(30)二人虽然白头到老,但只是“平庸的家庭关系,并以(白)蓄养声伎为补充(31)”。绝对比不上白居易与湘灵的激情、深情与痴情。
(三)
白 居易是带着爱情的伤痛写《长恨歌》的,他将自己的恋爱情缘融入了诗中,丰富了《长恨歌》的故事。
《长恨歌》写作的主要依据是民间传说。杨贵 妃死后,她的故事于民间广泛流传。时隔五十年,这些流传自然会有多种不同版本。比如,杨贵妃是死后归道成仙还是未死东逃海外,就有不同说法。稍后于白居易 的诗人李商隐,作了一首《马嵬》,他就采用了东逃说:
海外徒闻事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 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32)
李诗亦属唐诗精品,只是影响不及《长恨歌》。白居 易当时家于渭村,在骊山华清宫东不足百里。任职的周至,在马嵬坡西也不足百里。他权摄的昭应县,正是华清宫所属的县。(33)白居易完全可能听到不同版本 的传说,加上王质夫、陈鸿的介绍,是他自己或者他们三人选择了最能表达他的爱情观点的归仙说来进行创作。
《长恨歌》不仅是爱情故事,也是历 史故事。作品也体现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历史观点。白居易在写《长恨歌》前八个月,刚刚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制试。关于唐玄宗,他在试策中是这样写 的:“太宗以神武之姿,拨天下之乱。玄宗以圣文之德,致天下之肥。当二宗之时,利无不兴,弊无不革,远无不服,近无不和。”“贞观之功既成,而大乐作 焉。”“开元之理既定,而盛礼兴焉。”“虽成康文景之理,无以出此矣。”“洎自天宝以降,政教寝微,寇既荐兴,兵亦继起。兵以遏寇,寇生于兵,兵寇相仍。 迨五十年。”(34)可见白居易对唐玄宗极为推崇,把他和唐太宗并列。对天宝以后的荒淫失政,只是略有批评。即使是这样的态度,制试的结果,仍以“言直, 入四等”,只授了周至县尉。而同试的好友元稹,却得到第三等,在京城任左拾遗。不料,元稹 上书论时事,为执政者所恶,九月贬为河南县尉。(35)这些事使白居易在论及朝廷时,不能不有所顾忌。因此写《长恨歌》时,不论是出于封建士子忠君的要 求,或者是出于艰难应试九年始为县尉的谨慎,白居易都不得不对唐玄宗和杨贵妃采取为尊者讳的态度。
唐玄宗和杨贵妃毕竟是一对有特殊地位的男 女,白居易融合自己的感情写他们的爱情故事,必须努力赋予他们“在某些方面”和“普通男女的不幸爱情故事具有相同之点”。(36)由于白居易做到了这一 点,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是《长恨歌》成功所在,也是《长恨歌》的魅力所在,也是《长恨歌》为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白居易是如何融入自己的感情,把《长恨 歌》写得感天动地,荡气回肠,曲尽情致,沁人心脾,引起读者共鸣?集中在三点:
首先,他极力美化杨贵妃,极写杨贵妃的美貌、才艺和忠贞。唐 玄宗重色夺媳,取寿王妃杨玉环于寿王府,杨玉环被动地离开了结婚五年的寿王李瑁,来到唐玄宗身边,并经过了五年名号太真,却实际身分不明的宫廷生活才册为 贵妃(37)。白居易在诗中把这些情节掩饰得无影无踪。46岁的安禄山认29岁的杨贵妃为母,天宝十年,“禄山生日…后三日,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 大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之。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 外。”(38)此事后来见于取材严谨的《资治通鉴》,当时不会没有传闻。白居易对一切亵读贵妃形象的丑闻事实都予摈弃。《长恨歌》中描写贵妃也不采用陈鸿 所用的“善巧便佞”“娈婉万态,以中上意”明显含有贬义之词,而是以含蓄婉转的笔法写实,字里行间寓藏着十分的赞美。如以“天生丽质”写其美,以“回眸一 笑”写其媚,以“出浴”写其娇,以“春宵苦短”写其得宠,因美生媚,以媚示娇,恃娇争宠,这是普通女子都会做也能做的。正是古代完整体现女性美的题中应有 之义,其中可能还包括有作者心中湘灵的影子。白居易自己有很高的音乐素养,他欣赏杨贵妃的音律歌舞才华。“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表现了杨贵 妃歌舞冠群。《长恨歌》中两处提到霓裳羽衣舞,此舞虽源出异域却是玄宗与贵妃改编成舞。唐代诗人王建在《霓裳词》中写道:
伴教霓裳有贵妃, 从初直到曲成时。
日长耳里闻声熟,拍数分毫错总知。(39)
杨贵妃可能是此舞的教练、导演,甚至有时自己领舞。白居易在写 《长恨歌》以后二十年任苏州刺史时,力倡排演霓裳羽衣舞,还念念不忘《长恨歌》:
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
君不见, 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原注:长恨歌云)(40)
可见,白居易与杨贵妃都爱好霓裳羽衣舞,足可称为知音。白居易美化杨贵妃,最关键 的是采用民间传说临邛道士寻仙的故事,并以全诗十分之四的篇幅极力铺陈:在虚无飘渺的海上仙山,杨贵妃依然美貌绝伦,依然响往人间爱情,虽然是被玄宗无奈 赐死,依然忠于玄宗,无怨无悔。采用了这一传说,“畅述人天生死形魂离合之关系”(41),李杨爱情传奇地从人间向天上发展,完全免除了杨贵妃在宫廷荒淫 生活中的任何道义责任,并使杨贵妃对爱情的忠贞得到突出表现。这种神来之笔,“使杨贵妃的形象更完整、更理想、更优美、更典型。她不但是一个希世的绝代佳 人,而且是一个生死不二,极其坚贞,忠实于自己爱情的女子。她不但具有妍丽的姿色,而且具有优美的品质、不论是从形体到灵魂都是美的体现。”(42)“艳 质无由见”,“愿至天必成”,“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作者心目中的湘灵也是美丽忠贞的女子。有理由相信,作者是带着对湘灵的深情和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塑造的杨贵妃形象,诗中的杨贵妃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人们最喜爱的爱情美女之一。
第二,极力渲染唐玄宗对贵妃死后的思念。唐玄宗一生宠幸过无 数女人,最得宠的后妃先后有王皇后、赵丽妃、武惠妃、传说中的梅妃、然后才是杨贵妃。即使宠幸杨贵妃的初时,也不忘梅妃。传说有夷使贡珍珠,玄宗密封珍珠 一斛赐梅妃,梅妃不受并写诗作答:“柳叶双眉久不描,残粧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诗见于全唐诗。玄宗命人谱曲,号一斛珠,以后一 直作为词牌流传。玄宗还可能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有暧昧的感情。(44)长恨歌把唐玄宗对许多女人的感情定格为专宠杨贵妃一人,既呼应了杨贵妃对唐玄宗爱 情的忠贞,也使这对情爱不专的帝妃夫妇关系似为平常人的夫妇关系。《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思念杨贵妃的篇幅,超过了叙写李杨共同生活十六年的篇幅,写得细致 入微,传神入化。在蜀则“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回到长安则“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 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凡春风秋雨,西宫南内,见人见物,见星见月,几乎无时无处不在思念贵妃,这是夸张了唐玄宗的思念之情。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破潼 关,唐玄宗弃王孙百官于不顾,仓皇出逃,此时贼势席卷中原,唐军主力损失殆尽,玄宗焦虑、悔恨、压力都十分沉重。马嵬事件起于突然。事件之后太子李亨不随 入蜀,侍从人心不稳,全国也不知皇帝所在。玄宗在离开长安一月之后才在去蜀途中下诏罪已责躬,从新部署战略安排。他不知此时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尊他 为太上皇。一个月后,玄宗在成都才接到奏章,他只能被动承认事实,此时蜀地也发生几起叛乱,玄宗应该是焦头烂额。他虽然愧对和思念贵妃,但很难想象此时能 一心一意、朝朝暮暮思念贵妃。即使回长安,由于与肃宗父子间的芥蒂并未消除,先是在回京是“奉养”还是“复位”生过波折,后来由于宦官李辅国从中离间,父 子间紧张关系日益加剧,李辅国领兵逼迫玄宗从南内迁居西宫,惊得玄宗几乎跌下坐骑。而后还断绝了玄宗与外界的交往,更换和裁减了侍奉玄宗的后宫人员,把玄 宗亲信高力士等流放边远州郡,大臣颜真卿上本问候玄宗起居,也即遭贬官外放,肃宗终年不见玄宗一面。(45)玄宗晚年日子很不好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杨贵妃“魂魄不曾来入梦”,正是玄宗思念繁杂不专所致。陈寅恪先生评论《长恨歌》写玄宗思念贵妃是“文人描写,每易过情”(46)。其实,白居易在此是充 分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白居易八年相爱生活中,多次离家远行,经常处在相思之中,对思念有很深的体验和感受,“无日不瞻望”;“一日九回肠”,“无夕不思 量”,“一夜魂九升”,“思君秋夜长”“月冷霜华凝”;“思君春日迟”“草坼花心开”,他把自己的体验写到唐玄宗身上,才能写得如此精彩感人。
第 三,极力升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盟誓。李楊的盟誓,是表明二人虽名为君臣,但如同民间夫妇一般,以忠贞互许。中国历史上至高无上的帝王与后妃盟誓要终生 相好、世世相好的,实属绝无仅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七月七日是道家王子乔升仙的日子,是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的乞巧节,长生殿 是华清宫里祀道家天神的场所。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虚构此时此地的盟誓,是要突出这个盟誓的神圣和可信。但是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唐玄宗从未在夏季幸过华清 宫,长生殿作为祀神的斋宫,也不是夜半曲叙儿女私情的场所,“时间空间皆不容明皇与贵妃有夏日同在骊山之事实。”(47)白居易精心虚构此时此地盟誓情 节,并且让杨贵妃在蓬莱仙山加以确认,是要把李杨的爱情悲剧,化为一个完美的结局,以寄托他本人的爱情追求。尤其是誓词,陈鸿在《长恨歌》传中只说“愿世 世为夫妇”。白居易用艺术的语言表述,化用的就是他自己爱情诗中的原词。从“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 枝枝连理生。”最后提炼成“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脉相承,更为炉火纯青。“比翼鸟”,原出《尔雅•释地》,原释是“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 不飞,其名谓之鹣鹣。”曹植的《送应氏》诗:“愿为比翼鸟,施翩起高翔”(48)。以比翼鸟喻至交朋友,自白居易在此喻为夫妇,从此成为比喻爱情的专用 词。《长恨歌》的誓词,就是白居易自己对爱情的理念和追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也是“唯有衷肠断,无应续得期”的另一种表述。
总 之,《长恨歌》是诗人在特定时间(经历爱情悲剧之后)、写特定主题(表达自己的爱情理念)之作。既叙事咏史,又感伤抒情。诗人在基本事实的框架内,倾注自 己丰富的感情,创造了完美的艺术典型,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和历史上实际的杨贵妃,不失真又有距离。和白居易 此后在其他作品中的杨贵妃形象,因写作意旨不同也不一样。元和四年,即写作《长恨歌》后的三年,白居易完成了《新乐府诗》五十篇,其中有几首都写到杨贵 妃。如《胡旋女》: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 妃,金鸡幛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 十年来制不禁。……”(49)
这里白居易把杨贵妃与安禄山相提并论,并且指责杨贵妃与酿成祸乱有关系。还有《李夫人》:
“君 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
又不见,秦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
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
生 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国色。”(50)
白居易在这首诗里明白地指责杨贵妃“尤物惑 人”。回到了陈鸿的《长恨歌传》的主旨,也和好友元稹《莺莺传》论尤物的观点相一致。为什么这几首诗与《长恨歌》如此不同?因为此时白居易已不是为寄托自 己的感情,表述自己的爱情追求。此时他充任左拾遗,他写《新乐府》是要承“诗三百之义”,“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51)和这些讽喻诗相 比,《长恨歌》弹的是别调。
作者因何弹别调,只为“风情”在心潮。读《长恨歌》一首,以为本文结语:
非花非雾意绵绵,居易湘 灵梦不圆。
谁解风情长恨曲,人间无尽唱鸳缘!
注:
(1)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45,964页,中华书局,1979年。下同。
(2)《白居易集》卷45,965页。
(3) 《白居易集》卷16,349页。
(4)《白居易集》卷12,237页。
(5)《白居易集》卷12,239页。
(6)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2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7)陈寅恪:《元白诗证史之<莺莺传>》载新华文 摘,2003年11月,68页。
(8)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莺莺传16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9)《白居易 集》卷14,292页。
(10)《顾学颉文学论集》9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王拾遗:《白居易传》33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19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1)《白居易集》卷 10,203页。
(12)《白居易集》卷13,268页。
(13)《白居易集》卷13,260页。
(14) 《白居易集》卷13,262页。
(15)《白居易集》卷14,281页。
(16)《白居易集》卷12,244页。
(17) 顾学颉编:《白居易年谱简编》,《白居易集》1597页,本文中所引白居易生平家世均见此年谱。
(18)《白居易集》卷12,241页。
(19) 《白居易集》卷10,186页。
(20)《白居易集》卷12,231页。
(21)朱金成:《白居易年谱》56页,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2年。
(22)《白居易集》卷13,251页。
(23)王拾遗:《白居易传》,56页。
(24) 《白居易集》卷14,289页。
(25)《白居易集》卷71,1500页。
(26)《白居易集》卷15,309页。
(27) 《白居易集》卷46,984页。
(28)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198页。
(29)《白居易集》卷4,85页。
(30) 《顾学颉文学论集》101页。
(31)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439页。
(32)《唐诗别裁》506页,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
(33)《新唐书•地理志》二十五史第六册,1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1986年。
(34) 《白居易集》卷47,988页。
(35)《白居易集》1599页。
(36)何其芳:《关于写诗和读诗》转引自任访秋文《关于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载《唐诗探胜》328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37)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19、20页。
(38) 《资治通鉴》第15册6903页,中华书局1956年。
(39)《全唐诗》:第九册卷301,3425页,中华书局1960年。
(40) 《白居易集》卷21,459-460页。
(4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13页。
(42)《唐诗探胜》任访秋文328页。
(43)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23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44)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374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日)井上靖:《杨贵妃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45)《资治通鉴》第15册,6971-6976页,6982-6984 页,7093-7096页,7113-7116页。
(46)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37页。
(47)陈寅恪:《元白诗笺证 稿》41页。
(48)《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7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49)《白居易集》卷3,60页。
(50) 《白居易集》卷4,82页。
(51)《白居易集》卷3,52页。 www.6park.com

内容提要
白居易把《长恨歌》列为感伤诗,而非 “惩尤物、窒乱阶”的讽喻诗,自诩“一篇长恨有风情”,“风情”二字是研究《长恨歌》的切入点。白氏早年与邻家女子湘灵有一段热烈深沉但没有成为婚姻的爱 情。他在诗集中有些诗朦胧地记叙了这段情缘。过去研究《长恨歌》,没有与这些诗、与这段情缘联系起来。其实,正是这段情缘为他创作《长恨歌》提供了现实的 爱情生活体验,丰富的感情积淀,以及忠贞的爱情理念。作者把与湘灵的情缘融入了《长恨歌》,通过美化杨贵妃,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升华李杨的爱情盟 誓,成功塑造了杨贵妃这个爱情美女的艺术典型。和作者其他咏杨贵妃的诗对照,《长恨歌》由于包含了作者的“风情”,弹的是别调。 www.6park.com

引:折红英 月窟
钗头凤,钗头凤,鬓边合钿佳期梦。轻提踵,凌波动,婆罗声外,上皇情重,宠,宠,宠 www.6park.com

胡旋盛,胡音胜,叫关羯鼓军心冷。金屑送,芳心冢,寒铃凄悚,数奇多弄,恸,恸,恸 www.6park.com

折红英,本侑酒令,如何变成大气的钗头凤----钗头凤是李杨定情信物,既比喻其交翎换韵,又点其原重写情。 www.6park.com

----过李夫人、杨贵妃墓 www.6park.com


正 月初九那天天气不错,和朋友相约,骑着电动车到坡上走一走。为了重温一下童年的风景,为了稀释一下对故土的思念,最终目的地是三十多公里外的马嵬坡。
一路走走停停,看看村庄,小桥渠岸,沟沟坎坎,以及千里麦田。春风习习,阳光明媚,视野开阔,我的心境也无比的开阔。重温儿时的风景,把认识的植物都欣赏 了一遍,沿路有很多大冢,凡是能登上去的,都爬了上去。
就这样一路来到了茂陵,由于一代天骄的汉武帝陵已经封锁保护起来,不能攀登。就来到了旁边的陪葬墓李夫人墓,李夫人墓在汉武帝十几个陪葬陵中最高最大,位 于汉武帝陵西北仅几百米处。李夫人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和汉武帝的一段爱情佳话却不能不提。那首千古传诵的歌曲《北方有佳人》被后世代代传诵,也成就了一代 帝王的一段爱情悲剧。
登上李夫人陵,眺望四野,春风拂面,感到自己站在万物之巅,向东南远眺,咸阳城和西安城以及巍巍秦岭影影绰绰,迷迷离离,若隐若现。离开李夫人墓,又向西 进发,不远三十公里处,是又一个一代美人的墓,牵动了帝王心的贵妃杨玉环。
李夫人,汉武帝的宠妃,有野史说名叫李妍,因其身为宫廷乐师的哥哥李延年的一曲《北方有佳人》而引起汉武帝的喜爱,由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举荐给汉武帝, 深受汉武帝宠爱。汉武帝本想废掉卫子夫立她为后,而天不遂人愿,李夫人二十六岁时因病而死,令汉武帝怀念一生。
汉武帝曾经因为思念李夫人而朝思暮想,寝食难眠,命人招她的魂。大臣们就做了一个方形的帐篷,又做了一个酷似李夫人的影人,在帐幔外晃动,并装出李夫人的 声音,因此还发明了皮影戏。汉武帝也因为思念李夫人而写过一首诗 : 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 生.
虚 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
望 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更有白居易的诗《李夫人》中这样写道:
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
君 恩不尽念不已 ,甘泉殿里令写真 。
而唐玄宗对于杨贵妃的思念,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是这样描述的:
蜀 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 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 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www.6park.com


白居易在《李夫人》一诗中对二人是这样感慨的:
伤心不止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
泰 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贵妃 。
(泰陵是唐玄宗陵)
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 www.6park.com

李夫人和杨贵妃,这两个女人相隔近800年,墓冢相隔约三十公 里,都美若天仙,聪慧无比,能歌善舞,擅长于诗词曲赋,而且都深得帝王专宠,又都英年早逝,也因为她们而给后人留下了一曲曲千古绝唱。
而且,她们的家族也因为她们的受宠而显赫一时。李夫人的哥哥因举荐李妍有功而被封为协律都尉,还有一个哥哥李广利被封为西海侯。杨贵妃的家族 更是荣耀无比,三个姐姐分别被封以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哥哥杨国忠更是贵为一朝宰相,可以说势倾朝野。
不同的是,李夫人死于汉朝鼎盛时期,所以汉武帝下令以皇后的形制厚葬,并葬在了自己的旁边。而杨贵妃死于叛乱之中国家岌岌可危的逃亡路上,所以只草草收 敛,后平息安史之乱,又重新安葬,也因国力衰退而不能与李夫人相比,却是一个人孤零零的留在马嵬坡。
很巧,一天之内与两个皇朝两代帝王的宠妃墓相对,凭吊这两个传奇般的女子,想起了她们各自的命运,叹现在徒留荒冢。我唯有深感感慨,站在陵之巅, 耳 边仿佛回荡着那千古流传的歌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www.6park.com


喜欢屠小七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 3 - 屠小七 (7209 bytes) 01/06/11
    • 2 - 屠小七 (25426 bytes) 01/06/11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