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闵地故事两则2 郑樵轶事  
送交者: 屠小七[布衣] 于 2011-01-06 15:02 已读 124 次 3 赞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福建是宋代少有的长久和平的地区。北方移民与灌钢工具的应用,开发了福建的森林与沼泽;官营经济的引入促进福建采矿、制茶等手工业的发展,面对海洋的开放政策,使福建成为商业最发达的区域。自宋初以来的儒学文化浪潮,使福建拥有国内最多的书院,最多的进士,印书最多的书坊。宋代福建产生许多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伟人,理学家中的杨时、罗从彦、李桐、朱熹;文学家中的杨亿、柳永、张元幹、刘克庄;史学家中的郑樵、袁枢;书法家中的蔡襄;法医学开创者宋慈;道教中的白玉蟾,政治家中的章得象、李纲等人,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www.6park.com

研究福建历史的学者进入宋元这一阶段时,每每会眼中一亮,那就像行人终于穿过漫长的黑暗隧道,在抹开眼前短暂的朦胧之后,突然看到远处明媚亮丽的原野,鸟语花香,流水乔木,无处不令人陶醉!宋元的福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称著古代世界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就在这一时代走到她历史的鼎峰。使闽人更引以为骄傲的是:宋代学人以"海滨邹鲁"这一时代的最佳词汇来描述福建,倘若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转述这句话,这等于说:南宋中国的文化中心在福建这一块土地上!我们知道:宋代的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世界的多数历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宋代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文化成就。因此,福建在这样一个时代领先中国,也就意味着领先世界!应当说,这是福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
对这一段令人迷恋的历史,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宋代福建发展的原因,宋代福建经济文化地位的体现,以及元代福建的发展与停滞、宋元福建区域开发等问题。 www.6park.com

www.6park.com

www.6park.com

4楼
隐世苦读的郑樵 www.6park.com

2006-1-7

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懂得整理知识,
把知识整理得有条有理,才能达到
融会贯通的地步。
——郑樵
郑樵是我国宋朝著名历史学家。他的代表作《通志》是一部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博大浩瀚,达200卷,500多万字。《通志》一书包罗万象,不仅记载了古代社会的历史,还涉及到动物学、植物学、文字学、音韵学等超越史学范畴的内容,把史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
郑樵是福建莆田人,父亲郑国器是当朝颇负名望的太学士。郑樵从小耳濡目染,学习勤奋,对诸子百家尤感兴趣。
郑樵16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生活每况愈下。为了替父守孝,更为了不中断学业,郑樵走进深山老林,在莆田西北山下的一座茅屋内隐居起来,一边守孝,一边用功读书。
单调枯燥的读书生活十分清苦,但郑樵却乐在其中。遇上严寒天气,狂风肆虐,破旧的草堂四面来风,瑟瑟发抖的郑樵一边用单薄的身躯抵御门口吹来的寒风,一边燃灯苦学。相邻的村民深深地为他这种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所打动,纷纷主动关心他、帮助他。有时送来一碗米饭给他充饥,有时拿来一把茅草帮他修补破漏的茅屋。
郑樵在深山老林里整整隐居苦读了30年。无论炎夏寒冬,无论生活条件多么困苦,都未曾动摇他穷尽学问的雄心。他博览群书,认真地研究了历史、天文、地理、生物、医药和语言文字等各方面的学问。由于他长期不辍地学习,积累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知识,为晚年“集天下之书为一书”,撰写《通志》这部浩瀚的历史巨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郑樵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系统性,他常常花费很多工夫去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写成新的作品。他说:“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懂得整理知识,把知识整理得有条有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郑樵力戒死读书,读死书。他总是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平时他重视实际观察,亲身体验。比如他在学习天文学的时候,除了记熟书上所说的各种星座的名字以外,到了晚上,还按照书上所说的方位,去寻找这些星座,把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亮度、特征,都一一记录下来,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又如他在学习动植物知识的时候,常常跑到田野里和池塘边,观察各种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熟悉它们的形状、特性,留心它们的生活和生长过程。他还常常向农民、渔翁、樵夫、猎人请教有关各种动植物的知识。
郑樵不耻下问,学到了许多书上没有的知识。郑樵是自学成才的,他钻研了一门又一门的学问,弄通了一个又一个学科。他一生著作竟达84种,1000余卷。如此巨大的成就是来源于对知识的挚爱、坚定的信念及顽强的毅力啊。 www.6park.com

郑樵轶事
郑国贤
郑樵,字渔仲,号夹漈,自称溪西逸民,先世原是晋代河南荥阳郡南迁,于唐代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来莆开学(莆田城内辰门兜建有开莆来学木坊,解放后,列为保管文物之一,文革期间拆毁),住南湖(莆田南门外广化寺东侧,后代建南湖三先生祠,经历代维修祠宇犹存)。为郑氏始祖,入莆后裔,分别迁居莆田、仙游、永太、永春等地,郑庄裔孙有的迁居浔阳(兴化军兴化县,俗称旧县,现仙游县游洋公社),而樵是庄的十二代裔孙,樵的祖父和叔祖在县为官,随旧县迁移新县(莆田县新县公社),定居溪西(莆田新县公社?溪大队溪东村)两村,樵住溪西村,从兄郑厚(称溪东先生)住溪东村(溪东故宅,门前有矗立石峰,象牙笏朝天,民国时期,宅址建立夹漈祠,有当代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题匾,匾曰郑夹漈先生故宅,文革期间拆毁),后来樵侄郑邦荣迁瓢湖(莆田庄边公社萍湖大队),樵子翁归的后代迁白沙坡里头墘(莆田白沙公社长兴大队),溪西村渐趋衰落,原址变成废墟,至清代,广业里秀才筹资兴建广业书院(解放后,设霞溪小学,文革期间拆迁,遗下废址),院址建在郑樵故居,书院建成后,在上座大厅西边立夹漈祠纪念。
一、 溪东寄读
樵父国器因家道衰落,把樵托溪东从兄培养,从兄设立学馆,樵同他的堂兄郑原入馆攻读,国器往江南苏州府任教谕,樵入馆读书,因两村相隔,往返取道溪涧,溪涧的两岸,各一古藤缠绕呈吊桥式,洪水时,道路被阻,樵即攀藤过去,此就是东西二藤夹着漈,樵因而别号夹漈,当地乡民为了纪念,把乡名定为夹漈乡,把村名定为溪东村。
二、 姑苏扶柩
樵十六岁时,其父客死姑苏,樵徒步到苏州,扶柩而归,柩近樵宅下溪洋头路边处,柩绳中断,因而歇止,乡人在此举行路祭(后在此地建小颛祠,原是杉木结构,碑亭形式,以后改为石砌小筑,永为纪念,文革期间毁坏,现已恢复)奠毕,葬于越王山寨里,樵为侍奉兄人,遗嘱后代,樵死,随葬于越王台。
三、 克绍先志
樵父国器,乐善好施,溪西村霞溪洋三百六十亩良田,常遭干旱,国器鬻田筑陂,受益农田,因在苏州任教,学习苏州水利工程技术,筑成堤陂,故取名苏洋陂(在下溪上游社后、东镇两村的交通要道)。自宋迄今,保持灌溉能量,解放后,整修加固。又村南有由莆田通往福州的大道,一溪横阻,行人涉溪而过,洪水时,溪流湍急,交通阻滞,国器创建荣责桥,(位莆田庄边公社前埔大队潭坅村,原存一墩桥基和桥面,文革期间拆毁,现存遗址一堵)以利交通,这两椿公益事业未成,国器长逝。樵继承父志,完成公德,溪西村乡民为感国器父子之德,对三百六十亩的受益农户,自愿每年每亩捐谷二斤,共七石二斗,交郑氏子姓收,后由瓢湖郑氏后裔承揽,充当春秋祭祀之需,解放后废除(苏洋陂、荣贵桥载兴化县志)。
四、 南峰书屋
樵自父死后,辞馆出寻图书借读,塾师鼓励与厚同攻,可有一科两状元之盟,而樵不想为官,不参与科举考试,自认为学识不足,继续刻苦攻读,时闻,萍湖陈靖尚书藏书颇富遂借南峰寺(位庄边公社萍湖村,文革期间拆毁,古迹无存)为读书场所,得近邻之便,利于借读,后来重修南峰寺,在上座西边夹漈祠留念(南峰书屋载兴化县志)。
五、 芗林修史
樵边访书、边藏书,为求著作条件,开始借芗林寺(位草堂山东边,往新县公社洋尾村的洋尾山北面)僧房修史,家属迁溪东村住居(芗林修史,载兴化县志),故溪东亦为夹漈故宅。
六、 夹漈草堂
为了有利著书,在夹漈山上建立了三间茅屋,号夹漈草堂,堂前一座园形山丘,后人称曰龙戏珠圣地(三间草屋经过后来历代维修,改建砖瓦,保留原始形式)。樵在这里谢绝人事,贫居深山,生活十分艰苦,但未尝虚度一寸光阴,坚持著书立说。 www.6park.com

www.6park.com


(1)鲤娘庙:相传樵在草堂著书时,夜间常有一妇人前来调戏,樵不动声色,以孤灯为伴,高声诵读拒之。一晚,一老妪告樵曰:明晚取水一碗,放在桌中,妇人来时,必口吐真珠在碗中,可立即将珠吞下,妇人现出原形,既可静心写作,又能增强智慧,樵应诺后发觉妇人乃鲤鱼精变化。樵为纪念鲤娘在堂后东边建一间鲤娘庙。这间小筑主要是为使樵夫、牧子能得到避雨场所。故后人对郑樵有得"日月精华"之说。(更主要的是向农夫、野老了解生活实践的会心之处)。
(2)占星台:樵写天文志,结合实际,不论寒秋酷暑,不管夜鹤晓猿,唯有清天如水,彻夜登上占星台(位在草堂前面西边山峰,一高耸直立石柱),仰观星象,研究天文,立足于实践。
(3)木鱼石:樵生活朴素,布衣疏食,非搜奇访古,不下草堂,如有饮用需要,则往草堂前面西边山腰的平卧巨石上(称木鱼石)敲几下,鼕鼕作响,家人闻之,便从山下溪东住处,送米、菜、文具等类,供其应用。
(4)曝书石:为了翻阅图书或保管图书,常把书籍置于曝书石上(在草堂前面山岗)借风力翻书,樵一目十行,摘要记诵,立足著述。
(5)洗砚池:樵勤苦读书,写作时,往往风晨雪夜,执笔不休,为了珍惜时间,著书用笔,集中乙捆,附带墨砚,在草堂右侧池中清洗,故此池定名为洗砚池。
七、 万卷书楼
樵因家贫无书籍,在草堂边著书,边访书,闻延寿方略尚书,家藏万卷书,建一书楼,称万卷楼,遂造门求读,至尚书家,方略问樵带多少米,樵云三十斤,方云:"三载且读不完,三十斤米敢来借读,樵云但求允借,三日后,樵向方略致谢,并云你所藏的图籍已全部翻览,发现书中有错误之处,已用指甲划痕为记,恕儿斗胆,方略检查后,大为赞佩,从此郑樵学问,名传广里,后人有"壶公山下千钟粟,延寿桥头万卷书"的佳话。
八、 手植松柏
广业里沃柄岭是一条由莆田通往福州的大道,也是广业和仙游,永太的民众往莆田、涵江必经大道。樵在访书中,路经沃柄岭半山的九坑岭地方,路旁无树遮荫,酷暑夏天,行人汗流夹背,樵即在此手植松柏十余株,藉以行旅乘凉,护林成长,历代保留纪念,至清代仅存三株(解放后,大跃进炼铁时砍毁),俗称三株松柏,作为地名(手植松,载兴化县志)。
九、 著书诣阙
樵在草堂度过三十个春秋,完成经诣、礼乐、方书、图谱等数百卷,于绍兴十九年(公元1150年)到南宋的京城临安,献给国家,得到朝廷赞许,收藏国家图书馆,并要让樵出来做官,樵为完成通志著作,决心回到家乡草堂,专志于著述,从此樵的声誉遍传于世。
十、 朱熹访贤
朱熹闻郑樵著书成名,来莆访贤求教,行至莆田江口地方,不识路径,但观萩芦溪水清沏,断定圣贤必在萩芦溪上游,因而沿溪而上,登草堂山,当近草堂的前一峰峦转峦的堂径,路旁有一卧条长石,朱熹至此下马(俗称下马石)确定圣贤定在内层山坳,谒见之下,喜出意料,谈经论史,自持见解,樵以四白(白豆腐、白生姜、白小蒜、白盐)接待,并云愧无以奉,熹曰:山珍海味,礼至重矣。辞行转回至下马石时,随侍问熹,樵何吝啬?熹云:樵礼恭敬甚,现仍拱手站于草堂之门,随侍回转察之,果如所云。相传朱熹赞曰:"云?会梧竹,山斗成文章"。郑氏后裔,以此二句为排列次序,以传后世。
十一、献书授职
樵在草堂完成编纂通志著作,于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7年)再度往临安献书,得高宗的赏识,授予右迪功郎枢密院编修,但樵对当官无动于衷,决定回家续完通志注解,于1162年呈献,则自己由于长期积劳成疾,于1162年3月与世长辞,终年五十九岁。
十二、通志流芳 www.6park.com

www.6park.com


樵一生完成上千卷著作,死时其子幼小,宗族后裔,不能接传,著书渐渐散失,至明代时,才由莆田城内书仓郑氏子姓搜集收藏,以后又转莆田城内书仓尚书林见素收藏,但流传下来的,除通志外,却寥寥无几,通志是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是研究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历史、文学、音韵等各学科本身的发展过程,是一部古代的文化珍品,流传百世。
十三、迁移墓地
樵逝世,子翁归遵遗嘱,葬于越王山,后翁归之子迁白沙,后裔为守墓之便,把越王台的郑樵原墓移迁白沙(在白沙天后宫,白沙寺东侧)祖坟。生平事迹载圹中墓志铭,墓东下侧立夹漈祠,莆田、仙游、永太、永春、惠安等地郑氏子姓者尽春秋二祭之仪。清代白沙宝坑吴姓欲争郑樵之墓属于吴姓,经互控,地方官悬之未决,后白沙洋顶村卜命者郑可久,游至福州尚干,有一家大门悬挂大灯"尚书门第",门联:"夹漈家声大,南湖世泽长。"可久看见,扯下大灯,被门人触见,扭送尚书,尚书问何故,可久答以祖坟被夺,门贴夹漈家声,有沾门风,因而由省下达,开墓检查,发现圹中墓志铭,足堪凭证,一场官司,遂告结束,以后府县官同郑氏子姓在白沙街道建立郑樵墓亭,永为纪念,亭附府、县批示,立碑为记,现墓亭由莆田县文化局拔款整修,夹漈祠为二座上下厅的大型木构建筑,上厅正中挂着大幅木板的夹漈画像,并排列夹漈先代的木主神位,西侧壁上镶有一块黑地白字的石碑,记载郑樵事迹。解放后,设白沙小学,古迹犹存。文革后小学迁移,现已破坏不堪。
十四、托梦建堂
民国十六年,涵江马尾米店店主陈辉叔,肩背小包行李,手负小袋食米,前往萍湖,访谒塾师郑墨侯,云及郑夹漈先生托梦,由他主持重建本堂,辉叔愿弃商归阮,奉杞先贤,墨侯聆音之下,即由萍湖郑氏修理草堂宿舍,设置简易铺床、桌椅、炊具以及棉被等生活用品,辉叔便立足草堂,先由萍湖郑氏子姓集资购置施工工具及雇工费用,继由辉叔向各地募资兴建。重建堂址在原草堂左上侧,奠基时,地理先生说:过去广宫陈姓,要在此处营造陈肇经墓,三次雾罩连天,不能奠基,后梦中指点,此地是圣人夹漈之地,陈肇经墓地可择前山"龙虾出港"穴地,今圣地奠基,一举而得。数年后,建成二座石砌双层高大的草堂(这就是现存的夹漈草堂)。在重建草堂期间,同时整修原有的三间草堂,保存古迹(文革期间拆毁)。还在堂前堂后开荒种田,菜粮自给。新建草堂确有特异,上下厅椽桁,自能保持清洁,一尘不染,堂中设备完善,大厅塑郑夹漈先生像,像前排列着用巨型油漆木匣安装古本线装通志,下厅存广业宝阳村秀才戴心竹书一对联:"三十年力学不下山,度量包罗天地;五百部著书曾诣阙,精神贯彻古今。"上厅堂前石柱上刻着:"万古不磨修史笔,四山长护著书堂"的对联,是清末莆城翰林张琴撰。左廊阁为藏书楼,右廊阁为读书楼,有僧房、客房、厨房等,草堂面貌焕然一新,惜文革期间,夹漈塑像毁掉,通志失落,一切设备,散失无遗,仅存堂舍。
十五、龟蛇石
樵住溪西村,小时寄读于一溪之隔的溪东村,流传一次因洪水攀藤过溪求学时,不慎落水,东海龟蛇二神将,为保护圣人,赶来搭救,至今在云雾潭上面留有形似龟、状似蛇的二块大石,即龟蛇石。

喜欢屠小七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