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中国生态文学亟须走出价值观的混沌 
送交者: 牛魔王~[布衣] 于 2011-01-28 21:41 已读 82 次 3 赞  

牛魔王~的个人频道


 



中国当前蔚然成观的生态文学,基于对生态危机的焦灼心态,在吁求生态价值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的现实和历史语境,似乎不加辨析地在横向移植西方后现代的生态文明话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批判走入了情绪化、简单化、偏执化的误区。 www.6park.com

它们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作品价值观的混沌状态: www.6park.com

一是神性的极端与理性的退却。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人们不再相信世界存在着任何神秘、不可测知的力量,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技术性的方法来计算和控制。这是马克斯?韦伯的著名观点“世界的祛魅”。正是这种现代性的“祛魅”,导致人们把自然看作一堆僵死的物质,对自然不再有任何敬畏之心,人与自然的任何亲近感和亲和力亦丧失殆尽。生态文学出于对神性的消解与人堕落的忧患,在文本中还原自然的原始自在性,大量地融入了古代自然神话、神秘现象、宗教传统、奇风异俗等内容的叙述,以此强调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观念,使自然万物濡染着浓厚的神性色彩,从而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神性的尊崇,对自然万物的虔敬。应该说,中国生态文学如此对神性的链接,其切实的目的是在于把人与自然重新整合起来,把自然放到一个与人血脉相关的位置上的,增加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表明中国生态文学为生态危机的解决,在试图寻找深层次的文化途径。 www.6park.com

然而,一些生态文学作品却对神性缺乏必要的哲理思辨能力和艺术化解力,表现出对神秘文化无选择的认同,把一切具有神性色彩的文化包括民间最粗鄙的形态、最匪夷所思的形式,统统视为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瑰宝,津津有味地、夸大其词地加以文学描写,对神性文化缺乏必要的提炼和叙事的节制,由此导致一些生态文学作品堕入了玄虚不可知论的深渊,有装神弄鬼之嫌,走向了神性的极端,这样一来,情节的怪异、人物形象的似神似妖便成了它们共同的诟病。比如郭雪波《银狐》中的银狐对人的看顾,如“白蛇传”的狐狸版;贾平凹《怀念狼》多处写到的狼变成人、人变成狼,“神气”弥漫;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两只狐狸幻化成人,为人送葬,则显得“仙气十足”;杨志军的藏獒系列,把藏獒表现得无所不能,似乎是古代神话小说中二郎神的哮天犬下凡;还有作品为增添自然的神性色彩,设置了一些神秘老者形象,这些老者所作所为似乎介于半人半仙之间,如《怀念狼》中的老道士、《银狐》中的老孛、《狼图腾》中的毕利格老人,他们能预测生死,通天地、懂万物之语,类似于神魔或玄幻小说中的人物,缺乏人间烟火气,不具备可信性与深刻性,阻滞了生态意蕴的传播探掘。 www.6park.com

生态文学在链接神性的同时,必须根植于科学与理性精神在中国尚未充分实现的土壤上,校准其身份。即在把神性叙事作为激发想像力、唤起敬畏自然的艺术手段的同时,还要顺应科学理性是中国意识形态内容不可逆转的这一归趋,努力卸载长期滞留在民族文化心理上的神性不可知论的原始思维桎梏,以培育和熏染民众以科学理性的精神善待自然,在享受科学理性福祉的同时,自觉地权衡效益,承担科学理性的生态伦理责任。 www.6park.com

二是自然伦理过度推崇与人文精神的缺失。生态文学在许多文本中呼吁自然与人的绝对平等,认为自然界的每个物种都拥有内在的价值,人与自然、物种与物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高低贵贱的价值区别。这样的自然万物平等观,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将道德关怀扩展到关心生态系统的自然事物身上,要对自然予以良知上的尊重,要用道德来约束对待大自然的行为。毫无疑问,这种自然观的立论基底,是站在后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来重新设置人与自然关系,但是这种后现代想象的实验基础是西方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下奢侈生活条件,一个尽享了现代工业文明的人为了追求更高的文化生活目标,当然更容易产生对大自然伦理关怀的欲望与渴求。如果我们不加区分地、不考量中国的实情而一味鼓吹所谓西方后现代话语谱系中的“自然伦理”,忽视人的生存之需,势必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与生态理念的价值错位、混乱,而走向二元对立的另一种版本“非人类的中心主义”。许多生态文学一拥而上地扬狼狐贬人类、颂扬动物与人等量齐观的道德主体位置,无限度的表现自然的内在价值,一味否定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对自然的改造,主张自然万物与人绝对平等,流露出的是彻底厌恶与归罪人类的立场。这正是它们在自然伦理与人文精神之间偏于一隅的集中表现。 www.6park.com


众所周知,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对人类自身尊重、关爱、关怀的精神,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前进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对人类的关爱,人类何以发展,非人类发展又何以倚撑。道理其实简单,非人类没有能力去保持生态平衡与稳定,没有人类的存在,自然伦理便无所依傍。所以,中国生态文学不能完全挪移西方后现代的生态理想的标准,去苛求当下中国对自然的合理必要的需求,要在自然伦理和人文关怀之中寻求一种中间境界。这种中间境界就是不仅坚持人类需要的维度,同时也将自然的维度包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唯有坚持既关注人类的生存发展,又矗起自然伦理尊严的中和、兼容的价值趋向,生态文学才能走出了要么自然、要么人类的“二者必居其一”的思维误区。 www.6park.com

中国生态文学试图越过中国缺乏高度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这一现实历史条件,脱离中国现实语境,把建立于西方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文化基础上的生态理想生硬的搬过来,显然是不现实的,是在以放弃历史进程的“平台方式”寻找出路,必然呈现为“空洞”化。只有深刻领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相互关系在中国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复杂性,才有可能在生态文本中提出有现实效用的生态价值观,从而使生态文学能够负责任地面向未来。 www.6park.com

(本文来源:人民网 )


喜欢牛魔王~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牛魔王~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