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al seco test
回答: formal fin test 由 夜鹰 于 2011-03-04 16:27
周恩来和62剧组
国家当年对于62版的关注度恐怕要比后来的87版和89版都要强些,毕竟是作为作为国家文化工程打造的。总理亲自过问,与香港公司合作,进口德国的彩色电影胶片,耗资70万人民币(那可是60年代的70万),连所用的道具都是借用国家收藏的真品,如宝玉书架上的书。无论哪一项都史无前例。周恩来个人与62版渊源极深,多次会见剧组。早在58年上越排演舞台版时,他就参与其间,对其中细节提出过许多修改意见,比如对金玉良缘中配乐曲调的修改,对剧本精简长度的定稿。62年拍电影时更是关切,小到演员道白的速度,字幕所用字体都专门过问。事实上,当年电影剧组在使用“越剧皇帝”尹桂芳的尹派宝玉和徐玉兰的徐派宝玉之间犹豫,就是因为周恩来认为徐派高亢的唱腔更适合电影的建议而使剧组下定决心沿用徐王配。而电影中宝钗成亲的凤冠,是周恩来因觉得道具简陋而由他掏钱重做的,将剧组原来凤冠上用的小珠子换成了大珠子。即便如此,看过成片后,周恩来依然觉得道具场景不够华美,有许多遗憾。 邓颖超84年接见浙百时曾说,周恩来对剧本极熟,唱词基本上都能背出来,尤其是“黛玉葬花”与“宝玉哭灵”两段,生病住院时反复听,能够整段的唱下来。尽管此片拍出来之后没多久,就因政治原因被冷藏,可金子就是金子,单单解禁之后再播的票房就是两亿(80年代的两亿),观众通宵排队买票,电影院24小时跑片,绝非偶然。 也许正是由于周恩来对越剧改革的突出贡献,越剧是最早把他的形象搬上舞台的剧种,先后出现了《三月春潮》《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等剧。 王文娟和87剧组
王老熟读《红楼梦》,在对黛玉各种性格的诠释方面可谓登峰造极,若非越剧表现艺术的限制和剧本上的原因(既因为电影长度所限,其实也有靠拢反封建主题的政治宣传因素在内),62版的感染力恐怕要更强。正如她自己所说,62版遗憾甚多。
以后的每个红楼剧组成员在访谈中被问起初涉红楼的情况,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把62版和王文娟作为启蒙人,以至于各个剧组选林黛玉时都以接近王文娟的扮相气质作为选角的参考标准。 实际上,比起87版,89版才是62版的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者。从演员,角色的性格和形象塑造(特别是贾母和凤姐),到剧本,都有非常明显的借鉴,就连专门为电影建造的上海大观园中的一些元素也有当年上海海燕厂搭棚的影子,可算是62版的丰满升级版。却也因为如此,这个制作其实颇为精良的89版悲惨地被两版所掩盖,至今没有翻身,可惜了这么多的明星美女们。 62版使用胶片的质量确实很好,现在在网上放着看,色彩依然十分鲜亮。相比之下,89版的就是黑漆漆的一片,已经看不太清楚了。 相比境况惨淡的89版,87版虽然多少也脱胎于62版,却几乎在各方面毫无意外的完全超越了62版。除了87版的演员由于演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角色性格诠释的单一性尤可商榷外,其总体制作,无论从服装造型,世情风俗到最细微的道具,都可称完美。没办法,87版专家团阵容实在是太强大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对于其他那么多影视版本来说是不对称的优势。今后也不太可能有此盛况,否则成本就太高了。 王文娟的96版《孟丽君》
单仰萍,徐玉兰,王文娟,钱惠丽
王文娟与单仰萍
03年单仰萍舞台艺术片版《红楼梦》的一些截图
葬花
诉肺腑
赠琴
焚稿
09年巡演时的舞台《红楼梦》剧照
2010年演出剧照
10年起演的基本都不是全场,钱单真的老了……
谢幕
客串07年赵志刚,方亚芬的交响版《红楼梦》元妃,比较少见
元妃这个角色好比中顾委,基本上是替退休黛玉保留的,华怡青和“越剧仙子”何英都就曾多次客串元妃。估计以后单美人的元妃也会多起来。
00年30集电视剧《红楼梦》时的钱惠丽
更早些的《红楼梦》剧照
05年纪念百年越剧入沪90年和海越剧院建院50周年庆,在南京路上现场演出
电视截图
单仰萍参演的越剧电视剧不少,正规电视剧却不多。02年的《谁是我的儿子》
访谈节目
其他
单仰萍与女儿
浙百和上越的一线人马,茅威涛,钱惠丽,单仰萍等人
早期的其他剧照
近几年一些其他舞台剧的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