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晚戏曲节目《守岁大观园》片段
马兰饰宝二爷,唱的是黄梅戏《女驸马》,单仰萍饰林妹妹,唱的是越剧名篇《追鱼》选段
这两人的扮相真是太漂亮了。《追鱼》这段没有唱完,这个是完整的,四个现场版拼搭而成
元宵晚会版的朝鲜名剧《春香传》选段——爱歌
钱惠丽单仰萍是一对,另一对可认出是谁了?
这个小生是李玲玉,我一开始还真联系不起来,和《西游记》里的天竺公主扮相差太远了。
她的小生和钱惠丽一样,宗徐派,原北京红旗越剧团演员,也曾在越剧《红楼梦》中演过贾宝玉。不过她很早就离开了越剧舞台,于1984年转入东方歌舞团,后来进入影视界。
这个Youtube版的不是很清晰
另一个是“何仙姑”何赛飞,张派花旦,原浙百演员,90年代后进入影视界。
人说80年代的浙百“五朵金花”现在只剩两朵半,这半朵指的就是何赛飞。毕竟比起许多全退的越剧演员来说,何赛飞在晚会舞台上的越剧表演还是很活跃的,今年的春晚戏曲节目就有她,我记得07年的春晚也是她。
何赛飞现在又加入滑稽剧团了。话说何赛飞每次都在事业巅峰时刻急流勇退,转行它投,确实是个有眼光又很有魄力的女人。
这代越剧演员中,美人着实不少,可流失得也快,不是像她们一样转行进入影视界了(美女如云的89北影版红楼梦里的不少明星演员,如宝玉夏箐,黛玉陶慧敏,晴雯李勇勇,尤三姐李玲玉,妙玉何赛飞,等等,都是越剧演员出身),就是和颜佳,何英一样退休去了国外,实在可惜。
另一个《春香传》选段——单仰萍的《年年端阳年年春》
上面晚会版的这个爱歌的配乐太闹,听到后面有点受不了,我记得原版没有这么夸张,还是来段抒情的好
这个就是颜佳,嗓音甜美,叶惠贤称其为“越剧公主”
唱的是《梁祝•楼台会》,和“王子”赵志刚对唱,这个恐怕是越歌的终极版了,竟是用普通话唱的,就跟唱民歌一样,不过确实很好听
颜佳算得上舞台上容貌,身段,唱功,声音俱佳的大美人,可惜不唱了。
赵志刚在越剧界算是个异类,当年国家强推越剧男女合演,送进去这么多男小生,如今还能挺立其中没“阵亡”还真没几个,不过他天分高也很努力,实际上,不少新戏和越歌都是他推出来的。
赵志刚多才多艺,虽说师门拜的是尹派,但徐玉兰、范瑞娟、尹桂芳、陆锦花等人的唱腔皆有所学,亦曾反串着学过几个流派的花旦(比如搞笑的“五梅花反串专场”),此外还会唱京剧,评弹,锡剧等其他剧种。“四大弟子”中数他所学最为博杂,又是少见的男小生,所以,不敢说能开宗立派,但他至少是中生代中最有可能发展出自己一套东西的人。
同一段越歌,“娘子”王志萍和“大官人”黄慧的对唱,用的就是方言了
这衣服,真是越变越怪,虽说唐代服制里有翻领胡服,可这身衣服怎么看都有点不对劲,再说时间对不上吧……上面那个已经有点穿西装一样了,这个更好,成“侠客版”梁祝了
这是“小白菜”陶慧敏的《西湖山水还依旧》
陶大美人是南京军区的军人,副军级待遇,大校衔,所以现在很少看到她的舞台演出。她在越剧美人里算不上出众,跑跑龙套而已,但好歹也在《五女拜寿》等剧中留下了几个经典角色。先在89北影版主演了黛玉,07年又在越剧交响版中演了宝钗。估计是年纪大了加上许久不唱越剧的缘故,嗓子明显不如从前了
这是她以前的《采茶舞曲》
这是“团儿”李敏的《西湖山水还依旧》,是不是好一点?
她是福建芳华的副团长,艺术上属于王派外围(曾经学过小生的尹派,所以有点自己的特色),是“安白马”王君安的老搭档,故人称“原配”。
芳华由“越剧皇帝”尹桂芳成立于上海,建国后响应国家号召迁往福建,但骨子里还是江南的,至今主要演员基本都来自浙江。
其实越剧之中还有一个尹派宝玉和尹派红楼梦,时间上说起来,比徐王的更早些,解放前就有雏形了。这是王君安和“越剧仙子”何英的《想当初》片段
之所以尹派红楼梦的影响不大,原因其实和后来马兰的黄梅戏红楼梦类似。它的宝玉戏份很重,基本是宝玉一角挑起整部戏,相比之下,林黛玉的演员就弱了很多,男女角色不平衡使之失色不少。然而,不从整部戏看,而单看宝玉,尹派和徐派是各擅胜场的,可惜的是这版没能留下音像制品传世。
这和福建芳华的流派成分有很大关系。虽说越剧之中一向是十生九尹,但芳华可算尹桂芳一手建立的尹派老窝,俨然有打破生旦平衡的架势。就像现在,王君安与萧雅、赵志刚、茅威涛并称 “四大弟子”,王君安的风头稳压着副团长李敏,与浙百团长茅威涛、上越一团团长赵志刚“三分天下”,指的就是她。
07年的时候,上越连出了两部舞台电影,分别是郑国凤,王志萍的经典版(这是徐王派),另一个交响版就是尹派赵志刚和袁派方亚芬的合作了,这多少也是为默默无闻数十年的尹派红楼梦的一次正名吧。
这是“茅十八”茅威涛的《春题湖上》,茅威涛是“三度梅”即梅花大奖的获得者
应该是很老的视频了,质量不好
《梁祝》十八相送
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中生代群星,“二爷”章瑞虹,“大眼”陈颖,“大官人”黄慧,“丫头”张咏梅,丁笑娃,“女王”方亚芬,“公子”钱惠丽,“美人”单仰萍,四对梁祝
这个动画配的挺有意思的,原来每个手势都有所指,看来看戏也是要有点想象力的。
98年春晚钱单版的《十八相送》
《十八相送》经常在晚会上演出,不过有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只重唱而不重表演,当然这可能是摄像师过早切换镜头的问题。
这个版的表演就很难得,特别是单仰萍被呆头鹅梁山伯弄的无奈懊丧的表情,太可爱了。
这个是Youtube的,不清晰
晚会版的06年新剧《虞美人》选段——单仰萍的《悲歌》
现在新编剧的唱段越来越像越歌了…不过,我喜欢听歌。
这个是舞台上完整的《悲歌》一幕
如果不是用方言说话,基本上就是歌剧了,也难怪有的老观众说这已不是越剧。
这幕还是很感人的,主要是配乐配得好。
单仰萍的《紫玉钗》
这个就是传统唱段了,旋律挺美的。
王派现在也面临着接班人危机。可谓成也《红楼梦》,败也《红楼梦》,当年王文娟开宗立派,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红楼梦》的成功并因此把越剧的影响发展到全国和海外,使之成为京剧之后的中国第二大剧种,但也带给她的传人沉重的枷锁。
王派掌门人有一条硬标准,就是能否把整本《红楼梦》完美地唱下来。王派中生代中做到这一点的除了单仰萍,勉强就再加个王志萍,所以被称为“王派双萍”。本来王志萍因为扮相唱腔和王文娟极为接近(号称“小王文娟”),最能继承衣钵,可惜她中途出国几年,回来后唱得就不太一样了,加上她比单仰萍小不了几岁,如今看来,王派在资质条件最好的中生代中基本只能守成而难以发扬光大了。
别看学王派的门人众多,《红楼梦》门槛高,达标的人很少。双萍年近50,带了不少学生,却至今不正式收徒,恐怕不无这方面的原因。非正式的带着李旭丹,多半是看中她的知名度罢了。
后来上越来了个新美人,裘丹莉,83年生人,傅派,扮相漂亮,善歌更善舞,人称“妖精”。条件非常好,上越本想让她改宗王派,她没答应,殊为可惜
这是她的《墨梅》
上越人才众多,可演员的培养提拔很成问题,近30年来,除了出了赵志刚,没听说上越自己培养出什么人才,靠的基本都是从各个地方团引进抽调,而且好的新排戏也很少,还不如浙百,看来管理体制不行
看到段有趣的,8岁的越剧小梅花奖得主唱《忠魂曲》里的杨开慧,唱腔上也是王派
越剧发源于浙江,但成熟于上海。别看上海人成分复杂,或来自苏州或来自宁波,平时各听各的家乡曲艺,但对这绍兴戏的识别度相当高,老一辈人中很少听到有不爱听越剧的,越剧在上海的热度恐怕比在浙江还要大些。
只是这样一来,把上海本地的沪剧给挤下去了。记得戏曲电视剧大兴的时候,沪剧也跟过风,却没怎么成功,只留下几首好听的歌…
比如,《昨夜情》里的《为你打开一扇窗》
沪剧不兴,实际上和政府不作为和保护不力有很大关系。上海的电视台里放过越剧,评弹,有时候还放放黄梅戏,偏偏沪剧放得很少,基本没有印象。滑稽戏也是同样的情况,以至于新生代中缺乏人才,否则也不会让周立波这类人猴子称大王了。
滑稽戏,二十几年前出了个《王小毛》,十几年前有个《老娘舅》,之后就再也没听说过有什么好作品出来。在电视上都很少看到有表演,充其量也就五六点之后无线电里短短几个段子而已,大都还是炒冷饭。
无论是王汝刚的人滑,还是钱程的上滑,或是青艺,现在基本都处于断子绝孙状态,没新戏,没新人。即使是周立波,从师徒辈分上说,也和王汝刚是一辈人。所以有人戏言,再过几十年,上海的传统文化,从上海话到沪剧,滑稽戏,都得靠着联合国非物质遗产的资助来过日子了。
这个老外有趣,倒把犯罪者的悔恨唱得跟革命者的愤恨似的
查了才知道,此人不简单,不是一般的中国通。此人对于中国各大戏剧和传统文化了解之深犹在大多数现在的中国人之上,而且善于模仿。也不知这人是个什么路数
这是他在《小崔说事》里的访谈(5个视频)
他是爱尔兰裔美国人,多才多艺,世界各地乐器均有涉猎。吹拉弹唱,样样在行,能唱沪剧,越剧,苏北淮剧,苏州评弹,和京剧,亦会古琴与箫,真是个燕青式的人物。
这是他唱的越剧《盘妻索妻》
说到评弹,来几首评弹歌吧,先来个有趣的,宋祖英的《蝶恋花》
这是老歌了,毛主席的词。不过,辣妹子唱这歌,总觉得辣味太重,软语不足,再配上这个乐器,倒真像是唱歌剧了,哈哈。
还是正统的吧,《苏州好风光》
用的倒是苏州话,却没有什么记忆中的评弹味,也可能是我不懂,没怎么见过评弹变歌之后该是什么样的,也许这更该被称为“吴歌”吧。
《春江花月夜》
感觉还是这首歌稍微有点记忆中评弹的腔调,至少最后一个字或最后几个字是重吐的
来个搞笑的,赵志刚反串女人
头半段简直就是滑稽戏嘛。配戏的是“女王”方亚芬,曾经客串过沪剧。
最后上个罕见的戏歌联唱
京剧,越剧,评弹,沪剧各剧种戏歌联唱
这个唱京剧的就是捧起周立波的那位吧,长的有点像林栋甫哩。
以前没发觉,茅善玉长的也挺漂亮的,像唱越剧的张咏梅。
说到林栋甫,感觉国内的娱乐节目还是林栋甫主持《智力大冲浪》曹可凡主持《快乐大转盘》的那个时候最好,轻松之中带着诙谐幽默。哪像现在,好的不学学坏的,搞得港台味那么重,无聊得很……
话说这些歌,调子是都不错,就是有几首吹捧的意味有点浓,我不太喜欢,不过也能理解,这30多年来过得最幸福的就是这帮文艺界的人了,唱唱这些歌估计也算发自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