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唯美乐园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testing111
送交者: 夜鹰[★☆金紫光禄大夫☆★] 于 2011-03-31 0:58 已读 51 次  

夜鹰的个人频道

回答: testig11 由 夜鹰 于 2011-03-31 0:49


这是最后一贴,至此,手头的图片视频都用完了。这些是这个系列前几个贴子的地址链接:

(图集)越溪深处的潇湘妃子:天生的大家闺秀——单仰萍
http://pop.6park.com/life2/messages/4656.html
(视频集)一些好听的越歌
http://pop.6park.com/life2/messages/4659.html
(视频集)外国人唱的沪剧、越剧以及评弹歌,和“越剧百年”晚会的完整版
http://pop.6park.com/life2/messages/4661.html
(图集)揭秘各版林黛玉少为人知的交集——并附钱单精致的艺术片中的一些截图
http://pop.6park.com/life2/messages/11967.html
(视频集)点评点评当红的中生代们
http://pop.6park.com/life2/messages/11968.html

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这个帖子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下的产物。只是整理整理着,就从单美人说了开去,变成了对越剧的泛泛而谈。幸好这里的方家不多,否则我现在一定已被喷的唾沫满面了。


这也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柔情似水、缠缠绵绵的越剧孕育出来的却是一群战斗性极强的戏迷。但凡越剧迷聚集的论坛,平静祥和不会是常态,你看到的永远是唇枪舌箭,攻讦绞杀。只是这热闹背后,多少有些悲凉。不错,越剧是混得不错,只是这个“不错”是相对戏曲界而言的,相对于断子绝孙的小剧种和靠着国家和联合国非物质遗产作人工呼吸器的大剧种。
现实是,当你出了越剧专业网站或是演员的粉丝论坛,在国内外几个大的综合性论坛网站里(似乎也包括留园),越剧是没有人提及的。上回有个留言叹息国粹无法发扬光大,其实看看我们这代人就知道,一个中国第2大剧种连基本的群众基础都无法保持,还谈何发展?

让人啼笑皆非和难过的是,越剧也好,黄梅戏也好,他们都没有固步自封,他们都在改革,试图讨好年轻观众。他们的改革步子如此之大,手段如此之激烈,以至于传统戏迷在不断抗议,说这已踏过底线,剧不成剧,丧失自己的风格了。可最终,新戏迷没有吸引到,老戏迷却在不断流失。越剧正像其他尝试改革的剧种一样,朝着“里外不是人”的道路上飞奔。
这些改革者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看到现在国人的经济实力和心态都已经变了。穷人不再有50年前那样上电影院和剧院如家常便饭的那个时间和闲钱,看看电视已是足够。而富人呢,他们宁可花上千元去看一场看都看不懂的怪异的外国戏剧,也不会花个几十元上百元去看一眼中国传统艺术。所以在我看来,戏曲何必改革,改革又能有什么用?
戏剧和中国其他文化艺术,如相声,滑稽戏,动画一样,只有认命,你们再也回不到50、60年代那个经典作品大爆发,国际大奖满天飞,享誉海内外,自成“中国学派”的辉煌时代了。


我上回说过,我是一个喜欢戏歌和美女多过传统剧的半吊子伪戏迷,我并不真懂越剧。对于越剧,评弹,沪剧,我的一切印象都来源于小时候陪好婆看的电视。我常有翻看整理杂物的冲动,却往往是三分钟热度。刚开始整理这贴的时候还挺快乐的,所以没觉得花了多大功夫,只是因为帖子大小限制,不能一股脑全贴上来,需要分割调整,这才颇费了一番周折,什么先贴什么以后贴,谁进主贴谁进附贴,得排排座次。
其实我平时是个懒人,兴致退去后回过头来看,自己都为常作的“无用功”而觉得好笑。没意思的很,以后要改掉这个毛病。
恩,吾当深入贯彻落实宝姐姐关于仕途经济学问的工作指示精神,展开深刻而广泛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坚决抵制“无事忙”这种不正之风。

从上个贴子的情况看,此贴应该也一样,看的人不会多(这才符合我多年潜水于各大论坛观察下来的情况,除了开“李旭丹批斗会”的特殊时期)。只不过,我稍一空下来就容易七想八想,想到什么就要写下来,借个由头发泄出来,现在整理都整理,写都写好了,不发出来未免可惜。不过这样也好,让我少了不少顾忌。所以这个贴子相较前面几帖,加入了更多我的胡思乱想,未必中听也未必正确,我是想到哪就写到哪(这一通发泄颇为痛快),也没怎么注意修辞或是语气语调,事后也懒得再编辑,读来也许有些颠三倒四,恐怕也不那么讨喜,幸好没什么人真会去读,我也就不担心会伤害谁的感情或是被人抓小辫子,权当是我自言自语好了。



在正题之前,先上几个上次没贴的关于“甜歌皇后”李玲玉的视频
李玲玉与徐玉兰、王文娟

这么漂亮的美女没演花旦,倒成了徐派小生,真是可惜


这是她的《红楼梦•忆当初》



90年代戏曲春晚上的《红楼梦•金玉良缘》
这个视频的开头几句词,要是上几个礼拜放出来,嘿嘿,恐怕要被道德家们口诛笔伐了





看到这里,忍不住要说两句。国家对于京剧之外的其他地方剧种实在太不公平。

每年的戏曲春节晚会(也俗称“戏曲春晚”)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其他剧种完全是给京剧串场的。以今年2011年为例,细看各剧种的时间比例,几个小时的晚会,京剧时间至少占了7成,这么多地方剧种全加起来,时间都不到京剧一个剧种的一半,而越剧竟然只有一个节目,5分钟还不到,令人跌破眼镜。难怪有人说这不是戏曲春晚,而是“京剧春晚”,(讽刺的是,事实上央视确实还有一个专门的新年京剧晚会),而央视更该改名叫“北方台”或“北京台”。

国家现在这样把一个剧种捧成国粹的做法很不好,国粹应该是指全体剧种,这点上现在的政府做的还不如五六十年代的政府。那个时候,为了政策宣传需要,国家对各地方剧种的现代化改革不遗余力,这就使得一些在民国时代已经式微的剧种重新又活了过来。各个剧种也在那个时代出了不少流传至今的名剧。

当时中国有367个戏曲剧种,其中包括50多个当时新创立的剧种(即新兴剧种);而到了2005年,不但再也没有新剧种出现,原有剧种更只剩下267个剧种。

越剧目前靠着自己的力量还能够维持,而对于中国剧种的大多数来说,连惨淡经营都做不到,几乎都面临绝种。这种时候,国家传媒难道不该“扶贫”,怎么反倒总为“富人”捧场?



李玲玉的越剧或许唱得不算出众,可唱起流行歌曲来,那嗓音那扮相,真是秒杀一片
这是《西游记》里由她饰演并且唱的“天竺少女”




《孝庄秘史》里她的“美人吟”
这部电视剧不错,虽号称“秘史”,但其对历史的忠实度要比时下的所谓“历史正剧”高多了




李玲玉也是个多才多艺的,这是她唱的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

李玲玉生长于上海,后来长期在北京工作,所以会唱沪、京两剧也不太奇怪。





再说说上次提到的沪剧茅善玉
80年代,茅威涛、茅善玉、马兰是中国剧坛是新生力量的代表,三人都是年少成名大红大紫,有“戏剧三姐妹”、“戏剧三朵花”之称,这可能跟她们三个都在华东地区其中涌现有关。

三人之中,应该是茅善玉出名最早。80年代初的时候,戏剧界恐怕没人不知道茅善玉,后来沪剧走下坡路,沪剧演员淡出晚会,现在的观众才开始不知道她。当时在上海,茅善玉的受追捧程度和“越剧王子”赵志刚不分仲伯。而他们最终的知名度却因剧种的影响力的不同而大相径庭,越剧是第2大剧种,黄梅戏不是第3起码也是前5,而沪剧前20都未必排的进,怎么比?

三人之中,以马兰的名气最大。这点,马兰走的路子和茅善玉差不多,但要比茅善玉走得更远。她的名气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其参演的影视剧,除了戏曲影视更多是正规影视。马兰茅善玉两人都获得过“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其中茅善玉是83年就获得了,84年参加的春晚。而马兰拍了《龙女》《严凤英》和《西游记》,在88年得的“金鹰奖”。

三人之中,茅威涛成名最晚。在三个人都演出的全盛时期,也就是80年代,茅威涛的名声是没有马兰和茅善玉响的。茅威涛入行晚,17才开始学戏,虽然84年的时候就出了一部《五女拜寿》,但那是“五朵金花”集体的,她个人大大出名是直到90年代初《西厢》出来,然后首开“二度梅”,接着惊世骇俗的得了“三度梅”的时候。这个成就在整个中生代戏剧演员里面都难有并肩,茅威涛也因此奠定了至今为止难以动摇的地位。



茅善玉的沪剧戏歌《沪上风情》

茅善玉的嗓子很好,又娇又脆,我一直觉得她无论长相和嗓音,都和上越的张咏梅很像。特别06年的时候“越剧百年晚会”,茅善玉也到场助兴,唱了一段“我家有个小九妹”,极好极好,把傅全香乐得合不拢嘴,各位有心可以去听一下(非完整版在第一个视频集里,完整版在第二个视频集里,两版都有这段)。

前个贴子里关于沪剧的评价,我讲的更多的是我个人的感觉,后来查了一下,发现我对沪剧还是不很熟悉,有一些错误,这里纠正一下。
我一直认为戏曲电视剧是越剧先搞的,而沪剧是跟风,实际上不是。茅善玉的成名作就是81年的《一个明星的遭遇》,这个在82年被拍成沪剧电视连续剧《璇子》,上海电视台和上海沪剧团联合摄制,在海内外播放,茅善玉因为她的金嗓子而在当时被称为“小周璇”。如此看来,沪剧不但开了戏曲电视连续剧之先河,比起81年中国才有的第一部正规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也不算晚了。

还有一点,我觉得沪剧比较“俗”或者叫“通俗”,这其实是针对唱词而言的。至于曲子,我本来以为应该和一般的“江南丝竹八大曲” 差不多。后来我看了看别人的一些评论,才知道沪剧音乐其实比越剧音乐复杂、细致(这点直观乐谱疏密就可以比较得出)。唱腔则更复杂而细腻。公正地评价,没有一定音乐修养的人是不大能够欣赏沪剧的(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听不出好坏,欣赏不了),更别说演唱或演奏它了。

而且同样是搞戏曲改革,在坚持一些传统底线方面,沪剧要比越剧,特别是越剧的改革旗手茅威涛,做的好。茅善玉的演出基本保持沪剧本色,是江南丝竹乐伴奏,即使添加西洋乐也是局限在几处新编戏里,而茅威涛连电声乐都用上了,甚至有用录音伴奏的演出,这是有悖传统戏剧艺术基本标准的。





终于言归正传了,来看看越剧新生代吧
这是上越的裘丹莉和王舒雯的《诗意蝴蝶》,压轴的是裘丹莉的师祖,傅派创始人,82岁的傅全香
傅老这代人年轻的时候看上去并不觉得有多漂亮,但越老越显出一种优雅韵味,气质非常好

裘王两人唱普通话不如他们唱越剧好听,看来是不太适应吧。不过舞的不错,这个视频掐掉了开始的3分钟,所以欣赏不到他俩的舞姿。还有个6分钟的完整版,我贴在附贴里了。
单就小生而言。新生代的比中生代的其实要漂亮,但女性气质也更重,看上去美则美矣,却一看就是女扮男装,不像以前的小生那样雌雄莫辨,所以很难有代入感。


比如这段,演小生的“宇宙锋” 张宇峰反串林黛玉,演花旦的董鉴鸿反串宝玉
竟然没有一点违和感,想起中生代的“五梅花反串专场”,明明是女小生,演起花旦来却那么不像回事,有很强的因形象错位而引起的搞笑味道。而这里…也不知该说是这一代的小生漂亮了,还是该说这一代的花旦比上代丑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前的演员要比现在的敬业。据说那个时候徐玉兰带学生,演小生的女孩平时都不许穿裙子,就是为了避免助长女性气质,这点现在的女小生要做到可不太容易。用种冠冕堂皇的说法,现在这叫“解放个性”。


“越苑青春风”主题歌-青春如歌
上越各门派的新生代:樊婷婷,金派;李璐彦,徐派;王柔桑,范派;蔡燕,张派老生;徐标新,陆派;齐春雷,尹派;裘丹莉,傅派;杨婷娜,徐派;吴群,张派老生


越剧现在的这些新生代越来越有娱乐明星化的趋势,唱功未必到家,年轻粉丝已是一大群了,难说这是好还是不好,毕竟不是他们这代人开的先河,中生代也有这个情况。听说过在剧场里,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剧场,喜欢不同演员的老阿姨们一言不合就互相开骂的故事,狂热程度不比时下的小女孩们低。


陆派小生张宇峰(就是上面反串林黛玉的那位)和同门小师叔黄慧的《桃源新景》
张宇峰的师傅是曹银娣,39年生人,从花旦改工小生后于80年代师从陆锦花;而黄慧是65年生人,02年才被陆锦花正式收为弟子




越剧是个非常跟进时尚潮流的剧种,做了许多的“第一次”。比如世界上彩色电影开始流行不多久时,越剧就在53年拍摄了彩色电影《梁祝》,并向海外播放。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

80年代国家开始录制电视剧,越剧也早早跟进,在87年时出了个华怡青主演的“实验越剧电视剧”《红楼梦》,也许是因为同期的87版的原因,此剧只播出了几集而再无声息。然而此剧却带出了90年代无数的戏剧电视剧。

再比如像选秀节目,不要以为中国的选秀节目是21世纪后从西方进口的,越剧才是真正的先行者。早在84年前后,越剧界就举办了“越剧演员电视大赛”,并引入了观众投票机制。“霞飞杯”这个名字不知大伙还有没有印象。

王志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就是在1986年,17万张选票当选第二届“江浙沪越剧演员电视大赛”的女状元,要知道那可还是个没有网络炒作的时代的17万张。“电视大赛”长盛不衰,直到06年后演变成了“越女争锋”,即“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实际上上越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演员基本都是靠这种方式上来的。参赛者往往本是地方剧团的演员,因比赛中脱颖而出而被上越这类大单位相中,从而改变了命运。



“书名号”李璐彦在“越女争锋”时的《将进酒》

有些人不喜欢钱惠丽的徐派唱腔的原因就是觉得她的声音太尖、太刺耳,相比之下郑国凤的演唱很轻松,高低音收放自如,音质比较厚实,声音的质感非常有磁性,高音不觉刺耳、低音不觉沉闷。
而这里李璐彦显然是把钱惠丽的唱腔尖细高亢的一面“发扬光大”了,我不太喜欢。



我看过一些《越女争锋》的片段,无可否认比时下的选秀节目要纯许多。它虽然借了选秀的名头,骨子里却还是八九十年代电视大赛的味道。无论是评委发言还是参赛者总体素质到考题内容再到白燕升叶惠贤等人的主持方式,给人的感觉是真的在选拔人才而不是像其他节目那样娱乐化严重,为眼球而炒作。能做到这点非常不错,在浩浩荡荡的市场化大潮下,越剧的几个主要团体在体制上还是保持了国营,所以越剧身上的铜臭意味相对其他行业就少了很多。而这些戏剧演员虽然过得不错,但相比时下娱乐圈的大明星们,却差远了。这些人能甘之如饴的呆在舞台上,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文艺工作者”。

越剧选秀不像娱乐圈那样猫腻十足,毕竟唱得好与不好,往舞台上一站就见分晓,你或许能蒙过去一两次,可要长久的屹立不倒却不那么容易。不少走红一时的越剧演员选择早早退休,说到底就是因为舞台上的竞争激烈,观众对不同演员的支持度一目了然,所以压力极大,你就是硬捧,也得先有真功夫。而且越剧之中虽有男子,做的却多是幕后工作,比如编剧作曲,无论是在台上表演或是剧团行政管理,主要还是女人主导,所以相对娱乐圈,越剧界不是那么“脏”。当然了,在这个越来越资本主义化的社会里,难说旧社会《舞台姐妹》里的故事还会不会再发生。



福建芳华新秀陈丽宇的《何文秀•访妻》
尹派真是枝繁叶茂,人丁兴隆,越剧刚过百年,尹派创派亦不过60多年,而77年出生陈丽宇竟已是尹派第六代传人。更难得的是,她是少有的土生土长的福建人







越剧能够在戏曲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方面是因为每一代都是改革者,这点和其他有几百年历史的大多数剧种不同,没有那么多“祖宗规矩”的历史包袱,这应该是成熟于传统地方的大多数剧种和定型于大城市的越剧的最大区别。

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这种“赶时髦”精神才使得越剧只花了短短一百年就从一个地方村头小戏成为了仅次于京剧的中国第二大剧种。要知道,越剧的发展成功和京剧是完全不同的,它完全没有京剧有历满清到新中国三朝官方扶持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实际上,即使在今天你也能看到国家对京剧和越剧的巨大差别。

京剧,不单有国家级的演出机构(中国国家京剧院),在北京等各地,还有省级演出机构,如北京京剧院,江苏省京剧院,就连上海还有个上海京剧院。根据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关于“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的精神,为保护和扶持作为优秀民族艺术的京剧艺术,中国目前有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

而相比之下,越剧就寒酸多了,没有国家级演出机构,被称为“越剧院”的不过两个,上越和杭越(一般来说,“剧院”是省级事业单位,“剧团”则或是民营或是自负盈亏或是县市级别的小剧团),而把目前国营专业越剧团体,不论大小全加起来,总共也只有35个左右,和国营京剧团体在规模数量方面一比,就看得出反差极大。



话又说回来,其实越剧小剧团演员的扮相和实力也不差的,默默无闻只是因为没有机会表现
比如,浙江诸暨越剧团何惠丽的《沙漠王子•算命》


非常可惜,相对于大剧团的演员来说,他们的音像资料不多,不知有多少人就这样被埋没了。





越剧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分配不均最终导致人才流失
一方面这些地方小剧团千辛万苦培养演员。可这些剧团因为规模小名声小,受到的国家资助很少,自然演员待遇也高不到哪去。演员为了事业着想,拼命往上越之类的大的国家事业单位挤。最终造成的情况是,小剧团人才枯竭,始终做不大。而大单位诸多的人才却在坐冷板凳,没有出头之日。这样一来,大批优秀的越剧演员怎么会不源源不断的向影视界和国外流失呢?


浙百曾经的龙套,后转入南京军区的陶慧敏
这是她在92年春晚的《庙会风光》:越剧花旦陶慧敏(89电影版的林黛玉),川剧花旦邓婕(不错,就是87电视剧版的王熙凤)和马兰(黄梅戏版的贾宝玉)


说实话,这个节目我不太喜欢,感觉有点做作。


似乎浙百的人才流失特别严重,不过他们的美女资源之丰富确实是没话说,想当年呀……
96年文化部春晚上的节目——浙百越歌《百花争妍》,又是用普通话唱的
小生方雪雯和花旦颜恝,黄依群,何赛飞,退的退,走的走,转的转,一个不剩,全离开舞台了

主贴里贴不下了,还是在附贴里回首一下浙百那些离开舞台的美人们吧。

喜欢夜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夜鹰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唯美乐园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