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沈周传统山水画:见情、见景、见风骨
山水画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方学者有把中国宋代的山水画与德国古典音乐、古希腊雕塑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典艺术的高峰。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是王维诗里对画中山水的描述,意境悠远而唯美。渐渐山水画作为文人士大夫心灵的安顿之处,亦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期开始独立,到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古人图画山川的年代,历史上可以追溯到非常遥远的时期,在中国画学术界认为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而展子虔是朝散大夫,从五品下,作为官方人物作品得以记录和展现,比寻常百姓更容易一点,相信在民间山水绘画始于更早。
人们在山川中领悟天地之玄趣,感受蕴含着无尽审美意趣的山水,与之相互交流,体味现实世界里没有的虚静旷远。
因此画山水,并不是简单的为它图真状形,而是把客观山川纳入胸怀,变为“心象”,使其成为意境中的丘壑,这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基础。
沈周像
沈周(1427——1508),字启南,号石田。生于明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德四年八月卒,年八十三岁。沈周成为研究明代画风不可避免的巨峰,也是影响甚至决定明代画风的一代大师,创始之功最为重大。沈周可谓传统文人的典范,人品和画品均以深沉、敦厚、静穆著称。沈周山水笔墨苍中带秀,刚中有柔;墨法、设色浓而不浊。
《庐山高》
作者按照自己的审美眼光对景物加以选择筛选。画面中的山川,树木,尾舍、溪流、飞瀑等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重新安排的。庐山喻其师人格高洁,构思奇妙,意境含蓄,深得宋人以诗意入画意之妙。此作气势雄伟,层次丰富,峰峦叠嶂,深远奇奥,画面整体虽然密集,但其间妙用了穿插、节奏和韵律的变化,山势之静与涧泉之动产生呼应,画面宽阔空灵,意蕴无限,使人仰之弥高,探之弥妙。
《庐山高》图笔法缜密细秀,气势沉雄苍郁,局部皴擦点染不下五六遍,显的苍茫厚实,繁密而清晰,颇具层次感。画中山石结构与树木严谨写实,似具有宋人的某些写实风尚,山头温润苍郁的矾头显得丰富而充实,也更具有层次感。
沈周《西山雨观图》卷(局部),明,绘,纸本,墨笔,纵25.2厘米,横105.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描绘苏州西山烟云变化、雨霁烟消的景色。沈周仿南宋书画家米友仁的笔法,描绘峰峦连绵起伏,山间云雾出没,林木层叠,村庄、湖泊、小桥被笼罩在烟霭之中。山石和草木均用水墨点成,浑然一体,不见线条及皴擦的痕迹,显示出画家高超的绘画水平和独到的审美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