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这个清朝初期的画家,书法家,与众不同的书写和绘画风格,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影响,因其手法和性格,西方学者把他比作是东方的梵高,中国的梵高。那么他是怎么形成的这种艺术风格呢。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古人都说时势造英雄,此话不假,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1出身书画世家: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聪明好学
家族中的画家:祖父朱多炡,父亲朱谋觐,叔父朱谋垔,其弟朱道明
八大山人,俗姓朱,本名朱统,后名耷。
朱耷,清初画坛“四僧”之一。谱名朱统託,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其祖父朱多炡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垔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2从某些细节可以看出其性格之不屈,这种精神深深影响其作品风格 6park.com
“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
遇到不喜欢又惹不起的人,宁愿装疯装傻也要离开。
清廷诏举博学鸿词,临川令胡亦堂闻其名,迎入官舍,心不愿就,佯发狂疾。自是常戴布帽,曳长袍,徜徉市肆间,履穿踵决,拂袖蹁跹,儿童后随哗笑,亦不之顾,与人不言不语。遂佯为疯癫,撕裂僧服,独自走回南昌。
3画作内容形式暗藏玄机
山人精书画,又善诗。画长于山水、花鸟与竹木,皆能不泥成法,脱出蹊径,山水皴笔无多,意境幽邃,花鸟竹木水墨点渍,形象奇特,俱得古之破墨法,以简省胜,笔情纵恣,墨趣横溢,苍劲圆晬,逸气迥出。松莲石固称神品,芦雁凫汀、潜鱼飞翼,亦无不极生物之致,洵非他人所可企及;书法初学董其昌,后出入魏晋,典雅萧散,深得钟王气韵,狂草尤怪伟;诗原有集帙,惜未流传,存世题跋如吉光片玉,古雅可诵。
八大山人的画能够做到不泥成法,是他能够坐禅修道所悟出的一种境界。
山人:朱耷以道家山人的自称,离开佛门,朱耷后来去了道观,原因未知,可能因为想换一种修行方式吧,其实佛道本一家,只是修行方法不同,中心思想一致,八大山人不愿意受到太多羁绊,行事洒脱,这种境界自然也会在画中显现。
一生以明室宗裔,痛遭社稷颠覆、国土沦亡之变,悲愤慷概,汨浡郁结,无所发泄,于是蹈隐高踪,佯狂装哑,哭笑杯酒,游戏笔墨,以消磨劫后生涯,人目为狂,而不知其内心之悲苦,故发为书画,
4亦僧亦道的生活,为他作画提供了灵感源泉
他先为僧乃是禅宗,禅宗有二个关键,一曰破执,二曰专心,在朱耷身上及作品中均有体现。在八大山人身上,其实,他离开寺庙本身就是最大的破执。
后为道乃是修真,道以修真为要,修真要求以一念代万念。是为专心。
当时诗人叶丹曾作《八大山人》诗一首,描写他在这里的生活情况,也可以从侧面证明他这种为僧为道的生活境界,正是八大山人画中的境界。
一室寤歌处,
萧萧满席尘,
蓬蒿丛户暗,
诗画入禅真,
遗世逃名志,
残山剩水身,
青门旧业在,
零落种瓜人。
总之
八大山人的绘画能有如此高的境界,得到世人的认可,除其画工精深以外,他的精神,他的修行都具有深厚的影响,值得我们学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