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6park.com此贴是两年前一个未完的“品评历史剧”系列贴的延续。一如我在每集开头都说过的,我只是个资料收集者和整理者加评论者,贴中的一些较为专业的评论来自网络。正如《大决战》的基调是淡化政治,突出军事战略。此贴中也就尽量不谈政治,只当是和这个系列前面的古装历史剧一样,只论影片本身。请诸位“热血青年”手下留情,放一马吧。 www.6park.com
说起来,要是按照“品评”贴上一集的流程继续,此贴讲的应该是和电视剧《唐明皇》同期套拍的中日合资电影《杨贵妃》。只是材料虽有,却激情不再,我已找不到两年前的那股冲动了。所以这集就转而说说我一直想说却未能说的经典战争片:《大决战》三部曲。 www.6park.com
www.6park.com
拍“大片”有时是国家的需要,因为它是国家软实力的一种展现,所以要有国家的支持。这不是中国才有的,前苏联拍《解放》、《莫斯科保卫战》,美国日本合拍《虎、虎、虎》等片都是国家参与投资,再比如《最长的一天》,美国、英国和法国为协助本片拍摄共动用了23000名军人,当时法国虽在打阿尔及利亚战争,但还是派出了1000名突击队员。《大决战》亦然,虽然1949年后一直有人想拍这个题材,但是始终没有拍成,一直到国家支持了才可以投入。 www.6park.com
《大决战》如何,用数字最能概括:
拍摄地区涉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市、县、区,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黄河河套,东至渤海之滨。仅是八一厂1000多职工中就有近800人参与了拍摄,参拍群众演员更达15万余人次。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兰州5个军区和海、空军的一些部队,陆军航空兵以及有关院校、武警部队共20几个军级单位,30几个独立师团单位,共约13万官兵参加了拍摄,累计达330余万人次。同时,还动用了大量的坦克、火炮、飞机、舰艇等大型军事装备。影片中出场的历史人物达238人,其中主要演员50余人。 www.6park.com
为营造壮观的战争场面,《大决战》所用各项物资也堪称军事片之最。从下列统计即可一目了然:TNT炸药160吨,共方棉衣5823套,国方棉衣4331套,血浆100公斤,可炸汽车100辆,真坦克50辆,空炮弹170多万发,真炮弹1万多发,药品仓库20间,药品120吨,老式电话100部。
往事悠悠,迄今国内已无一部同题材正剧能达到《大决战》当年创下的宏大纪录,而对史严谨之风也渐稀,惟有吟风空叹! www.6park.com
在我看来,《大决战》的好,不在于它全景再现三大战役,而在于它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把国共作为对等的对手来描写的电影。
这好比下棋博弈,影片中的国军将领不缺智慧也不缺能力,这样的高水平交锋才显得倍加好看。相比之下,这之前的电影中的国军形象不是被丑化成了笨蛋就是被妖魔化成了怪兽,有些幼稚。就国军的指挥将领的形像而言,片中杜聿明、廖耀湘等,一副职业军人做派(黄维、文强等“文史专员”都曾被邀请去当片审,其实不必发言,他们的一举一动想必就能对《大决战》导演起到现身演示的作用)。片中也比较客观地描写了国军士兵的英勇表现,塔山阻击战的集团冲锋就不说了,还有傅作义的35军死守新保安时,几个国军士兵推下梯子和共军同归于尽。死守尖谷堆的士兵也相当壮烈,最后被共军的土炮轰上了天。 www.6park.com
对此,有位前辈的总结非常好,“《南征北战》类的电影中,“好人”和“坏人”是分明的,“好人”的特征基本是“美德”(如节俭和勇敢),而“坏人”的特征基本上相反,如穷奢极欲和愚蠢。但是《大决战》类则不同,往往有两种“正义”,蒋介石和国民党军失败不是由于“愚蠢”,而是因为战略或战术的失误,更由于制度性的缺点,比如政治和经济失败,他们从“坏人”变为相当有分量的“历史反动势力”了。因此,也可以说,后一类电影中的主题主要不是精神,而是“体现”一种类似终极价值的“历史规律”。可以说,存在一个公式:“真实”、“客观”的人物、故事和时空再现体现出“历史规律”,而因为是“历史规律”,所以“真实”和“客观”。”至于这种“历史规律”是否正确,就见仁见智了。 www.6park.com
而《大决战》之后的形象呢,要么是主旋律中如同从教科书中走出来的木偶标签,要么就是非主旋律商业片中被“人性化”后的产品(“人性化”实为历史剧的一大毒瘤,是不看书,不查资料,不做考证功课的借口,其结果,就比如像《新水浒》里的宋江一样,把原著内涵矮化了,这是在低估观众的智商)。他们所谓的“人性化”,就是按照编剧的想当然,把共军“国军化”,把国军“共军化”,搞出一群四不像的形象,罔顾历史真实,满足的是他们自己的品位。查点资料真就这么难?又或是这些人已无法明白“精神面貌”这种不可言传却可意会的本质区别?就好像30年后的共产党无法理解30年前的共产党一样。 www.6park.com
难得的是,宏大壮观的场面中却不失战术细节的专业,更有某种隐性的人文思考。
比如《辽沈战役》的塔山登陆,仓门一放,一片水花中,国军士兵游龙般娴熟地战术动作登岸冲锋,打完了,刚好日落,一片红,分不清是水是血…… 哪像现在,前前后后就那么几十个人在镜头里笨拙地晃悠,一个手榴弹过去,一群敌人玩“前空翻”。 www.6park.com
还有下面《淮海战役》中这个“清理后事”的片段给我印象很深,催人泪下
www.6park.com
这是《大决战》一个不同于许多同类电影的地方。它虽然在表现内战,但它没有为之大力鼓吹叫好的意思,它更多的是反应一种无奈和哀伤。内战如此残酷,为何中国人还这么乐此不疲,前赴后继呢?我想80年代淮海老兵和美国军方代表座谈时回答的一句话,最一针见血,“我不打他,他就打我!” www.6park.com
一部历史剧的好坏,往往是由细节决定的。
只有严谨考据功课下产生的无数细节组合起来,才能烘托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氛围。港台也出过历史剧,可为什么他们的片子无论怎么拍,都像武侠剧言情剧?正是由于细节功课!曾经因沉稳厚重而独树一帜的大陆古装剧正急速与港台合流,这难道不是件令人痛惜的事么!
细节考据既要重大又要重小,由这样的众多的细节组成才会产生令人感兴趣的精品历史电影。细节看似不是最重要的,但衡量一部分作品是否上档次的关键往往是细节的质量,而欧洲电影和日本影视尤其擅长自此道,《亚历山大》《特洛伊》《敦煌》等等。国产历史剧也有过相当注重细节的,只是太少。除了《大决战》,远的还有《唐明皇》《东周列国》等片,而近的,除了《贞观之治》,恐怕再也找不到其他的了。
其实在《大决战》之前,还有两部电影也可称经典,8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由杨光远和翟俊杰执导的《血战台儿庄 》和83年蔡继渭和谷德显执导的《四渡赤水》。
然而他们吃亏在电影时间太短,只能反映出一场战役的情况,而相比之下,《大决战》重现的却是整个大战略。中国的战争片,无论古代,如《东周列国春秋篇》和《三国演义》,还是近代热兵器战争,都是长于文戏而短于武戏,自然《大决战》这类以战略为重头的电影要占尽便宜。战场上少了点子弹乱飞的精彩,但是背后的运筹帷幄,真的很引人注目。说起来,《大决战》也是上面两部电影结合的产物。《大决战》的演员班底基本就是《四渡赤水》的阵容,而剧组则是汇集了这两部电影的成员。 www.6park.com
当然,《血战台儿庄》这样一部投资甚少的80年代小片,其道具之真实、场面之宏烈、考据之严谨,足令今天许多作品汗颜!这也是为数不多的正面反应国民党抗日的片子,(没这个片子奠定的口碑,杨光远、翟俊杰等人恐怕还不够资格进《大决战》剧组)。战争片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是冯小宁,只是冯式战争片多是在历史大背景下的虚构,更多的是反映对战争的思考,而不是重现某场战役。关于这些其他的战争片,这里不再赘言,我在“第三篇”中再细说吧。 www.6park.com
《大决战》不单胜在规模上,其艺术的内敛雄浑也是一大亮点,开篇的那段旁白写得尤其好:
“这142个昼夜中,双方统帅部和各级指挥部所拍发的电码讯号错综交汇,织成一面无形的网,从大气层覆盖下来。于是,便注定了中国的山川将会怎样排列、流云又当如何变幻……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成为历史。但,假如我们有暇在棋盘上还原当年的黑白对弈,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布局的奇妙莫测,感受到那每一颗落子的雷霆万钧之力!”不知它的撰稿人是谁?太有水平了!
www.6park.com
一部历史剧的质量从旁白就能看得出来。旁白不需要多长(反例比如《新红》的“广播剧”),也不需要用高深的修辞,更不需要如历史教科书中高空俯视般的作大总结说大道理,三言两语却能打动人心,瞬间带入环境。《大决战》做到了这点,同样,《东周列国春秋篇》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第一经典历史剧”,和它每集出色的旁白也有莫大关系。(我在“第三篇”中附上《春秋》的这两段开场和结尾的旁白,各位可以听一听。) www.6park.com
现在有人常把中国配音水平不佳归咎于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搞出个专业化的“声优”队伍,这是没脑子的说法。难道中国曾经缺过优秀的配音演员么?当年的上海电影译制厂人员配音,不但语气语调惟妙惟肖,连口型都能对上,这是何等的功力?再比如《大决战》中的旁白是张家声解说的,而此片中更有一位“配音奇才”,八一厂的吴俊全。他在影片中一人配多角,周恩来、陈毅、傅作义、毛泽东(平津战役)、冈村宁次、何应钦等人的配音皆由他一手包办。他也是后来《三国演义》和《唐明皇》等历史大片中的旁白和配音。 www.6park.com
《大决战》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大场面”和航拍了。
也是,动用部队近400万人次,连京广铁路都为之拍摄中断数十分钟,“炮击锦州、塔山阻击、追杀廖耀湘兵团;血战碾庄、黄维兵团开进、双堆集近迫作业、蜘蛛网似的航拍阵地;华北先头部队徒涉冰河、打新保安、天津攻坚……”,刻画得震颤人心,有种硝烟中的遥感艺术美。
这是《淮海战役》中著名的“黄维十二兵团抢渡涡河”
银幕时长约2分半的长镜头,规模空前的大场面,全用航拍表现,尾随着长蛇阵的军队,缓缓向前,越过一条大河,继续前行,一直到出现黄维等一帮人走上小土包的镜头为止,全长有数公里吧。这是一种中国电影上从未有过的空中拍摄的长镜头。
www.6park.com
《辽沈战役》中东野攻打锦州,“万炮齐发”
如果说以上的大场面需要的只是充足的人力资源和炸药的话,那么下面这个片段就该让你大开眼界了。 www.6park.com
这是《淮海战役》中的“全歼黄维兵团”
攻击镜头出现时,这种航拍的庞大战争场面在今天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但这在《大决战》中却司空见惯:在空中游动的镜头,肆意地横扫地面上冲锋陷阵的队伍,穿过烽烟,穿过奔跑的人群、摧毁的坦克、燃烧的军车,航拍镜头大面积地收容了战争全景图。而这段应该是片中最大的一场,动用群众演员2万人次,汽车以及坦克1000多辆,镜头时长1分半。
拍摄这种片段,难点不在人力,而在于航拍和爆破场面的协调。航拍镜头拍到哪里,哪里才能起爆。这需要事前精密的计算和拍摄时的精确调度。我们看的时候不觉得什么,可想想这样的拍摄难度与所耗费的时间精力,恐怕不下于一场战斗,现在的人还能做得到么?呵呵,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君不见,满屏影视皆是“决战场面”一大抄么?大到电影大片如《建国大业》,小到电视剧如《亮剑》,谁不“借用”了事?
此片中的大场面还有许多,“廖耀湘部队开进大虎山”、“火浴锦州-以飞鸟的视角俯瞰战火中的锦州城”、“黄百韬十万人马向徐州撤退-因运河上只有一座铁路桥而无法通行被困河岸”、“东野70万大军入关”、“华北部队围攻新保安”、“郭景云35军撤回北平的车辆长龙”、“攻打双堆集发起总攻前的中野的“没良心炮”向敌军阵地狂轰”,当然还有“金汤桥会师”,等等,不胜枚举。
www.6park.com
相比于大场面,我更喜欢的是对其中这些历史人物的描写。
剧中的毛泽东摆脱了脸谱化的形象,发掘再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战马饲养员去世的悲痛、打靶空靶的自嘲以及在雪地发脾气不肯回屋等情节,更有作为父亲的毛泽东,对儿女的感情。 对林彪的塑造更绝,我个人认为电影里所表现得气质非常符合其本人。印象深刻的是《平津战役》里,聂荣臻跟林彪会合时,聂帅调侃道:东野出关时才10多万人,现在进关时有100万,都说林彪是肥的流油哦。林面无表情,若无其事地回答道:你看我这样肥得起来吗?一个深谋远虑且不露声色的林彪跃然于银幕之上。类似的例子俯首皆是。 www.6park.com
我以为,此片中最大的突破是是蒋介石。
银幕上成功塑造蒋介石的演员有两个:赵恒多和孙飞虎。二人各具风采,难分伯仲。赵恒多最全面,外形,演技都非常好。孙飞虎外形上不怎么象,演技不错,就是给人感觉太阴了。所以我更喜欢赵恒多的蒋介石。另外,赵恒多版也是“小蒋”认可的,当然,是《血战台儿庄》里的蒋介石,蒋经国是看不了《大决战》了,倒不知如果他能看到《大决战》中同样是赵老扮演的“老蒋”后会作何感想。 www.6park.com
我对片中的蒋介石印象最深的就是《平津战役》中的“南京临别泪语”,在赵恒多那我第一次看到了蒋介石的眼泪。天津之战结束之际,全国局势已是一边倒,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在东北、华北、中原战场上消耗殆尽,蒋介石自知难保,不得不把长江防务交给汤恩伯,自己则恋恋不舍地离开首都南京。而他临走时在南京城墙下面对部下的哭诉,让人不免为之一叹。是啊!离开自己亲手创建的首都,离开孙总理的陵墓所在,怎不让他感慨万千呢!“你们以为,此时此刻我必定是痛苦不堪吗?我必定是不胜遗憾吗?不!我悲伤的是我此去,死无葬身之所啊!”
言辞切切,令人动容。蒋介石讲完这番话后转过身去,一个人沿南京城墙踽踽独行;这里,影片特意用了长镜头来表现蒋介石落寞、孤寂的身影,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大决战》对于国民党和蒋介石的描写还是力求客观的,这在主旋律影视史上是一个难得的突破,可惜后面的主旋律又走回头路了。 www.6park.com
很可惜,赵恒多这位堪称中国最好的蒋介石特型演员,已于2001年因癌症病逝了。他在建国前就参加了解放军,作为一个文艺兵,他跟随大部队南征北战,跨过长江直捣南京的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后来又辗转到湖北、川黔等地。所以他的蒋介石有一种军人气质,但他更有一种儒雅平和的味道,像一个“人”。相比其他蒋介石演员,这些人往往不知觉的会突出老蒋阴狠的一面,多少有点偏颇。 www.6park.com
《大决战》中的这群特型演员可称得上最传神的一班子人,可惜英年早逝,都死得很早,“毛泽东”古月、“周恩来”苏林、“朱德” 刘怀正、“蒋介石” 赵恒多、“陈毅”刘锡田等人都已逝世。而后面的或是其他的特型演员往往达不到他们这种功力,十分可惜。我会在“第五篇”和“第六篇”中贴一些其他“国共领袖”演员的形象,略做比较吧。 www.6park.com
此片中还有一个经典形象是林彪。
“气定神闲,实有雷霆万钧聚焉;静如处子,似怀千沟万壑存焉”。马绍信几近完美地诠释出了这种气质。他的林彪极为神似,《大决战》完成后,杨尚昆去接见剧组,指明要见“林彪”,和马绍信握了好久的手。剧中几个主要人物中,话最少的是林彪,但能能让人有印象的台词却几乎全都出自他之口。惜字如金,深沉内敛,却又一针见血,配上精妙的剪辑,与马绍信传神的演绎,更显得气韵生动,内功浑厚,产生出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www.6park.com
“问题?问题是我只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这个饭,怎么吃”,“给程子华发报,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总预备队,不动。”,“这我不管,只要能找到廖耀湘就行!”,“大兵团作战,军纪要严!这件事,你去处理一下,下面的责任要追究,首先是他们的司令员跑不了。”(带有后天政治意象的一笔,编导直接给罗政委加了分),“任务明确了,各位请回吧,我这里没有预备午饭。”(这里更绝的是罗帅后面说让同志们吃完饭再走。林罗二人的截然不同和微妙关系,两句台词就出来了)。 www.6park.com
当时有人担心片中反映林彪会有麻烦,主张不写林彪。还有人主张,如果要写就把他写成反面人物。只因杨尚昆的反对这才作罢。所以据说当年剧本上的林彪台词不是这样的,出场的一幕就完全不同(关于这个,这里不赘述,我在“第五篇”里说说吧。)。只是后来,也许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才把林彪的台词改成这样,以凸显他冷酷冰冷和阴沉的形象。却不知,这实在是歪打正着,现在再来看《大决战》中的林彪反而显得独树一帜,十分的“酷”。 www.6park.com
演林彪的马绍信,后来也演过阿部规秀,是个演技十分高明的演员。彪哥化身倭将阿部规秀:马绍信对这个角色绝好把握,把阿部的阴险诡诈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忠信”完美结合起来,极有别于以往那种不是歇斯底里就是蠢笨如猪的鬼子军官形象。可以说,他对阿部的诠释更胜于《亮剑》里陆鹏博得众多叫好的“山本一木”。当然了,一如既往,演技好的演员在中国是永远红不起来的。 www.6park.com
金子总会发光,只要拍《大决战》,就无法掩盖林彪的巨大作用。尽管台词形象把林彪弄得很灰暗,但在字里行间我们总能品出林彪的优秀军事素养,“我估计,不!我肯定:蒋介石到了沈阳”,“这个廖耀湘,出营口也好,回沈阳也好 - 五天前,他干什么去了”,“大部队已经摆开,已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后续部队从这里进入(地图于此时接上,正是林彪所指的位置)山海关,直插天津塘沽!”(真是神来的点晴之笔,林彪面对地图指挥,部下正在拼装地图,林彪把手点在了地图之外,当参谋人员地图连接起来的时候,恰恰是林彪所指点的方向。这一细节反映了他对战局的熟悉)。看看,这样的台词,比起今天的编剧王朝柱那种动不动就做“三个代表报告”、动不动就哈哈大笑装乐观的“伟人大话”,如僵尸一般的主旋律,着实好太多了。关于编剧和台词问题,我会在“第四篇”里具体说说。 www.6park.com
此片难得的展现了一组国共双方,尤其是国军将领的群像,各有特色。
片中对一些主要人物的个性把握的相当细腻。比如邱清泉,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在同级甚至是上级面前,他都是一副狂妄的样子,可对自己的属下却是关怀备至。这点在影片中就得到了体现,在草包将军刘峙讲话时,邱疯子用外语暗骂刘峙;而在自己的通讯兵立了功时,他却又像个大哥似的为这名叫丁小二的别上勋章,还为他亲自端酒。还有就是对于傅作义那种从梦想着通过谈判平分天下,最后跌到四面楚歌,美梦破灭,不得不本着多数人的利益开城接受改编这一系列过程的心理变化描写,将傅作义这个人活灵活现地展现。 www.6park.com
附上几张截图拼盘,大伙认认,可认得出谁是谁。
(呵呵,这张的最后两个截图看来是个失误,我不记得他们在《大决战》三部曲里出现过,这恐怕是后来拍摄的《大进军》4部曲或《大转折》2部曲里的人物。) www.6park.com
很奇怪,这两个系列明明用的还是老演员老剧组班底,拍出的作品却远不及前面的精彩。似乎剧组刻意在寻求某种新的拍摄手段而抛弃了《大决战》的成功做法。比如《大进军之大战宁沪杭》 中,故事片与纪录片的杂糅体裁让我觉得很怪异。我并不认为夹进去那些当事人物的访谈什么的就那么强,反而是冲淡了电影的完整性,也没法和《大进军》的其他几部协调。
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两个系列的台词编排不如《大决战》了,来欣赏一下《大决战》中的一些经典台词片段。
国共双方最高领导人在发动淮海战役前的作战动员讲话
这段编排有味道,用蒙太奇手法把两时两地的人物的针锋相对表现出来,很精彩。
www.6park.com
辽沈战役前的常委紧急会议
现在主旋律的台词编剧不动脑子。他们的编词方法,我闭着眼睛都能猜得出。就是从现在的领导讲话稿里摘一段官话出来,分成几段,喂给毛、周、朱、刘,最后大家一起“哈哈哈”,既幼稚又干瘪,连我都不想看。我们来看一段《大决战》里的开会片段是怎样的。这一段真可谓“暗流涌动”,仔细品味每个人的台词和表情,能看出一些编剧没有明说的意思。
www.6park.com
现在的主旋律很令人厌恶的一点,就是让这些领袖们成天乐呵呵的,为什么?就为了表现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此表现不如不表现,这也太幼稚了。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未来也难测,要是他们还这样没心没肺的整天笑,那是白痴。尤其是唐国强如今的老毛,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眯着眼睛呵呵笑,真让人作呕。事实上,据老毛身边的人回忆,老毛是个很愁苦的人,不常笑,甚至你去看开国大典的照片,也会发现,很少有他开怀大笑的镜头。所有的毛泽东扮演者:古月、唐国强,以及张克瑶、王霙等等,都有着这个硬伤。但以唐国强最为突出,也显得最恶心。 www.6park.com
还有一点,现在的主旋律里,除了邓小平,别人都说普通话,这让我这种看惯老片的人很别扭,我还是喜欢听他们说方言的样子,(尽管有人说他们说的未必标准真实)。关于方言问题,我会在“第六篇”里具体说说。 www.6park.com
《大决战》显然是在考证功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的,在诸多细节,如军服、勋表略章、剧情、将领佚事等方面做的相当不错。
当然,《大决战》在细节方面还是有一些错误和缺陷的,比如枪械,再比如特技和视觉效果。 www.6park.com
还有是在各个论坛上,不少人对拍摄《大决战》颇有微词,甚至认为此片不该拍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觉得拍这样的“全景式大片”,耗资金耗资源,是劳民伤财。中国拍战争片应该学习欧美,不要学苏联,搞些类似《集结号》这样的“美式大片”,以个人视角或者小人物视角为主的“大片”,用以反思战争。
二是说《大决战》没什么特别的,不过是翻版了苏联电影《解放》
三是说《大决战》打来打去都是自己人,没有什么意思,而且它表现内战,不值得拍,不值得提倡,不该放。 www.6park.com
关于《淮海战役》的重拍故事,《大决战》三部曲细节方面具体的亮点和错误的例子以及对上面这三种最常见的批评说法的一些不同意见,请移步点击附贴“第二篇”,我们继续谈 www.6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