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伊姐(周桂伊)小星
今天,有部很特别的电影上映了――《梅艳芳》。
这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记录了梅艳芳从出身清贫的底层歌女,到星光四射的一代天后,到最后离开的传记电影,新人王丹妮饰演了梅艳芳。
在这浓缩了她一生传奇的137分钟里,还原了很多我们并不知道的关于梅艳芳的真实细节,这些给我带来了很多感触。
这篇文章,我不想只单纯地给大家安利电影,而是想结合着电影新披露的,一些关于梅艳芳的细节,聊聊她身上那些很触动我的地方。
到这个月底,梅艳芳去世就整整18年了。
梅艳芳,祖籍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1963 年10月10日出生于香港,家中两兄一姐,她排行最小。
梅艳芳11岁成为歌女,18岁走红亚洲,连续5年赢得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手奖。
梅艳芳的成功在此不多列举,总之,她曾多次刷新了香港明星开办演唱会场数,也是“全球华人个人演唱会最多女歌手”。
(1990年,她在香港连开30场个人演唱会,因而还获得了“梅三十”的名号。出道22年,总共开了292场个人演唱会,成为“全球华人个人演唱会最多女歌手”。)
不仅是在歌坛,而且在电影圈,梅艳芳依然闪耀。
她演过46部戏,在二十年(1985-2005)香港电影累计票房中位列女演员第三,还曾凭借《胭脂扣》一举拿下金像奖、金马奖、金龙奖和亚太影展四料影后。
(去世后,她被香港电影金像奖追授“演绎光辉永恒大奖”,被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评入“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 。)
用香港著名音乐家黎小田的话来说,“这是命”,梅艳芳就是是天生属于舞台的。
带着这样的使命,她不仅成就了自己,而且为人真诚、豪爽、仗义,对身边的人好得没话说,还帮助、提携了不少后辈(比如:草蜢、许志安、陈小春、谭耀文等等),是大家心里公认的“大姐大”,都尊称她一声“梅姐”。
(在节目上主持人曾问她怎么评价娱乐圈,她用了四个字去形容:友情岁月)
如果说,人生是一盘有AB面的磁带,那么,梅艳芳其中一面肯定是:强势闪耀、风华绝代。
只不过,翻过来,背面写的主题是:孤独与遗憾。
在电影《梅艳芳》中有两个细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一个是她正当红之时,外边挤满了粉丝的呼唤与尖叫,她一路走过去热情地回应着大家,笑容满面;
随后电梯门一关,四周安静了下来,那种疲倦感与空虚感瞬间涌上了脸庞。
(电影《梅艳芳》片段)
还有一个场景是发生在梅姐家里。
她躺在沙发上睡着了,一群朋友围坐在旁边聊天、打麻将,好生热闹。这时,有人说:“你们声音小点,梅姐睡着了。”一个人立马回:“我们越吵,她睡得越香,安静了她反而睡不着了。”
紧接着,他们默契地都安静了下来,还没几秒,梅艳芳便突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
两个很小的细节,却非常好地诠释了《胭脂扣》的导演关锦鹏对她的描述:“热闹中的孤寂”。
这种孤独,一方面是人站在顶峰上无人企及的“高处不胜寒”,另一方面是来自她内心全方位的情感缺失。
梅艳芳没有亲情的支撑。
父亲早逝,母亲独立供养四名子女,全家仅靠母亲经营破旧的“锦霞”歌舞团维持生计,家境十分窘困。
四岁的梅艳芳深受影响,四岁半便与姐姐梅爱芳在香港荔园游乐场登台表演,从此与舞台结下不解之缘。
在舞团,姐妹俩经常被领班欺负,还会遭客人调戏;在学校,“歌女”身份又让她们被同学嫌弃。
然而,回到家里,她们还得承受着继父的谩骂:“将来你们有本事做歌星嘛?到庙街接客啦。”
她从小面对的就是鱼龙混杂且充满残酷的社会,而这些,让她很早就学会隐藏软弱,以强硬的姿态面对一切。
梅艳芳的大哥向外贷款,担保人写的是梅妈,这是变相把债务转给了梅艳芳,几百万的债务,她这边刚收到演唱会的酬金,那边转手就得把钱拿去还债。而对此梅妈也觉得理所应当:“她挣钱多,补贴家人是应该的。”
从小到大,梅妈妈根本不在乎她死活,只把她当赚钱工具;而她去世后,留给妈妈足够下半辈子荣华富贵的遗产,妈妈却把她生前内衣拍卖的事儿,也的确佐证了她童年的凄凉。
(内衣拍卖的事儿激发了香港艺人的集体痛心:请给梅艳芳留一点尊严)
她没有爱情的支撑。
梅艳芳和赵文卓的故事,应该是因为后者目前有家庭有儿女等各种问题,没有特别表现,但赵文卓在梅艳芳葬礼上送出的“此生至爱,一路走好”,众人皆知。
在电影《梅艳芳》里,我们跟随着镜头,目睹了她与日本歌星近藤真彦一段很深刻的恋爱。
梅艳芳深深爱过,可惜,每一段都无疾而终:“为什么又是我错呢?”
我好像在刘培基的自传里找到一些答案。
好友刘培基在自传里写道:有一次两个人一起去英国,他无意间听到梅姐给当时的男友打电话。她说:“你不用那么苦,我一个人做就可以了。”
刘当时听到很生气,“你是不是要我从今天开始,叫你梅先生?”
梅艳芳自己也表示过,一定要全力以赴付出,给男友安全感。
亲情的缺失,没有得到过温暖的梅艳芳,把所有希望投放在感情上。她渴望被爱,这种渴望是接近焦虑和不安的,失去了健康边界的渴望。
所以,她太习惯去承担、拼命地付出,因为忍不住的那套逻辑是“只有证明自己有用,才值得被爱。”
这种时刻匮乏、紧绷的状态,贯穿了梅艳芳光芒万丈短暂人生的全部,她表达感情的方式,很容易极端而热烈,但让自己太辛苦。
(在公众面前,梅艳芳从未示弱过,我们永远看到她无比强悍、雷霆万钧、能战胜一切的样子)
电影《梅艳芳》有一个细节,讲述姐姐和她之间的感情,分外动人。
姐姐梅爱芳选择结婚生子,过普通女性的生活,她主动给姐姐约婚纱,说要给她当伴娘。
她答应陪姐姐去试婚纱,但那一天,被称为“迟到大王”的她却让姐姐等了足足四个小时。到了婚纱店,面对生气的姐姐,她满不在乎。“我都来了,你还要怎么样?”
野蛮吗?霸道吗?是不是跟舞台上洒脱的梅艳芳判若两人?因为“姐姐从小什么都让着她,但这一次先嫁了。”
大家可能不太理解这个细节,但我完全懂它的意思。
除了在极度孤独里,对“恨嫁”的惘然;更重要,姐姐梅爱芳,是整个家中唯一让梅艳芳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人,也成了她唯一可以任性的地方。
可惜,姐姐因为子宫癌,与病毒斗争十年后,在2000年离世――
命运对梅艳芳太残忍了,一点一点剥夺,她所有的暖和光。
事业也许让梅艳芳疲惫,但事业给了她足够的关注,弥补了她内心的缺失,也因此,她几乎把整个人生都奉献给了事业。
在最后一场演唱会上,她穿着婚纱站上舞台,对着观众说:“你们的爱,我的遗憾都忘了,我把自己嫁给音乐,嫁给你们。”
《梅艳芳》这部电影,是江志强的一次“还债”:“如果等50年后再拍,我拍不了,也还不了这个承诺了。”
(2003年梅艳芳找到江志强说,想拍一部能传世的电影。正在筹备《十面埋伏》的江志强和张艺谋商量后,邀请她来出演。可惜,最后大家都没等到。于是,张艺谋在《十面埋伏》的片尾写着:“仅以此电影缅怀梅艳芳小姐”。)
电影本身肯定有争议,毕竟离太近的人的传记片,太难拍了。
但是,在梅艳芳的终舞台上,《夕阳之歌》的音乐一响起,看着她拖着长长的婚纱裙摆一步一步走上阶梯,回眸,用力挥着手喊出那一句:“拜拜!”谁会不哭呢?
梅艳芳从渔村贫民窟歌女,到一代歌姬,到寂寞辞世,她的人生经历过辉煌,经历过病痛折磨的痛苦。
她有很多遗憾,比如,在知道自己即将辞世的时候,特意飞到日本,见了近藤真彦,向他认真告别。
她也有很多美好,那些跟张国荣一起辉煌互相温暖的岁月,带给整个香港2013疫情期间鼓舞人心的1:99演出,留给所有朋友的回忆。
(1999年“百变梅艳芳”演唱会)
(2002年梅艳芳的“极梦幻”演唱会最后一场中,张国荣抱病忍痛为阿梅担任嘉宾。)
《1:99抗击非典演唱会》上的梅艳芳(2003)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正如《梅艳芳》中那句台词:“那些错过的幸福,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梅艳芳让我想到一个问题,那些承载着命运使命的女性,她的幸运和悲伤到底取决于什么呢?
取决于爱的感知。不管我们恋爱、组建家庭、奔赴事业,本质都是向世界索爱,在关注和凝视里,我们才活着。
可爱这件事,可能从父母如何对待我们那一刻,就成为了玄学。除了好运,我们敢企盼什么呢?
人生真的太如梦似幻了,正应了那句:“女人如花花似梦”。
梅艳芳离世18年,我们没有忘记她,没忘记一个尽最大努力和命运抗争的普通人,一个用尽全力绽放最绚烂生命的艺术家,一个爱过恨过最后还保持着倔强体面的女人,她是香港的女儿――
梅艳芳。
(在香港著名的尖沙咀星光大道上,矗立着两尊巨型铜像,一尊是李小龙,另一尊就是梅艳芳。梅艳芳除了是梅艳芳之外,作为“香港的女儿”,她还代表一个精神,代表一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