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芳华”有感
在今天中国,文艺界正面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肃杀气候,“芳华”差一点被永远打入冷宫。但影片淡化了原著的批判精神,没有对背景年代的极左专制、集体主义、政治运动等进行深入的揭露,缺乏本应具备的思想深度与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主题暧昧,没有普世价值的演绎,不过难以求全责备。
如果“芳华”不“淡化了原著的批判精神,没有对背景年代的极左专制、集体主义、政治运动等进行深入的揭露”,一早就被中国电影的审查机制扼杀在摇篮之中。何况冯小刚根正苗红,出身北京军区文工团,曾在38军坦克六师宣传队工作,其电影作品从来不是敢于批判体制。
影片之所以名为“芳华”,在于描述了一群60后在70年代文革后期“青春吐芳华”故事。冯小刚淡化了原著中反映的集体主义对个人情感的压抑,故意忽略了文革对青春嫩枝的摧残。“芳华”中的文工团员出身红二代和官二代,并非平民子弟,他们的青春故事本来就有一丝蒙垢的特权烙印,不易讨喜。
泰戈尔说:“青春是没有经验和任性的”,谁没有年少轻狂?“芳华”中年轻人之间的关系是勾心斗角,落井下石,嫌贫爱富,贪慕虚荣,霸凌弱者,欺侮良善。这远远超逾年轻人的逆反轻狂,过于放纵必然失去心灵的滋润。池田大作有诗云:“撇开友谊,无法谈青春,因为友谊是点缀青春的最美的花朵。” “芳华”中文工团员的主流是彼此之间相处之道,有太多成年人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功利主义算计,没有友谊的青春芳华徒有虚名,其实早逝,并不值得珍惜。
冯小刚“回忆起自己在部队文工团的日子,印象最深的就是舞蹈队的女孩儿洗完澡光着脖子穿军装成群走来,‘空气整个都香了’”。平心而论,冯小刚长得一般,年轻时进入北京军区文工团担任不靠脸蛋吃饭的舞美设计,文工团貌美如花的青春少艾可遇不可求。
也许,这是今天名成利就的大导演冯小刚年轻时的遗憾和无奈。因此,冯小刚在“芳华”中用不少镜头特写展现沐浴中文工团女性的酮体美,及成群文工团美女更衣身穿内衣画面的诱惑,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冯小刚借回忆补偿年轻时的梦想。此外,“芳华”中男女文工团员在大庭广众中不避嫌打情骂俏,甚至亲吻脸颊。这些色香味具全的故事情节,与原著描述的文革中苦行僧式禁欲主义对人性的压迫,大相径庭,大大减弱了批判的力量。
“芳华”中的男主角是助人为乐,永不疲倦,贯彻始终的刘峰。众所周知,雷锋精神早已被痛批为假大空的精神鸦片,在国内雷锋故事是亲朋好友私下交谈中的笑话。“芳华”把刘峰定性为善良人物,正面形象,却冠以“活雷锋”,不伦不类,导致人物性格矛盾,令观众难为刘峰的人物属性定分界。萧穗子的旁白如是评价何小萍:“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何小萍是“芳华”中独一无二的善良人,她认同的刘峰,身上有太多刻意为之的政治痕迹,欠缺真诚,难以完全认同。
刘峰对所有人好的程度,扭曲了人性,其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的助人佳话,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境地,脱离现实。刘峰放弃入读军政大学,容易升职的良机,原因是一早爱上了林丁丁,怕影响她入党才不敢表白。在获悉林丁丁已过预备期,安全着陆,才向林丁丁告白。由于之前没有任何伏笔铺垫,因此让观众觉得突兀。当刘峰情难自禁强行拥抱林丁丁时,或许有人性长期受禁锢的感情火山,被邓丽君情歌魔力引燃而突然爆发;但让观众觉得突如其来,不尊重女性意愿,难以接受。其实,在很多西方国家,刘峰的做法已经触犯非礼罪行。
有非礼嫌疑的刘峰在上峰审查时自觉被污名化而对政委动粗,在军队中是严重违纪,甚至可上纲上线至犯法。结果却只是外调,处理太轻,好像不符常识认知。
刘峰在中越战争中身负重伤,奋不顾身,置生死于度外。一般观众的感觉是编导以此让刘峰抖掉身上灰尘,成为爱国标兵,战斗英雄。出人意外的是影片通过萧穗子的旁白作另类解读:刘峰想战死,因为死了才能成为赞歌中的英雄,让林丁丁不得不每天唱他,想起他。
“芳华”通过萧穗子的旁白,贬低了刘峰在中越战争中的英雄形象,这可能与“芳华”要演绎的反战意义有关。当一大卡车的中越战争伤员运送到战地医院,唯一活着的人是隐瞒年龄参军,全身烧焦的16岁石林峰。石林峰什么也看不到,知道自己是快死的人了,问何小萍:“你一定很漂亮吧?有对象吗?”
这名十六岁少年生命倒数中的浅白平凡的三言两语,寓意深厚,有难以承受之重:这彰显了石林峰对世界上本来应属于他追求的美丽女孩,甜蜜恋情,幸福婚姻的眷恋,及不得不放手的失落,遗憾和无奈,能不令人动容?这就是“芳华”对战争的反思和批判。
影片结尾,失去右手和家庭,生活艰难的刘峰,与在战争中精神出问题的何小萍紧紧相拥,相互扶持。观众都被感动了,对结局表示很心酸,尤甚者,据闻有的人看到这镜头泣不成声。在电影放映到这画面时,也有观众反应平静。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的结局,但“芳华”的这一结局无非是中国传统叙事的好人有好报,铺陈得太过俗套。
因为刘峰只爱过林丁丁,对何小萍只有兄长般关怀备至,但从未迸发出爱的火花。从何小萍最后与刘峰拜祭战友,后促膝谈心,可以看出何小萍的病情大有好转。何小萍与刘峰从无恋爱关系,一别十年之久,渺无音信。这个刘峰、何小萍手牵手的最后结局,既显得的突兀,也无法改善他们彼此的处境,只是凸显编导心目中的两个善良的人有好报的意念。
对刘峰的以雷锋为榜样,年年上北京开会当标兵,极其扭曲人性的“善良”行事模式不敢苟同。如果以善良之名,让何小萍与以前从未爱过自己,失去右手,穷途潦倒的刘峰,成为没有一纸婚书的伴侣,这无私奉献牺牲,未必符合公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拥有与放手之间的抉择固然无奈,但有时放手是另类温柔和深沉挚爱,给彼此更大自由空间,可以心有灵犀,并非形同陌路。
如果“芳华”的结局是刘峰与何小萍近在咫尺,彼此之间亲切叙旧,分手时互道珍重,不经意流露出有太多的惘然和无奈,可能更有戏剧张力。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样的结局更有现实主义的批判力量。 评分完成:已经给 州官放火 加上 100 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