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唯一金棕榈:遗憾张国荣未得影帝
原标题:独家对话陈凯歌:唯一的遗憾是张国荣未得影帝
陈凯歌(资料图)
1993年《霸王别姬》
戛纳国际电影节迎来70周年庆典。电影节将会组织大型晚宴,宴请全世界参与书写戛纳历史、由戛纳挖掘和并陪伴戛纳继续前行的导演们共同欢庆。尽管在今年最后的主竞赛名单中,憾失华语片身影,好在鼓励创新的“一种关注”单元中,还有中国年轻导演李睿珺的作品《路过未来》。说起戛纳电影节历史,我们有理由怀念24年前的第46届影展,不仅有两部华语佳作入围,《霸王别姬》还成就了戛纳历史上唯一一部华语金棕榈,至今无人超越。
中国电影从80年代崛起,90年代走向艺术创新的一个高潮,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影响力,也几乎达到高峰。1988年陈凯歌导演携《孩子王》首次参赛戛纳,虽然与最后大奖错失,却让他和未来的合作伙伴、《霸王别姬》的制片人徐枫结缘。华语武侠片《侠女》曾在1975年参赛戛纳,是第一次在国际大型电影节上展露风采的武侠作品,最终斩获技术大奖。徐枫做为女主角,在戛纳得到尊重和厚待,因此与电影节结下深厚情感。她欣赏陈凯歌的才华,邀请他合作拍摄买下版权的李碧华小说《霸王别姬》,一心在18年后再次冲击大奖。影片从选角到拍摄,几经周折。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后,这部横跨中国50年历史的社会和人物史诗篇章终于诞生了。
时间回到1993年。许多记忆伴随着时间流逝,已经模糊或者淡忘,如同一些人,已经不在人世。2012年,一些旧日照片再次重现网络,那是《霸王别姬》参赛戛纳主竞赛时,巩俐、张国荣和张丰毅三人在海边的留影。地中海的蓝色海水轻拍海岸,天水交融在远处隐隐约约,三位主角意气风发,俊美而优雅。《霸王别姬》是陈凯歌第三次来到戛纳参加主竞赛, 96年《风月》又将张国荣、巩俐带到戛纳参赛; 60周年庆典陈凯歌应主席雅各布之邀拍摄《每个人的电影》; 65周年在这里参加后者拍摄的纪念影片世界首映……如此高频率的戛纳之旅和最核心的参与,陈凯歌对于拿奖的这一届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回忆呢?
在今年戛纳周年大庆之际,陈凯歌导演接受了我们的独家对话。 “戛纳永远是一个态度”
作为华语第一部金棕榈的缔造者,他在真实和恍惚间,找寻当年的情绪和感受:“因为我去戛纳的次数挺多,那一次和以往也差不多,当然是希望能够在戛纳电影节得奖有所收获。我对那年的印象挺好,该下雨下雨该晴天晴天,一切正常。”
不过,能够得到金棕榈毕竟是非常难得的经历,“我还记得拿着金棕榈奖杯,参加之后的晚宴,当我带着奖项回到入住的Majestic 酒店,因为一直没吃东西,就点了晚餐,一会儿服务员进来,正准备将我点的餐放到桌上,就看到了奖杯,被吓了一跳。我至今都记得对方的表情,他才知道住在这屋里的人是得了金棕榈,然后说了很多祝福的话。我也能感觉到,即便是一个酒店服务人员,对金棕榈奖项也是景仰的”。
陈凯歌一再强调,“对我来说,戛纳是一个重要的艺术盛典,他有点像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我特别希望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导演可以永远在戛纳电影节有一席之地。这是我特别期望的,因为一个时代的导演不可能永远参与戛纳,但是戛纳电影节是很多电影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向往的地方。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有机会参加这么多次,也有这样一个成绩,特别希望新一代的导演继续在戛纳有所成就。”
显然,陈凯歌不希望把一部影片的格局仅仅局限在个人,他渴望当年戛纳经历可以在年轻人身上继续书写。
可是,戛纳对一个电影人究竟意味着什么?陈凯歌坦言,戛纳代表的首先是一种态度:“你看它的参赛影片放映前都要放映戛纳电影节标志的音乐和画面,它就是圣殿式的台阶,不断向上。电影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社会产品,文化产品,它应该能够有力量反映和折射一个时代对个人的影响。也可以反映和折射一个个体在时代下的状态。所以我觉得它是与现实有关的,同时又是独立的。特别是在高度商业化的电影环境下,我们自己的国家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急剧发展和膨胀,一方面可以看到对整个电影工业发展的益处,同时另一方面也看到存在的种种问题。”
“所以我觉得戛纳电影节永远是一个态度,你可以对戛纳电影节选择的影片有这样那样的说法,但是电影节的宗旨,就是要通过电影去弘扬人性的基本态度,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虽然重在参与,能够入围戛纳主竞赛已是获得成功,但是对于辛苦创作的导演们来讲,站在奖台上面对全世界电影人和媒体的关注,依然是他们都会有的梦想。评分完成:已经给 州官放火 加上 50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0 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