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大片必须砸大钱,拍好片则未必。看过这些牛逼电影,再看看它们的成本,不难明白:
大多数人拍不出好电影,不是差钱,只因为不是那块料。
1《心慌方》
成本:35万美元
如果要推荐密室题材电影,《心慌方》系列是绝对绕不过的。
而整个三部曲中,又以第一部最为出色,后两部只敢在它奠基的框架下老生重弹而已。
整部电影只花费35万美元,与其收获的如潮赞誉和话题性形成鲜明比照。
它完美诠释了优秀的科幻电影,完全可以只靠灵感巧思撑起。
新人导演文森佐·纳塔利在28岁那年拍出了这部处女作。
全片只出现了七个角色,所有场景都局限在一座诡异而凶险重重的“立方体监狱”中。
刚开场就有一名囚徒试图逃离,被机关用一种残忍的方式处决。
故事的主线,是六个陌生人想方设法,解开密码,躲避陷阱,从这座牢笼中逃出。
同时他们要在越狱中弄明白一系列问题:
比如谁建造了这座监狱,他们为什么被关在这儿,等等。
《心慌方》的场景设计和悬念把控,的确不凡。
但令它出类拔萃的,是其精巧的角色设定,足以引发多重解读。
片中职业、性格各不相同的六人,分别具有高度的代表性。
有人理解为,他们是当代社会各职能人的缩影。
也有人将他们看做人性中的各个立面。
可以说,《心慌方》完美体现了这一类高智商电影的核心魅力。
说到底,它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个观众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阅历和知识结构,做出令自己满意的解读。
而每一种解读,都能在自圆其说之余,传递出丰富的寓言性。
2《疯狂店员》
成本:23万美金
觉得昆汀的电影已足够话唠,推荐看看凯文·史密斯的作品。
不用多看,这一部导演处女作《疯狂店员》就够。
两个主角,在一家卖杂货和出租录像带的小店打工。
一个吊儿郎当,总戴个帽子,另一个胖一些,有些反应迟钝神经大条。
整部电影没有故事主线,只有两基友和朋友、顾客的一些片段组成。
要问这么一部又粗糙又蠢不拉几的电影有什么好看——它的台词实在经典。
而且每个角色都像受过报菜名训练,语速飞快。
从他们口中,不断爆出冷笑话,高能吐槽,极客幽默和荤段子。
里头有神一样的比喻,比如“他的智商比鞋子尺码还小”。
有人若无其事大谈性伴侣和sex activity的细节。
还有让人哭笑不得的撕逼大战。
时时看得扶额不止。
曾经试过把里面的段子整理出来,后来发现,几乎等于直接把剧本读一遍了。
凯文·史密斯卖了自己的漫画收藏,捧着2万7千美金起步开始鼓捣这部片。
演员阵容纯属东拼西凑,各种亲戚朋友,甚至还有那家店主的老婆。
黑白画面,场景单一,表演浮皮潦草,配乐基本胡搞。
最能花钱的葬礼一段戏,索性拍了段动画来蒙混过关。
算上后期制作,一共23万美金的成本,赚回了320万的票房,功德圆满。
2006年还出了续集,一样的贱气十足和喋喋不休。
最大的进步,是把讨论《星球大战》变成了《指环王》,极客当然是与时俱进的。
3《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成本:20万美金
一群人+一个封闭空间,俨然成了低成本科幻电影的标配之一。
影片开头,在工作十年后,35岁的哈佛历史教授约翰选择了辞职。
面对送行同事们的不解,约翰吐露了自己14000岁不死人的身份。
于是一群历史学家、宗教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纷纷以专业知识向他发起挑战,
而约翰对答如流,对于身上没有伤疤、隐瞒身份、参与历史大事件、长生不死等疑问,一一给出合理的解答。
编导的剧作功力强大不凡,而场景虽然单调,场面调度、台词设计、人物表演等细节都下足了工夫。
许多悬疑电影一剧透就失去魅力,但本片从一开始就让约翰把真相和盘托出。
剩下的部分,则是在试图证实或证伪这一事实,同时仍然保留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局转折。
通过他们的唇枪舌战,观众对人类文明的认知也发生了动摇。
影片其实很难称为科幻,我们更适合把它看作一个思想实验。
整个辩论过程,也就是变相印证了什么叫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具有科学和思考精神的影迷,肯定会对该片欲罢不能。
揣摩细节,发散思维,推敲证词,得出自己的结论,都是很好玩的过程。
4《死亡密码》
成本:6万美金
对于低成本科幻片,有一个疯狂又独特的点子,就有了剧本的一半。
本片的点子是:
自然语言是可以用数字解释的,若找到这些数字的模式,可以应用到自然界万物。
犹太天才数学家马克西痴迷沉醉于数字的世界,逐渐接近了这一规律。
他发现过去十年来股票市场的波动,都可以由一套数学模式做出解释。
但研究这一密码,也引来神秘力量的阻碍,使他不断出现剧烈的头痛。
与此同时,从华尔街的金融大鳄,到犹太神秘教派,都开始纠缠他。
说到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你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梦之安魂曲》或《黑天鹅》。
而最初令他在业内崭露头角的,是这部导演处女作《死亡密码》。
虽然只花了六万美元,采用黑白摄影,却拍了足足两年,比许多一线制作还耗时。
影片斩获圣丹斯电影节的导演奖,翌年又摘得独立精神奖的最佳编剧处女作奖,让阿伦诺夫斯基进军主流影坛。
影片用晦涩深奥的混沌理论为引子,讲了一部扣人心弦的科幻惊悚故事。
非好莱坞的叙事模式成为了最大的优势,从故事设定到观念,都有叫人眼前一亮之感。
尤其是不走寻常路的开放式结局,给人一种白驹过隙间一窥宇宙之秘的玄奥。
超爽的观影体验和无穷的回味,足以让人忘掉这是一部低成本的黑白片。
5《彗星来的那一夜》
成本:5万美金
一个彗星经过地球的夜晚,八名朋友在家中聚会。
关于彗星的不详传说为聚会平添不安的情绪,餐桌上的对话也流露出诸多蹊跷异常。
突如其来的停电后,事态的诡异渐渐超出了预料。
影片的场景完全局限在一所民宅和附近百米内的街区内,在平淡无奇的视觉表象之下,埋藏了质地坚硬的科幻内核、精深的前沿物理理论。
与其说这是一部商业科幻电影,倒更像是一段量子物理理论的具象化演示。
根据多世界诠释,生活中每个人的每个选择,都在不停地创造彼此独立的平行世界。
影片假设了这样一种情况,在彗星的作用下,这些平行世界之间产生了通道,被区隔的人群获得了互相接触的机会,并引发一连串变幻莫测的后果。
如果不是聚精会神地边看边思考,观众很快就会迷失在主创精心打造的思维陷阱中。
导演詹姆斯·沃德·布柯特声称花了整整一年编写和推敲剧本,并且自信地宣称,观众能找出几个bug,那就是他们故意安置了几个bug。
场面调度十分精心,每个镜头都有条不紊地交代了一些相关信息,以待慢慢拼出真相,没有哪个镜头是多余的。
电影就像充满自信的侦探小说家,把所有线索抛出,公然挑战观众解谜。
也拥有一流魔术师的误导技巧,在你瞪大眼睛观察、以为奇迹即将发生时,他们早已完成了关键的一环。
6《鬼影实录》
成本:15000美金
《鬼影实录》属于一种特定的电影类型,被称为伪纪录片。
顾名思义,就是用晃动的镜头,嘈杂的画外音,粗粝的影像,毫无章法的剪接,等等……把故事片生生“伪造”成纪录片!
《鬼影实录》是伪纪录模式首次被大规模运用于鬼宅题材。
米克和女友搬进新居,用一台摄像机记录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们逐渐发现,似乎还有其他的生命藏在这座空旷的房子内。
好奇心强烈的米克,兴奋不已,不顾女友反对,把摄像机架在房间拍下每天夜里的现象。
随着灵异事件越演越烈,恐怖的气氛也越发逼人。
到了结尾高潮,更是毫无防备之下,猛然一击!
据说在全世界各地的影院里,都有观众被那一幕吓到尿崩。
1998年的伪纪录片《布莱尔女巫》预算3万多美元,全球票房高达3亿。
而《鬼影实录》只花了15000美元,就在全球砍下高达1.93亿美元的票房,轻松把《女巫》踩在脚下。
是的,你没看错,这意味着,它的票房比成本整整翻了一万多倍。
如此前无古人的成绩,那些砸下重金辛辛苦苦拍大片,还赔个血本无归的电影人看到了,真要呼天抢地,欲哭无泪。
7《杀手悲歌》
成本:7000美金
一名罪犯越狱,来到小镇找仇家复仇,别人只知道他把枪藏在一个吉他盒子内。
恰在此时,一个身穿黑衣的吉他手也来到了镇上。
阴差阳错就此展开,引出连串爆笑追杀。
大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当时还是个年仅23岁、穷得叮当响的大学生。
电影由他自编自导,自己担任拍摄、剪辑、录音,一共只花了7000美金。
其中3000美金,还是他“出卖身体”——担任药物实验小白鼠挣来的。
而影片的剧本,就是他被关在实验室的那一个月写成的。
预算严重吃紧,令这部影片第一眼看上去难以恭维。
演员的演技都糟糕透顶,不用开口就分分钟让人出戏,一看就是大街上拉来的。
片中大部分用的是玩具枪,实在没法蒙混过关之处,那几支真枪,还是向墨西哥警方租的。
角色中枪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衣服下的血包和爆炸装置。
连摄影机也是借的,原计划要拍一个月,但拍到第10天,摄影机的主人要将其卖掉,逼得罗导把剩下的部分在4天内一鼓作气拍完。
然而,尽管处处粗糙可笑,影片整体看来却很完整。
不仅如此,罗德里格兹不知有什么魔力,竟用这渣渣的画质、挫挫的表演、烂烂的道具,构成独树一帜的酷劲。
这部电影最后由哥伦比亚发行,票房收入200万美金。
在圣丹斯电影节荣膺最佳剧情片观众奖,又在柏林、慕尼黑,爱丁堡等电影节上连连获奖。
罗德里格兹的才华引起了业内瞩目,一时声名鹊起,风风火火闯荡好莱坞。
8《雷管》
成本:7000美金
31岁的导演谢恩•卡鲁斯本来是个工程师,对一成不变的工作心生倦意,辞职在家,自编自导自演拍起了电影。
故事讲述几个创业者合作开发了一台查错机器。
在测试时,其中两人发现,这玩意竟有时间旅行的功能!
他们很自然地想到,可以利用它纠正以前的错误,发一笔横财等等。
然而不知为何,回到过去的自己并没有按照预想去行事。
没办法,他们只好再次进入机器,回到更早的过去处理那些差错。
纠错的计划继续被严重打乱,事情变得越来越糟。
后半段故事,脑洞接连爆开,线索接着线索,循环套着循环,烧脑程度节节攀升。
最后,这部仅长77分钟的电影,错综复杂到让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以至于很多影迷谈起这部电影,一开口就是“我看了X遍”。
很长一段时间,银幕上的穿越再也搞不出新意了。
而《雷管》却一举突破了前人的桎梏。
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加入了人的不确定性。
当角色进入时间机器时,实际上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他!
他不是简单的复制品,而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因此事态总会不断脱离预期,变得不可收拾!
故事发展到后半段,两名合作者也因性格不合而迸发嫌隙,互相欺骗和算计起来。
当这所有的变数加在一起,哪怕观众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也要大声抱怨智商余额不足了。
能全靠自己理清本片的头绪,真是一件超有成就感的事。
相比之下,《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烧脑电影”,实在太通俗易懂了。
9《追随》
成本:6000美金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家有一次被小偷光顾,之后他就经常想象,那个闯入者是怎样的想法与活动。
这个点子,慢慢就发展出他的处女作长片《追随》的灵感。
故事中,游手好闲的比尔靠尾随别人打发时间。
有一天,当他尾随商人柯布被后者揭穿后,身不由己卷入了一个凶险的犯罪漩涡中。
最后,他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骗局的牺牲者。
当然,如果仔细推敲,天衣还是有缝的。
但诺兰的功力在于,让人在第一遍看时完全忽略掉bug,并在结尾乍然一惊。
与强大的剧本形成对比的,是6000美金预算下的寒酸拍摄条件。
全片基本上依靠单镜头完成,诺兰还利用摄影师的职务之便,从片场顺了一些器材。
所有的台前幕后人员,都只是兼职拍片,甚至有些人只有周末才能抽出十几分钟参加。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