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数码家电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过去5年苹果iMac速度快了多少?最全测试数据告诉你(组图)
送交者: 无情人[♂大司徒★★★★☆♂] 于 2017-06-16 22:44 已读 1884 次  

无情人的个人频道

就目前来看,苹果很重视Mac Pro、iMac Pro,不过苹果告诉我们说,在专业用户中最流行的台式机仍然是27英寸iMac。 手机平板的性能每年都会有巨大的提升,台式机不一样,性能的提升速度有些慢。在许多企业和学校里,台式机的更新周期约为3-4年,只要不坏就会使用更长时间,3-4年之后还可以用很多年。 苹果将最高端的5K iMac拿给我们测试,我们没有将今年的设备与去年对比,而是回溯到2012年,将新iMac与过去的老iMac对比,这些老设备最终会被替换。在测试时,我们将2011款iMac包含进去,虽然它所使用的测试标准不适合新iMac。在过去5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底iMac快了多少呢?自2015年年末上一代iMac推出以来,苹果对技术多次升级,我们会深入了解一下这些升级。
CPU性能:从Ivy Bridge升到Kaby Lake 从2012年到今天,英特尔推出了4个新的CPU架构。有一些架构比其它架构更重要,不过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点:打造低能耗芯片、提高集成显卡性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提升,苹果才能推出Retina MacBook、MacBook Pro,在高端iMac中芯片的提升却是逐步进行的。 下面这张图片中的数据我们是从不同的来源收集的。我们手上有2012和2017款iMac可以测试,不过最近测试软件升过级,所以我们只能到其它地方收集资料。测试资料主要来自Primate Labs的Geekbench和Kishonti的GFXBench。
在各款iMac中,苹果安装的都是最快的Core i7系列芯片,这里比较的5款CPU都属于该系列。从下面的表格可以知道它们的型号、时钟频率、架构是怎样的。
自2012年以来,单核和多核CPU性能大约提升了40%,如果与2011年比较,大约提升了50-60%。提升主要来自于架构的改进,时钟频率的增加也是一个因素。 如果你认为这些样的进步很一般,我不会怪你。自2013年以来,“tick-tock”模式渐渐失效,2006年至2012年该模式让CPU性能大幅提升,之后难以为继。尽管如此,英特尔CPU的性能还是在提升,2012年之后的iMac并没有增加能耗,热设计也没有改变。这样的成就还是值得夸奖的。 GPU性能:从AMD转向Nvidia再转回AMD 与CPU速度相比,GPU速度提升更快,不过iMac有些不同。首先,它使用的是嵌入式笔记本级别的GPU,一般来说这样的GPU没有桌面GPU快。在过去几年里,苹果选择独立GPU时偏爱AMD,而不是Nvidia:2017款iMac安装的最好GPU是Radeon Pro 580,它是基于Polaris架构开发的,与2014年和2015年5K iMac使用的Tonga架构GPU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Polaris CPU有2304个着色器、8GB GDDR5 显存、256位总线。
选择AMD显卡是一件重要的事,因为AMD的芯片并非完全没有竞争力,性价比很高,AMD显卡的每瓦特性能与同时代的Nvida GPU相比差一些。到了iMac,这个问题变得更重要,因为你不能通过增强散热系统提升性能。即将到来的Vega带来一些希望,不过在iMac Pro出货之前它都无法准备好。照猜测,在下一代机型推出之前,Vega不会进入主流iMac。
下面的表格列出了GPU的对比信息:
自2012年以来,完成大多数任务时GPU的性能翻了一倍,至少完成如下任务时是这样的:OpenGL和Metal游戏性能(从Cinebench和GFXBench测试可以看出)、用Metal API完成GPU运算(从Geekbench Metal测试可以看出)。有时,性能的提升并没有翻倍,提升的幅度甚至可能更少,具体要看测试的是什么。游戏引擎偏爱AMD还是Nvidia,这点也要考虑进去。从图片和表格可以看出,iMac依赖全新的GPU架构大幅提升性能。正因如此,2017款iMac相对于2015款iMac的提升比2015款iMac相对于2014款的提升幅度更大。 我们之前曾提到过,在OpenCL中AMD GPU比Nvidia的表现好很多,照猜测可能是因为Nvidia优先看重自己专有的CUDA API。在Geekbench中测试OpenCL,2017款iMac的速度比2012款和2013款iMac快了近4倍,2012和2013款安装的是Nvidia GPU。 SSD:因为PCI Express受益 在SSD上,苹果有了很大的提升,这种表扬一点也不过分。在每一台5K iMac中Fusion Drives成为了标准,一些4K机型也支持,启动时间和总的系统响应时间大大缩短。如果你想使用纯粹的SSD、想增加容量,那可要花很多钱:在高端iMac中从标准的2TB Fusion Drive升级到512GB SSD要200美元,升级到1TB SSD要600美元,升级到2TB SSD要1400美元。 如果你能够承受,就可以拥有最快的SSD,比市场上销售的任何计算机都要快。苹果接受SSD的态度很积极,自2013年从SATA转向PCIe以来一直如此,当时许多人想都没有想过要改变方向。后来苹果继续扩大优势,提升PCIe带宽,积极拥抱新标准,比如NVMe。 2015年年末推出的iMac让SSD拥有4通道PCI Express 2.0带宽。2017款有4通道PCI Express 3.0带宽,从理论上讲带宽翻了一倍。当然,实际提升并没有那么多,不过它给未来的性能提升留下了更多空间。 2012款iMac配有128GB SATA SSD,由于容量低,写速度受到限制,但它的读速度代表了SATA SSD在2012年时的最高水平。由于接口速度慢,SATA SSD没有办法提升更多了。2013款MacBook Pro安装了256GB SSD,拥有2通道PCI Express 2.0带宽,这就是苹果的第一代PCIe SSD规格。 2015和2017款iMac安装512GB SSD,读速度大约提升40%,写速度提升33%。与SATA相比读速度提升了500%,进步很大。 2017款iMac的其它一些变化 最后让我们跳出规格,谈谈苹果iMac的其它进步和变化: ——在最初的iMac中,苹果Fusion Drives将与128GB SSD与HDD混合,容量各有不同。在2015款iMac中,苹果改变了做法:1TB Fusion Drives包含24GB SSD,2TB和3TB Fusion Drives包含128GB SSD。到了2017款iMac,2TB和3TB Fusion Drives使用了128GB SSD,但是1TB Fusion Drives安装的SSD容量大了一些,有32GB。 ——苹果曾说过,iMac屏幕的最大亮度提升至500尼特,比旧机型明亮43%。看来真是这样,新iMac亮了很多。2015款iMac支持DCI-P3色域,2017款同样如此。
——支持Thunderbolt 3!苹果为新iMac增加了一个Alpine Ridge Thunderbolt控制器,拥有2个Thunderbolt 3接口,它还兼容二代10Gbps USB 3.1,可以连接DisplayPort和HDMI显示器。新iMac可以驱动一台5K显示器,刷新频率60Hz;或者是2台4K显示器,刷新频率60Hz。Thunderbolt 3没有重新启用Target Display,在MacBook Pro上苹果曾经通过Thunderbolt 3接口启用该模式。 ——用新版Magic Keyboard键盘替换老键盘,包含了数字键盘。在购买时如何选择这种键盘要多花30美元,替代常规Magic Keyboard,如果单独购买要129美元。 ——正如我们上周所说的,27英寸iMac仍然拥有平易近人的DDR4 SODIMM插槽,可以轻松增加内存。与市场价相比,苹果RAM价格仍然比较高,默认机器安装8GB内存,还有两个空的插槽,如果你想升级,不要从苹果手中买内存。从技术上讲,21.5英寸iMac不太合适用户升级,里面有两个内存插槽,你可以自己更换,只是有可能失去保修资格;未来你也可以去苹果维修中心升级。 如果你拥有的机器是2011年或者2012年推出的,可能会考虑升级,2017款iMac是首选,增加的东西很多,值得拥有。从各个方面看,它都要快很多,屏幕更好,接口更新更快,快到可以支持VR。苹果对iMac有着怎样的新思考?iMac Pro可以告诉你答案。如果你只是几年前买的机器,现在想升级,想获得更快的速度,Pro不是唯一的选择。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30 银元!

喜欢无情人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无情人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数码家电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