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6park.com今天,我们一起聊聊几个颇有代表性的太平天国降将。他们在降清后,各自拥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他们的结局却都不甚理想,令人唏嘘不已。
李昭寿:重用,用完即扔,扔了就挂
李昭寿,原本就是聚众造反者,中间一度归顺清军。后来,因为得知清军要加害自己,遂投奔太平军。
此后,因为作战不积极,外加扰民且吸食鸦片,陈玉成要治他的罪,他跪求很久才得免。
正好,胜保扣留了他的妻子和父亲,派人招降李昭寿,李遂带着要地滁州投靠了大清。
投靠大清后,李昭寿得到了重用。他奉命“办理招安事宜”,诱降太平军将领,同时,又率军在天京北岸作战。
由于李昭寿表现良好,一路被提拔到了江南提督,又被任命为钦差帮办安徽军务,可谓风光无限。
好景不长,1863年,曾国藩断绝了天京北岸交通,大清不再需要李昭寿了。
不久,李昭寿遭到弹劾,交出所驻要点,开江南提督缺。
此后,李昭寿出卖前来投靠的好友,以求太平。
可惜,大清到底还是不放过他。
1881年,李昭寿因为殴打贡生(这本来不算一件大事),被处死。
韦俊:得以善终,但被家乡人所不耻
韦俊,是太平军降将中地位最高的一个。
他是韦昌辉的弟弟,也颇有军事才能,屡立战功。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李秀成先后力保,韦俊未马上受到牵连,仍然努力为太平军效力。
1859年,韦俊遭到杨辅清部攻击,想去江北投靠李秀成,又被陈玉成攻击,已无容身之地。
无奈之下,韦俊接受劝降,以池州投靠大清。(但因刘官芳等人反抗,池州仍在太平军之手)
投靠大清后,韦俊给了昔日战友致命一击。
安庆之战中,韦俊利用自己对周边地形的熟悉,在枞阳决堤,使湘军得以发挥水师之利,一举攻破枞阳,切断安庆后路,为大清攻取安庆立下大功。
此后,韦俊成了少有的一个得以善终的太平军降将。
不过,叛将的名声不好,他遭到了家乡人的排挤。
1865年,在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第二年,韦俊回到了家乡,要出钱修桥,讨好家乡人。
可惜,家乡人对他不耻,拒绝了他。
据说,罗尔纲先生1942年探访他老家时,家乡人仍称他“反骨韦十二”。
韦俊死后,叶落不得归根,只有安葬于安徽宣城。
程学启:最受重用,战死沙场,但给大清留下了北洋水师提督
程学启,原是太平军一员悍将。
安庆之战时,他驻守安庆城外营垒,作战骁勇,清军率战不能胜。
不过,由于程学启与安庆守将叶
由于程学启就是安徽桐城人,家离安庆不远,曾国荃抓住软肋,找到族中一老妇人前去劝降(有威胁家人之意),程学启遂降。
归降之初,曾国荃不怎么信任他们,把他们当炮灰,承担最危险、最困难的任务。
但程学启确实勇猛,拼死力战,为攻克安庆立下大功,得到了信任。
李鸿章组建淮军时,点名要程学启相助,程遂成了淮军早期悍将。
程学启做得最出格的事情是在苏州。当时,他诱降守苏州的“八王”,随后,又血洗苏州,制造了一场屠杀!
不久,在攻嘉兴时,程学启中弹而亡。
程学启深得李鸿章信任,若其不死,或许后来会有很大的前程。
值得一提的是:跟随程学启的兄弟中,有一人,名叫丁汝昌。
丁汝昌的故事,想来不必多说了,他可能是近代史上最有争议,最令人唏嘘的人物之一了。
时过境迁,我觉得我们已不必再一味以“叛徒”称呼他们。
他们多是刀山火海里进出的人,并非贪生怕死之徒。
在太平天国时,他们受到内部排挤、压制;降清后,他们又受到朝廷猜忌、防备。他们能力虽强,但终究不能把握自己命运,令人唏嘘!
其实,这些降将降清时,多只有30来岁,仍有打好年华。
若太平天国靠谱一些,或者大清豁达一些,他们原可以在后来的反侵略战争中为国家出力。
只是···他们遇到的,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唏嘘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