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张学良便被蒋介石软禁,辗转于我国的各个地方,直至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作为一个影响近代历史的人物,张学良被释放后得到了很多记者的采访。其中一个问题便是张学良的一生,最佩服的人是谁。
已是高龄的张学良,略微思考,便列出了三个人的名字,
他们分别是:周恩来、毛泽东、张作霖。
6park.com君子之交,一心为公
在张学良举例出来的人中,
位居第一的便是周恩来总理。
东三省沦陷之后,张学良开始到中原地区任职。1935年10月,张学良被蒋介石任命为西北剿总副司令,其任务便是歼灭红军。
然而,在他调来之前,
中国的形势越发严峻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之心昭然若揭。
8月之时,中共就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号召全国民众应该联合起来一致抗日。
当张学良来到西北之后,首先面对的便是“剿匪”的重重失利。红军虽然装备落后,但他们顽强抵抗的精神与自己在东北地区的作为相反。
1936年初,毛泽东三人组联名发了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这让红军与东北军之间,有了调和的空间。
东三省之时
,
张学良期待国际调停、误判日本对中国的野心,一直实行不抵抗政策
,使得东北完全落入日本手中,这让他背上了丧权辱国的骂名,
如果能够以国内和平的态势反击日本侵略者,也算是他一雪前耻的机会。
4月,张学良乘坐飞机前往延安与周恩来见面
,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却让张学良有了一见如故的感觉,两人也就此结下深厚的情谊。9月,东北军与中共签订《抗日救国协定》。
此后,由于张学良等人的消极抗日以及两广地区的解决,蒋介石亲自到西安督战。
面对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蒋介石,张学良屡次劝谏蒋介石抗日无果后,于12月12发动“西安事变”。
可以说,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对当时的国人而言算是一种“上头”的行为,就连当时的
阎锡山
都忍不住致电他们:
“……弟有四个问题,质诸兄等:第一,兄等将何以善其后?第二,兄等此举,增加抗战力量乎,减少抗战力量乎?第三,移内战为对外战争乎,抑移对外战争为内战乎?第四,兄等能保不演成国内之极端残杀乎?”
国民党内部本就派系林立,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唯一的领导者,一旦出事整个中国的演变都无法预料,因此当时兵谏之后全国的态度也大不相同。
几经权衡,周恩来以共产党代表随同张学良等人与国民党谈判。在谈判之中,周恩来与蒋介石据理力争,并且表示如果能够一致抗日愿意帮助蒋介石实现中国统一,中共的红军也可以在抗日战争中听从南京政府的指挥。
蒋介石本处于不利地位,周恩来却同他以平等的身份相谈,所谈内容皆为抗日救国的条目,此等胸襟更是让张学良对周恩来与党肃然起敬,称其为
“有公无私,一心为国”
。
当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之后,在国共合作之中,周恩来还要求蒋介石释放张学良,张学良也曾写信表达对周恩来的想念。
在张学良的心中,虽然与周恩来相处时间较短,但其人格魅力早已征服了他。
带军能人毛泽东
如果说张学良与周恩来是相处之中对其人格的钦佩,那么
他对毛主席的钦佩,便是源于毛主席个人的领导能力。
红军长征,直到现在依然是为人赞叹的壮举。反围剿失败之后不仅要面对种种困难的环境,更是要预防敌人的追捕。而且红军长征路线还分成了三路,最终能够在这种困苦之下不移其志成功会师本就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
张学良曾表示,如果让他带领长征,估计走着走着人都散了,哪还能成功会师。
而毛主席不同,
遵义会议之后,在毛主席的带领之下,红军以异常顽强的毅力成功保存了实力,并且在延安蓬勃发展。
张学良也是为将之人,更能懂得带兵是多么难的事情,
而毛主席能够做到让其他人无怨无悔地追随他,就是他为将者能力的表现,放眼中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有如此能为。
因此,在张学良的眼中,毛主席也是他脱口而出的敬佩之人。
东北王张作霖
都说虎父无犬子,张学良却不认为。在他心中,他与自己的父亲差太远了。
张作霖
草莽出身,一步步走向东北王的宝座,成功建立奉系军阀,其铁腕手段让他也佩服。
他更佩服的,是张作霖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还能游刃有余。
北洋军阀时期,东北地区作为一块宝地,苏联与日本都对其虎视眈眈。而张作霖,在这二者之间周旋,享受着日本提供的资助却又能够坚守民族主义的气节,对日本压迫东北地区人民表示不满,并且不同意日本在中国攫取更多的利益。
在张学良眼中,张作霖一生敢作敢为,能打敢输,本人就像是一只雄踞东北的老虎。更令他觉得钦佩的,便是张作霖对中国有着民族情结,因为才会引起日本人的不满,最终决定牺牲掉他。
张作霖的气魄和手段,在张学良看来,是他永远也学不会的。
张学良对张作霖的敬佩,除了是儿子对父亲的仰慕之外,还有身为东北之主对前任东北王的敬佩。
尾声
张学良的一生,毁誉参半。
就连“西安事变”这一转折点,都是褒贬不一的评价,足以证明作为中国的一方势力或者是一个将领,他并不是成功的。
但是从他列出的这三个人之中,我们也能看出
他所敬佩向往的,是有胸襟、有能力、有气魄的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