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6park.com238年冬,正值壮年的曹睿病危。
他原本安排了一个班子来辅佐幼主。
可是,他预定的首辅——燕王曹宇推辞了。
曹睿问自己的中书监孙资、中书令刘放:“燕王为什么不肯辅政?”
孙资、刘放:“燕王自知不能胜任,所以如此。”
曹睿问:“那谁能辅政?”
孙资、刘放看了看一旁的曹爽,就说:“曹爽可以!同时,应该把司马懿招回来,一起辅政!”
曹睿问:“曹爽能担此重任吗?”
一旁的曹爽被吓了一条,汗流浃背,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刘放暗地踩着曹爽的脚,耳语:“快说,以死奉社稷!”
曹睿改变了辅政班子的人选,以曹爽、司马懿辅政。
后来,曹睿又觉得不对劲,又改变了主意。孙资、刘放又跑去游说,曹睿就又把意见改了回来。
最后,曹睿已经极其虚弱,由刘放拉着他的手,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曹爽、司马懿一起辅政!
历史,就这样,拐了一个大大的弯!
为什么曹睿在犹豫再三后,还是做出了让曹爽、司马懿一起辅政的决定呢?
表面原因:孙资、刘放的私心。
曹睿原本的安排是:以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校尉秦朗一起辅政。
这个安排,引起了孙资、刘放的不安。
别看孙资、刘放在今天的知名度不太高,他们当时可都是魏国的实力派人物。
他们从曹操时期开始就掌中书机要,曹睿即位后,从日常事务到出师用兵,都是这两位处理。
由于他们长期掌机要,被许多人所不满。
曹肇、秦朗也早就看孙刘不顺眼了。
有一次,殿上有一只飞鸟,曹肇、秦朗说:“在上面太久了,看你还能活几天?”(等我们开始辅政,就弄死你们!)
孙资、刘放害怕遭到清算,便企图影响曹睿,改变辅政班子。
这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表面上看,正是孙资、刘放,出于私心,怂恿曹睿改变了决定。
孙资、刘放虽受重用,但还不至于能左右天子。
而魏明帝既当得一个“明”字,自然不会稀里糊涂做出安排。
对权力格局的规划
曹魏的权力结构,一直是宗亲集团与世家大族共治。
曹丕篡汉前,最后一件事情就是推出九品中正制,获得了世家大族的支持。
而曹丕去世时,他给曹睿安排的辅政班底: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也是按照“共治”原则来的。
但是,曹睿最初的安排,似乎是想改变这个格局。
在曹睿最初安排的辅政班子中:曹宇,是曹操的儿子,曹睿自己的亲叔叔;夏侯献是夏侯惇的孙资;曹肇是曹休的儿子;曹爽是曹真的儿子。
辅政班子,全部是诸夏侯曹的本家人来操持。
这说明,魏明帝意识到:有必要压制一下功臣士族们了。
魏明帝时期,功臣士族们的势力已开始超过诸夏侯曹的宗亲势力。
当年由曹真担任主官的关中军事,已经由司马懿打理;当年由曹休打理的淮南军事,已经是满宠常年坐镇。
曹睿的安排,就是希望诸夏侯曹可以逐渐收回权力,巩固诸夏侯曹的领导地位。
而孙资、刘放的建议,则是恢复“共治”体系。
客观地说:当时的曹室宗亲,早已不副其父辈的能力,要让他们完全压制世家大族,恐怕形势会更加混乱!
引入司马懿之类的世家大族代表人物,维持“共治”局面,是当时相对合理的选择。
无解之题
曹睿犹豫不决,是因为他始终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案。
因为:这道题,无解!
不管是哪个方法,关键是:诸夏侯曹中,有没有人能够镇得住场子!
有理由认为:即使曹睿采取原定的辅政班子,仍然可能保不住天下!
曹宇,曹操之子,按照当年曹丕的尿性,如果曹宇确有曹植、曹彰一样的才能,可能也就活不到这一天了!
夏侯献、曹肇,过去也素无功绩,从他们急不可耐放话要除掉孙资、刘放来看,为人浮躁!
所以,这帮人根本不可能驾驭全局!以他们来辅政,恐怕会更加混乱!
那么,引司马懿入局,是不是就决定了曹魏被夺权呢?
不是!
我们回顾司马懿与曹爽的权力斗争。
曹爽并未想与司马懿“共治”,很快把司马懿架空了。
可是,曹爽的一系列举措:伐蜀,关中虚耗,时人讥之;为政,则巧取豪夺,为官员所愤;为礼,则衣服车马与天子类似···
即便如此,在最后的高平陵之变中,哪怕曹爽谨慎一点点,有出息一点点,他又怎么会让司马懿钻了空子呢?
总的来说,曹睿最初对辅政人选的安排,是基于加强宗亲势力,巩固曹家天下的考虑。
可是,由于曹家宗亲素质的下降,曹家再也找不到可以压制世家大族的人物了。
因此,曹睿遂改回宗亲与士族共治的格局。希望借助司马懿的能力,继续稳固大局。
遗憾的是,曹爽还是辜负了他,连续犯错,将江山拱手让给了司马家。
不过,曹睿也不必感到遗憾。
曹家宗室的素质一代不如一代,已无法制衡世家大族了。
曹睿,不过是在两个错误的选项中,选择了其中一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