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6park.com1860年5月,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
得知此信,湘系领袖均倍感振奋。左宗棠甚至直言不讳:“天意其有转机乎?”
曾国藩、左宗棠如此兴奋,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当受气小媳妇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被压制的湘军
1854年,湘军攻陷武昌。咸丰大喜过望:“没想到曾国藩这个书生竟然能建如此奇功。”
祁隽藻提醒到:“曾国藩一个在籍侍郎,居然能一呼而起,从者万人,恐怕不是国家之福。”
咸丰沉默了。
如此,原本要给曾国藩的湖北巡抚也不给了。曾国藩“不获大行者七、八年”。
咸丰的顾虑,是历代统治者普遍存在的。
历代统治者要集权,首先就是要集军权。
也就是说:“朝廷的兵”,一定要占据主导地位。
比如绿营,兵为土著,将由朝廷选拔。士兵不以将领的去留为转移,因此,不会出现兵为将有的情况,朝廷牢牢控制军队。
而湘军就不同了。
湘军的统领是曾国藩选拔的,统领选拔营官,营官选拔哨牟,什长由哨牟挑选,兵丁由哨牟挑选。如此,一级级选拔下来,湘军本质上成了曾国藩的私人力量。
历代统治者对这两种军事力量的原则,都是“居重驭轻”。
以经制兵为重,驾驭湘军这样的非经制军。
因此,这些年,朝廷一直把希望寄托于江南、江北大营,对曾国藩和湘军,则一边利用,一边压制。
这种压制,主要是两个方法。
1、财政上卡脖子。
如果“兵为将有”,而经济上也能独立的话,那这支军队就真的成军阀了。
因此,湘军的主要人物多未获得地方实权。
曾国藩求巡抚不可得,左宗棠、李鸿章更是长期担任幕僚。
只有胡林翼,靠傍大腿,做了湖北巡抚。
财政上被别人卡脖子,曾国藩这些年没少受地方官的鸟气。
2、压制湘军领袖。
曾国藩在籍守制期间,胡林翼等人多次奏请起用,均为朝廷拒绝,曾国藩几乎为朝廷抛弃。
直到1858年,石达开进入浙江,浙江旁边的江西湘军不肯受朝廷官员指挥,朝廷才以曾国藩办理浙江军务。
在江南大营崩溃前,曾国藩始终不被授予督、抚重任,不得其志!
江南大营的崩溃意味着大清只能依靠湘军
大清经制兵虽多,但当时能指望的不过4支:江北大营、江南大营、胜保部、僧格林沁部。
胜保,人称“败保”,战绩一直不佳,已经被边缘化。(后来在张家湾、八里桥被英法联军重创)
僧格林沁所部,因北方受英法联军威胁,主要部署于京师附近。(后来在八里桥被英法联军重创)
江北大营则在1858年就大败,损失惨重。1859年,江北大营已归和春节制,事实上已并入江南大营。
因此,江南大营的崩溃,意味着:朝廷已没有可依靠的经制兵。
朝廷要想镇压太平天国,就只能依靠湘军!
小媳妇受气的日子,结束了。
湘淮系的大发展
曾国藩、左宗棠的预计是完全正确的。
此后,湘淮系被放飞。
曾国藩,此前求为督抚不可得,江南大营崩溃后,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次年又获得节制东南四省军事的权力。
左宗棠,1859年时,还险些在官场的斗争中性命不保,1860年,组建楚军,1861年,被任命为浙江巡抚,督办军务。
其他如李鸿章等人,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迅速崛起!
总的来说,江南大营的崩溃,意味着朝廷只能暂时放弃“居重驭轻”的原则和狭隘的民族偏见,依靠湘军、淮军这样的非经制军。
湘军、淮军由此迎来了膨胀期。
这,正是曾左振奋的原因。
虽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后来基本上保持了对大清的忠诚,但非经制军的膨胀,仍然对此后的大清政局,乃至整个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